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見識》
字數:790
很多人都說自己有選擇困難癥。
一位女士給我講了她買褲子的經歷。服務員拿給她兩條褲子,試過后她覺得都好,不知道拿哪條。她就隨便拿了一條回家,媽媽說不好看,她也覺得另一條更好,就去換了,可是越穿越覺得還不如第一條,結果這條也束之高閣了。
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經歷,面臨選擇的時候,總是舉棋不定,選擇之后,總覺得放棄的那個似乎更好些。于是人們為了避免形成失去的痛苦,就下意識的拖延,不去選擇,又因為拖延產生了新一輪的自責。
現在物質生活非常豐富,人們面臨選擇的機會也多了,早餐是油條包子還是面包牛奶,是外出午餐還是外賣,菜市場的選擇也讓主婦們頭痛……越來越多的選擇耗費人們的精力,卻帶來更多的喪失,人們反而更不容易感覺到快樂。
吳軍在《見識》一書中說:人的天性是喜歡增加而不喜歡減少,喜歡獲得而不喜歡舍棄,但是,很多時候減少和舍棄會讓我們過得更好。
有一個玩具的孩子要比有很多玩具的孩子更快樂,尼泊爾的貧困國民比大都市里的精英們幸福指數要高,父母那輩經人介紹結成的夫妻要比現代自由戀愛的婚姻要穩定……
那么,選擇越少越幸福嗎?如果是這樣,回到物質貧瘠的年代就能解決問題。
其實,并不是物質帶來的問題。而是人們并不具備選擇的能力,并不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只是一味的放大自己的欲望,什么都想要,最后的結果就是什么也要不到。布里丹的驢子不知道吃哪一堆稻草把自己餓死。
我們自以為聰明,但也經常做這樣的事情。比如我囤積好幾個網盤的資料,幾輩子也看不完,同時學習幾項課程,結果疲于奔命,很累卻沒什么效果。這是典型的丟西瓜撿芝麻。
打破選擇越多越痛苦的怪圈,需要克服本能,主動做出選擇,排除不必要多數,只選最重要的少數。那些杰出的人都是善于做減法的。比如扎克伯格、喬布斯只穿灰色T恤,他們把時間用于思考或者創新。
舍得,有舍才能得。人生要做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