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美國人從來不敢喝中國白酒,有點夸張,但普通美國人,甚至歐美的歪果仁一般情況下不敢喝中國白酒是事實。原因除了飲食習慣之外,主要是中西方的酒文化差異太大。
一、中美兩國的酒差別很大
西方酒文化中尊狄奧尼蘇斯為酒神,同時他也是葡萄種植業之神。這可以看出歐美西方的酒從以葡萄等果實為原料、用發酵法釀造而成發展過來。這樣的酒酒精度低,果香味濃,可以把不同種類的酒調制到一起飲用。
雖然他們也有用蒸餾法制成的高度烈性酒,比如白蘭地、威士忌。不過白蘭地的制作原料是葡萄等水果。威士忌的制作原料是糧食,但酒精度一般不超40度。
中華酒神知名度最大的是杜康。傳說杜康曾把吃剩的米粥包起來,放到樹上,后來造出了酒。由此可見,中國的酒從出現之初就是用糧食釀造。
盡管古代的酒和現在自釀的米酒相似,酒精度數不是很高,故而《水滸傳》中的武松在景陽岡打虎之前,一連喝了十八碗酒。但現代的白酒都用蒸餾法生產,酒精度大都在50度以上,一些原漿酒更是六七十度。所以,中國白酒那是看起來是水的形態,可骨子里是火的性格,含到嘴里如烈火烹油,喝到肚里先是熱血沸騰,繼而翻江倒海。
而且,中國的白酒既不能用加水的方法降低酒精度,更不能像西方的雞尾酒一樣把幾種酒摻合起來飲用。
也就是說,習慣了低度酒的美國人很難駕馭我們中國的高度白酒,就像讓一個滴酒不沾的人喝酒,是勉為其難的事情。
二、中美飲酒的方式和風格不同
中國式飲酒,一般都有下酒菜。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酒店,主賓圍坐到桌前,喝一口酒,吃幾口菜。推杯換盞,觥籌交錯,有時一桌酒宴可以從中午喝到深夜。
美國式飲酒,一般沒有下酒菜。無論在酒吧里還是在酒會上,大家都是手里端著一杯酒,于人群中穿梭,遇到合適的人就停下腳步,碰一下杯,抿一小口酒,交談幾句,然后告辭,去找下一個對象。一場酒會下來,也喝不了幾杯,而且還可以要香檳,甚至咖啡。
中國式飲酒的風格是“豪”。“感情淺,舔一舔。感情厚,喝個夠。感情鐵,胃出血”。酒場上的豪氣,就是至少和酒桌上的每一個人干一杯,而且最好是一飲而盡。“要讓別人喝好,先把自己撂倒”,如果你是東道主,更要變著法子讓酒桌上的人都盡情盡興,那怕把自己喝到桌子底下。
美國式飲酒的風格是“品”。美國人去參加酒會時會穿上禮服,很紳士的和賓朋打聲招呼,然后兩只酒杯高高舉起,輕輕一磕,優雅的呷上一小口酒,慢慢的品嘗酒的香味。從來不要求別人需一口干,總是喝多喝少,自己作主。
美國人喝酒為“品”講究的是一個人的情調,由心而發;而中國人喝酒講究的是一群人的盡興,不醉不歸。
喝酒的出發點不同,作為“助興劑”的酒自然也是有區別的。
三、中美兩國公民買酒的難易程度和待客選酒的方式不同
美國是不能把酒賣給未成年人的。在美國買酒如果售酒人員看不準你的年齡,一定要查驗你的有效證件。至于酒精度20度以上的高度酒,必須去酒吧才能喝到。所以美國人平時喝的大都是酒精度比較低的果味酒。
盡管中國現在也有法律規定不能賣酒給未成年人,但缺乏有效的法律監管。只要你掏錢,誰都能買到酒。
而且在中國稱得上“酒”,就是酒精度在三十度以上的白酒,啤酒、黃酒、果味酒,那都基本不算酒的。
美國人待客選酒,主人只報自己喝什么,喝多少。至于客人們想不想喝,喝什么,喝多少,都是完全由自己決定的。
中國人待客選酒,一般都是東道主決定,講究“客隨主便”。而東道主往往會讓你品嘗當地特產,酒精度五十度以上的白酒或者曲酒。
也就是說,兩個國家從社會制度和風俗習慣上是迥然不同的兩種風格,公民作為國家的一個分子,自然對酒的態度是完全不同的。
就像兩個家庭教育出的孩子,在行為習慣和思想認知上是不同的,這就很自然的導致了選擇的差異。這也是美國人不善喝中國酒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上,我們可以看出中美酒文化的差異相當大。這些差異就是美國人不敢喝中國白酒的主要原因。當然中國的大部分人也不喜歡喝西方酒,即便是聞名遐邇的XO、人頭馬,初次接觸也是大部分人會抱怨無福消受。
不同的事物之間沒有可比性,喝酒這事也是一樣。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彼此的飲酒文化和習慣,或者在不同的場合學習一些新的酒桌文化,如此,我們一定會在越來越開放的社交環境中發揮自如,受益匪淺。
此文最先發表于今日頭條的悟空問答板塊上,署名為“有書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