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歲時,耀眼的青春處處散發著光芒,她走在路上會莫名其妙的笑起來,也許是想起某件很有意思的事,也是他對她說了一句很溫暖的話。
那個時候的她,每天都過得很開心,仿佛呼吸的空氣都是甜的。
時間過得慢,幸福也變得綿長。在時間的隧道里,周圍都換了模樣,留不住的抓不到的都麻木地交給了時光…
2.
20歲時,她和室友還有班上的幾個同學一起去樓頂放孔明燈,那是她第一次放燈,不知道怎么玩,是室友幫她點燃,她寫了一個愿望在上面。
看著淡黃色的光芒在紅色紙的籠罩下徐徐地升上天空,越飄越遠,它們會飄到哪里呢?
孔明燈上的愿望已經不記得是什么了,好像和男朋友有關,不過這個愿望后來也沒有實現。
直到后來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里面出現沈佳宜和柯景騰放孔明燈的那一幕時,她哭了,心有點痛。
她漸漸明白,感情這個東西是最不可控的,很奇妙,在她還不懂如何去經營這段關系的時候,已經悄無聲息地走到了終點。
3.
21歲時,去學校外面報了一個口語班,在那里她認識了很多朋友,大家心心相惜,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去樓上練習口語。
那時候不懂得什么叫堅持,只知道這件事就像每天吃飯睡覺那樣自然。如果不努力,上臺的時候就會結結巴巴。
為了把聲音練大一點,就在湖的對面說英語,湖這邊的同伴必須要聽得清晰。
每天感覺很充實,好像只要往前走就會有很多希望。
4.
22歲時,大家都忙著畢業,在畢業前夕,她在博客里寫了第一篇文章,凄涼氛圍的最后還是要斗志昂揚地奔向未來。
七月的開始,她沒有太多的準備就和幾個朋友一起去了西藏。
成都悠閑的節奏,落地青海那一刻的輕飄飄,到達拉薩那晚的嘔吐。是的,她高反了,到達的第一晚就被朋友背到醫院去吸氧。
最普通的東西最珍貴,如空氣。
后來的半年,她經歷了最絕望的一段日子,終于當她踏上歸途,開始了她最自由而無用的一段時光。
5.
23歲時,回到武漢的第一件事,就是喊他出來一起吃飯。
有太多的話要說,但是卻沒有說出一句話。只是他問一句她回答一句。后來她就不說話了,兩個人就面對面的用手機發短信。
這種感覺在當時已經說不出來是什么味道了。說不出,但她永遠記得。
從那以后,就再沒有見面。
她太明白時間的含義了,5個月對于她來說就如同5年的時間,甚至更多。
她重新再來,開始調理身體,開始繼續學習,開始上班,開始考駕照。
那一年,她總覺得自己屬于遠方。有什么東西攥在她心里沒有釋放出來。
6.
24歲時,住在一起的閨密回老家了,另外一個朋友也回安徽了。就剩下她一個。她覺得她也應該離開了。
剪了短發,真難看。拖著行李箱去了南方。那是一個不會下雪的城市,可就在12.24的那個下午,小小的雪子打在她撐起的雨傘上面,她高興得跳了起來。
那天,有點冷。和朋友一起參加線下讀書會,大家分成小組討論自己讀過的書,以及和書的故事。
她說對她影響最大的是李欣頻寫的書,因為這個廣告文案天后,打開了她另一個世界的大門。
7.
25歲時,她成為一個自由老師,除了上課,其他時間都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生活中沒有太多雜質,可終究是覺得缺少了點什么…
年中的時候,和朋友兩個人一起跑到東南亞國家玩了半個月,回來就是半個非洲人。
依然記得那個寺廟的下午,風鈴聲在風中搖蕩,遠處的傳來緩和的誦經的聲音,門前的狗在那里慵懶地躺著,好像睡著了。
她在那里打坐了很久,想起往事,想起那些縈繞在腦中的思緒,想了很多。
最后如釋重負,回客棧的路上,腳步也輕盈了許多。
8.
26歲時,元旦那天,在和樓下的朋友們一起倒數5.4.3.2.1,在杯子響亮的碰撞中,紅色的液體順著喉嚨慢慢滑進胃里,電磁爐里翻滾著紅色的油膩,大家笑著,說著……
曹起了個開頭,號召大家都說一說自己的新年愿望或者新的計劃。那天她說得含糊其辭,因為在這之前她真的沒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
Tia在最后一段日子里,忙碌地準備著美國游學的項目。緊張而有序。
有些事對于別人來說,易如反掌。只她有知道,Tia是多么地用力去掙脫這個該死的牢籠。
后來,曹去讀研了,Tia去美國了,源搬走了。而她還在那里。
時間啊,跑得真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好像每個日子都是一樣的。
生命中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日常生活就是我們的本身,既絕望又禪意。
10.8的那一天,她寫了一封信給自己,并和另外一個朋友約定,等時間到了,就在10.8這天,再把信交給她。
那一刻,看著紙上密密麻麻的數字,她心里頓時變得靜下來,變得一本正經,變得比從前安分。
她相信,實實在在的計劃擺在那里,并且一個一個完成的時候,才會感覺日子多一點意義。
七年的時光,已然走到了這里。接下來,你會以什么樣的步伐往前呢?
不要太慢,不要太心急,不要害怕,不要無所謂,嚴肅地熱愛這當下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