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我們高度關注如何進行家庭教育的時候,似乎忽略了一個問題——作為家庭教育關鍵環節的家長一環夠不夠強。
? ? ? ? 家長的格局決定孩子的未來,可如何提升家長的格局又不是一時三刻的事。每一個家長都是從第一次開始的,成為家長的那一刻,家長與孩子是一樣的,對未來的一切都是現學現用的。
? ? ? ? 要想在家長這個身份上做的夠好夠強,就要不停地學習,以小學生的心態終身學習,陪孩子一起成長。
? ? ? ? 今天開始分享《深井效應:童年經歷如何影響未來身體健康》——全球知名兒科醫生娜丁伯克教授成名作。用科學實證讓大家明白,避免童年創傷是每一位養育者的教育底線。
? ? ? ? “童年不良經歷研究領域新銳科學家、推廣童年不良經歷和毒性應激反應研究的先行者、TED演講者、“童年不良經歷”概念的普及者、執著的醫學高材生、童年不良經歷親歷者……”。娜丁·伯克·哈里斯的頭銜實在太多了。
? ? ? ? 也正是這樣一位執著又敬業的的醫學高材生,通過不懈的努力與細致入微的觀察收集各方信息,找到了那口造成童年不良經歷傷害的井。
? ? ? ? 不過,不用為此太過擔心,娜丁·伯克醫生為童年不良經歷傷害找到了希望。
? ? ? ? 做為一個童年不良經歷親歷者,在娜丁·伯克小時候,她的母親被確診為偏執型精神分裂癥。當母親精神狀態不好時,她就會變成一個情緒極其不穩定的“可怕媽媽”。 娜丁·伯克和哥哥們每天都要戰戰兢兢地猜測母親是什么狀態。跟娜丁·伯克年齡最相近也是跟她關系最好的哥哥路易斯,敏感又聰明,卻在17歲時被確診為精神分裂癥患者,19歲時失蹤。在娜丁·伯克的童年記憶里,家里的氣氛總是焦慮而壓抑的,但幸好,她還有一個精神支柱——父親。 娜丁·伯克的父親不僅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還是一位非常睿智的父親。父親會在娜丁·伯克和哥哥們玩紙飛機的時候,引導他們了解重力、計算紙飛機飛行的距離和速度。從冰箱里凝結的牛奶,到衣服上變色的咖喱污漬,他會從各種生活現象入手,給孩子們普及物理學、化學和生物學知識。 娜丁·伯克說:“父親在我的成長中為我奠定了一種很重要的科學觀。那就是,在每一種自然現象的背后,都會有一種機制在運作,而我們要做的,便是仔細觀察。” 娜丁·伯克在深入研究童年不良經歷之后,才發現自己和哥哥們都是童年不良經歷的親歷者。無論是哥哥路易斯的精神疾病,還是哥哥艾凡在中年突然發生腦卒中,都與童年不良經歷高度相關。但娜丁·伯克認為,童年的經歷也賦予了她準確感知他人情緒的能力,以及高腎上腺素附帶的快速反應能力。 娜丁·伯克在自己的書里寫道:“我并不認為,和童年不良經歷一起長大的人必須‘克服’童年影響。我們應把它看作有意義的現實。一旦你了解了你的身體和大腦在特定情況下是如何反應的,你就可以保持主動,你就知道如何支持自己和你愛的人。”
? ? ? ? 我們都自以為很理解童年逆境。孩子們會遭遇虐待、忽視及暴力或恐懼帶來的創傷和壓力;與此同時,他們的父母們也會遭遇被詆毀、被捕、離婚等逆境。而那些足夠聰明且堅強的孩子一定能夠戰勝過去,依靠自己的意志力和堅韌不拔走向成功。 然而,事實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
? ? ? ? 那些如霍雷肖·阿爾杰(Horatio Alger)等作家筆下成功克服了童年逆境,或因挫折而變得更加堅強的人的故事,很多都透著美國的文化基因。 對這些故事的最佳詮釋之一是:它們構建了一幅不完整的的圖畫,以說明童年逆境對于經歷過童年創傷的人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在美國,經歷過童年創傷的人數有數百萬,在全世界則有好幾億。大多數情況下,作家們在道德層面引發了那些終生與童年逆境搏斗的人心中的羞恥感和無助感。而這些,正是此類故事沒有提及的重要部分。
? ? ? ? 一項長達20年的醫學研究的結果顯示,童年逆境將對孩子的心理造成深刻的影響,甚至會持續幾十年地改變他們的身體。童年逆境不僅影響孩子的發育軌跡,影響他們的生理機能,還會導致持續終生的慢性炎癥及激素失調。它甚至會改變這些人的基因呈現方式,改變細胞復制的方式,大幅增加心臟病、腦卒中、癌癥、糖尿病,甚至包括阿爾茨海默病的罹患風險。
? ? ? ? 這項新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即使過去多年,即使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戰勝了心理上的童年陰影,你終究還是會敗給自己的身體。 許多有過艱難童年的人,依然取得了好成績,考上大學,擁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們看上去確實戰勝了童年逆境,夯筑著自己的成功人生。直到有一天,他們病倒了:有些人發生了腦卒中,有些人得了肺癌,有些人患上心臟病,有些人則陷入嚴重的抑郁之中。但他們并沒有諸如抽煙、酗酒或暴飲暴食等損害身體健康的高風險行為,所以,他們無法理解究竟是什么原因讓病魔盯上了自己。他們更不可能因此想到自己的童年經歷。那些過往的負面記憶,早已被他們拋諸腦后了。 盡管像艾凡這樣有過童年不良經歷(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ACE)的人,大都很努力地想要擺脫過去,但他們仍面臨罹患慢性疾病的更高風險,包括心血管疾病和癌癥。這是為什么呢?人到中年,甚至有的人已經退休,童年的那些應激創傷究竟是如何成為其健康殺手的呢?這樣的疾病,是否存在有效的治療方法?我們可以做些什么來保護自己與孩子們的健康呢?
? ? ? ? 明天,我將繼續分享娜丁·伯克醫生的《深井效應:童年經歷如何影響未來身體健康》,答案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