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計程車變成的士之后,就很少坐了,因為老是聽見人家說 “打的” ,就沒聽誰說過 “坐的” ,所以估計的士都不能坐,只能打。按我的體質,肯定打不過的士,所以干脆敬而遠之。
不過心里老是有疑問:為甚么好端端要把計程車改稱的士?
有人說是因為 “的士” 比 “計程車” 少一個字,無論是說或寫,都省事點。
這個說法初看有理,但只要聽一下新聞廣播,或者看看報章雜志,就知道它其實不靠譜,因為過去愛用 “加強” 一詞的地方,現在都愛用 “加大力度” 。換言之,明明可以用兩個字來表達的意思,大家卻愛用四個字來表達。還有,股票的分類,過去就愛用 “類” 這個一字詞,現在卻愛用 “板塊” 這個兩字詞。 “板塊” 本來是地質學上的名詞,跟股票風馬牛不相及,而且字數比原用的 “類” 字多,大家反而愛用它,而不愛用原來的 “類” 字。這就說明,人們選詞用字時,不大計較字數多寡。所以,若說人們是因為 “的士” 比 “計程車” 少一個字而愛用 “的士” 一詞,這種說法不靠譜。
那么,到底為甚么不說 “計程車” 而要說 “的士” 呢?有人說是因為 “的士” 一詞是來自英語taxi的發音,說出來比較洋氣,派頭點兒。
這個說法聽來比較象樣,因為這樣的例子不少。比如過去的 “抽水機” 現在都叫 “泵” 或 “幫浦” 了,全都是從英語 pump 字的發音而來。還有 “乳酪” 變 “起司” 和 “芝士” (cheese);煙肉和腌肉都變了 “培根” (bacon) ...等等。東西雖然還是原來的東西,但這樣把叫法改一改,就好像洋氣起來了。
不過,讓人不解的是:如果把計程車改稱的士真的是因為聽起來洋氣點的話,那么,為甚么不把公交車也改稱 “巴士”? (bus),或者把舊照相機用的 “膠卷” 改稱 “菲林”? (film) 呢?所以, “聽起來洋氣點兒” 這個解釋還未能讓人完全信服。真正的原因,還有待高明賜教。
其實,計程車的改變,不單是在叫法上變成的士,連它的使用方式都有了變化。過去人們都是用 “坐”、“乘” 或 “搭” ,現在卻都愛 “打” 它;有事沒事就愛 “打的” 。這個變化的原因倒似乎不難找。在街上走一圈,彷佛就能找到答案。
在街上經常看到的是:的士一停下來,立馬有幾個人搶上前,爭著要坐上去。那種架勢,彷佛就要打起來。所以,的士的確不能用坐的,那太斯文,注定要失敗。的士,就只能用打的。不真打也得放出準備打的氣場,才會有成功坐上去的希望。所以是 “打的” ,而不是 “坐的” 、 “乘的” 或 “搭的” 。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的士是犯賤的,只能打,不許坐。相對而言,計程車便高貴得多 -- 是計程算錢的車,有身價的!所以,我還是懷念過去 “坐計程車” 的日子,不太喜歡今天 “打的” 的氛圍。
此外,我還感疑惑:為甚么放著 “加強” 這個兩字詞不用,卻偏要用 “加大力度” 這個四字詞?若說大家都愛用四字詞,那么,明明有 “坐計程車” 這個四字詞,卻又不用,偏要用 “打的” 這個兩字詞?人們選詞用字,到底都根據甚么原則?也許只有語言學家才能解答。
上一篇:重男輕女的果報?(這篇可能還未解封)
(再上一篇:誰願一生騎自行車?)
下一篇:連休息都不敢的可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