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免疫力,是身體的重要保護機制。若出現傷口易感染、腸胃不調、經常有疲憊感、感冒不斷等情形,可能預示著免疫力的降低。生活中哪些習慣會傷害免疫力?又該如何提高免疫力?
免疫系統的三道防線
免疫系統,是人體防衛病原體入侵最有效的武器,能發現并清除會引起內環境波動的因素,如:異物、外來病原微生物等。
皮膚和黏膜
皮膚和黏膜,不僅能有效阻擋病原體入侵,也有殺菌作用。粘膜,有清除異物的功效,如:呼吸道黏膜,能阻止部分顆粒物的侵入,咳嗽也是清除異物的一種方式。
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體液中的吞噬細胞和溶菌物質巨噬細胞都屬于吞噬細胞,具有溶解、吞噬和消滅病原體的作用,攻擊力強,存活時間長。
特異性免疫
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等)、免疫細胞(淋巴細胞單核吞噬細胞等)、免疫活性物質(溶菌酶、抗體、免疫球蛋白等)組成。唾液、眼淚、乳汁中都有一定的溶菌酶。
不良飲食習慣損傷免疫系統
重口味飲食:重糖重鹽、重油重辣,喜食煎炒油炸食物的人群易出現“上火”癥狀,皮膚“外油內干”,降低免疫力,易發胖、脫發,發生炎癥。
吃的過飽:吃得過飽會出現“食積”、“食滯”現象。積久化熱、久積致虛,從而免疫力降低。
營養失衡:長期挑食、偏食的人群,很可能因為營養攝入不全面,降低免疫力。
不吃早飯:早餐占一天營養成分的60-70%,不吃早餐容易引起機體代謝紊亂,導致慢性疾病。
其他因素:外界環境、食用藥物、病毒侵襲、女性生理期等因素也會降低免疫力。如:外界環境過于惡劣,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免疫力,但是在已經傷害身體的基礎上。
不良生活習慣損害免疫系統
睡眠時間:熬夜、晚睡,作息不規律,會造成系統紊亂,摧毀機體免疫系統的保護作用,出現疲勞感、頭疼、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引起各種疾病,增加癌癥、心肌梗死等風險。
不注重衛生:人體的部分免疫系統可以經過外界的馴化來逐漸增加對病原體的抵抗力,但如果不愛干凈,生活環境細菌過多,也會破壞免疫系統。如:不刷牙,會使口腔的細菌隨著食物進入血液。
過于勞累:過度勞累時,會破壞免疫力,使血壓升高、動脈硬化加劇,病原體侵入人體,引發疾病。疲勞過度,人體內環境也會發生改變,可能引發癌癥。
情緒不穩定:情緒緊張、心理壓力大的人,會改變人體內環境,影響激素分泌,比樂觀開朗的人免疫力更差一些,且不利于疾病的恢復。
激發免疫力
均衡營養
均衡營養是維持良好免疫力的基礎,每天盡量吃多種食物。保證優質蛋白、膳食纖維及各種微量元素、無機鹽等營養成分的充足攝入。適當多吃些抗氧化食物,有助于清除破壞免疫系統的自由基。
良好習慣
不良生活習慣是引起癌癥等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平時做到起居有常、勞逸結合、飲食均衡。
科學運動
科學運動,是提高免疫力的重要環節。適當運動能改善中樞神經系統等功能,促進全身血液和體液循環以及新陳代謝,延緩機體組織的老化和免疫系統功能的衰減進程。
保持心情愉快
大腦活動直接影響免疫系統的功能作用。積極樂觀的心態有助于促進免疫細胞數目增長,激發免疫系統的活力,從而起到充分保護機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