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中國電影的歷史,曾經看過些描寫革命戰爭抗日戰爭的電影,比如《小兵張嘎》之類的(我們小學的一位長著娃娃臉的小女生還被選中在電影里出演一個群眾演員——看小嘎子跟胖墩摔跤)。到了文化革命,所有的電影都被禁掉,只剩下八個樣板戲,全世界電影史上沒有見過的奇觀是:為了一個電影的評價和能否上映,中央政治局要開會定奪(以大慶王進喜為原型的《創業》)。你能想象美國總統副總統開會定奪一部好萊塢電影能不能上映嗎?那個時候大家完全沒有電影可看難道不是必然的嗎?
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終于有電影了,也不完全像教育宣傳片了,有的竟然能在國際電影節得獎了。我把近年來的獲獎電影分成兩類,一類是浪漫主義的,一類是現實主義的,前一類如張藝謀的電影;后一類如賈樟柯的電影。這些電影不僅是可以看的,而且已經達到了電影藝術的巔峰。然而,不客氣地說,屬于商業電影范疇的各種類型片還僅僅處于起步階段,像郭敬明韓寒的影片甚至都不是專業導演做的,只能說是蹣跚學步(戴錦華對《小時代》的評價,她老實不客氣地對我說:你別跟我提這個,那根本就不是電影)。所以我一直覺得,中國的類型片還沒到能看的程度。
近年來最火爆的只有搞笑的喜劇片,票房動輒過億的都是這類,中國觀眾對于宣傳教育片的反彈以一種夸張的形式表現出來,就是除了喜劇片,嚴肅一點的全都無法接受,沒人看。記得《萬箭穿心》上映前,營銷忽發奇想,想讓文化人來幫助宣傳下,找了崔健和我去看片,看后想句宣傳詞。我看后覺得非常好,想的宣傳詞是:這是曹禺《雷雨》之后最好的一個悲劇。沒想到被他們一口否定,原因是:只要在宣傳語中出現“悲劇”二字,票房就完全沒指望了。難道中國的觀眾已經完全受不了任何嚴肅和沉重的話題了?
在這樣嚴酷的環境中,嚴肅主題的現實主義影片還是在艱難地發展著,我們看到比較成功的例子是《桃姐》,它只是描繪了一個普通的人際關系,一個男人跟他家保姆的故事,但是感人至深。看過《七月與安生》之后,我欣慰地感到:中國的寫實主義電影也到了可以看的水準了,而且已經相當好看了。影片描寫的是兩個女孩的友情,她們愛上了同一個男人,以及后面發生的一系列沖突,悲歡離合。痛苦在折磨和考驗著她們的友情,她們的友情命運如何?是中斷還是延續?最終是個什么結局?影片從一開始就讓人帶著這個懸念,從頭到尾,不能釋懷。一個劇,怕就怕一切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這部電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有的情節讓人覺得合理、合適、合乎人物關系的邏輯。就像沈從文有一次所說的,寫小說的秘訣就在于“合適”,這是最見功力的地方。
我相信,中國的電影觀眾除了被宣傳受教育和無厘頭搞笑之外,也會慢慢成熟起來,而成熟起來的觀眾需要思考,需要感動,不僅需要被逗笑,還需要跟著劇情流淚,需要能夠在自己的人生經驗中引起共鳴的作品。就像那些得獎影片可以被分為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兩類一樣,類型片中也有這樣兩類:在那些懸疑片、喜劇片中,其中的情節都是人一生也不會碰到的事,其中的人物也是人從來不會在現實中遇到的人,這就是浪漫主義的電影。而我相信,人們絕對需要現實主義的影片,需要看到那些自己可能經歷到的事,自己在生活中能夠遇到的人,看到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故事,看到那些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愛情、親情和友情。在我看來,《七月與安生》就是這樣一部感人至深、發人深省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