為什么忽然這么想?過一種文武雙全的生活。
因為一直以來,重文輕武,重腦子輕身體,然而,真的可以只有文的生活么?
1 關注內(nèi)心和公益的星空演講
昨天聽了星空演講,這個演講一些演藝圈和生活中有影響力的人來做分享,分享的內(nèi)容主要是關于公益事業(yè)和自我的內(nèi)心發(fā)現(xiàn)。
在看的時候,發(fā)現(xiàn)演員大多關注內(nèi)心的成長,同時影響到他人,而生活中的影響力卻更多的是去付出和表達對他人的關注。
大鵬正視自己的恐懼,俞灝明正視自己的不幸,伊能靜正視缺失的少女時期,他們都是敢于面對自己的人,值得驕傲。
沈可尚導演,關注的是自閉癥人群,王屹歐關注的是和她一樣的瓷娃娃等疾病人群,牛哥關心的是流浪人群。
忽然明白了一點,關注內(nèi)心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最終都會走向社會,開始做對社會有積極影響力的事情。
關注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個體的時候,慢慢開始打開眼睛,看到世界,就好像沈可尚導演那樣,從拍電影,廣告,到拍紀錄片,關心更多的人,對社會影響。
從個體到社會的過程,又好像從文到武的過程。紙上談兵之后,還需要投入到社會的洪流中,不一定是極端的行動,而是充滿智慧和頭腦的判斷,選擇。
從個體的疼痛到感觸到社會的疼痛和需要,這需要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又能反饋給自己,讓自己更加強大,平和。
2 怎樣的生活是文武雙全的?
對自我內(nèi)心的探索,又有對社會整體世界宇宙的探索體悟,這樣的人生不僅需要書桌,更需要行動,腦力還有體力。
具體點,是什么具體的生活呢
生活中,我們熱愛閱讀和聽課,這些也許都屬于比較文的部分,也是理論,從中我們收獲到他人的經(jīng)驗和體悟,慢慢開啟自己的頭腦,挖掘其中潛意識和腦細胞活躍度。
在這個過程慢慢發(fā)掘自己原來偏重的文藝部分,腦細胞幾乎被殺掉很多,而另外的部分,也許沉睡了很久。
比如曾經(jīng)的數(shù)理化,自然科學還有體育藝術等,都是未開發(fā)的領域。
在理論之外呢,會發(fā)現(xiàn)更多。
就好比星空演講的公益部分,疾病,弱勢群體等,這也是我太少接觸的領域,走進到公益中,開始自己的付出,其實卻是最大的收獲,最直接和社會連接的生活,走進人內(nèi)心最深的部分。
又好比旅行,行走在路上,可以更多的發(fā)現(xiàn)美好,也可以做更多的田野調(diào)查,看到書本以外更真實的生活,人生。
做志愿者,做各種工作,用身體力行去感受人生,只有如此才能讓自己全身心投入到世界中,全身心的好好活一回。
馬斯洛的心理學需求理論,有提到人從生存,認同到自我實現(xiàn),價值體現(xiàn)等多種需求,從生存到愛和歸屬 ,尊重到社會需求,自我實現(xiàn)。但是馬斯洛在晚年也開始著重人的超越性需求,就是找到超越自我的心理需求。
這樣想來,走向社會,做公益,或者走向藝術,付出自我,又或者走向宗教,付出信仰,都是一種尋求超越自我的心理需求。
當一個人從自我的實現(xiàn)困境中走出來,看到了世界,看到了超我,似乎就像一條魚游向大海,又好像是一個播撒到大地的種子。他有了真正的歸屬感,他能看到自己的內(nèi)心也能人和世界的連接。
?3 什么是超越自我的生活
走進書齋,關注上下五千年人類的命運,和自我的命運。走出去,看到自然,世界,他人,找尋一種超越自我的可能、
這也許是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也是一種文武雙全的生活方式。
至少,我開始想要找尋這種生活實現(xiàn)的可能,目前更多是從健康和公益的角度考慮。希望原來有的一支筆能夠有所作用。
超越自我的生活是怎樣的,是有有堅定的信念或者信仰,并且勇敢和堅定的實踐它,這個信念大于個體本身,足以點燃自己和身邊的人,可以破除更多困難,實現(xiàn)個人乃至人類的終極目標。
從每一天的小事做起,過一種文武雙全,超越自我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