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俗話說“好馬不吃回頭草”,因為馬知道身后的草被自己“掃蕩”過,沒有好草可吃了,所以不回頭是明智的。讀書卻要看“回頭書”。讀過的書,特別是經典著作,未必讀一遍就能完全吸收書中的營養,年齡和閱歷都會會影響一個人讀書的質量。
小時候讀《水滸傳》,快意于李逵的“三板斧”。從沒想過,李逵的板斧下喪生的并不都是十惡不赦的壞人。年長一些,再翻《水滸傳》,讀到李逵劫法場,“板斧往那看熱鬧的人群排頭砍去”,不免皺起眉頭,曾經的快意變成了一絲隱憂,頭腦里李逵的英雄形象,因其濫殺無辜打了折扣。小時候讀不懂《紅樓夢》,大學時讀《紅樓夢》喜歡林黛玉的才情和對愛情的追求,退休了現在再讀《紅樓夢》,喜歡薛寶釵的處世之道,順耳之言,不喜歡林黛玉的刻薄和使小性子。這是經歷了生活的磨爛之后的頓悟。
如何重讀經典是一門學問。我的體會是走進作者的心靈,走進文本的深處,此時,作者與我在文字的平臺相會,繼而展開與作者的對話交流,最終獲得精神和視野的融合。
首先熟讀記誦經典。培根說:“書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須淺嘗,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慢慢品味?!彼?,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而對于經典好書,則要通讀,細讀,反復讀。只有熟讀才能成誦,才能讓經典名篇長期儲存在記憶里,使心理圖式不斷豐富;只有熟讀才能體味、感悟到語言文字之美,經典語言才會深入心靈;只有熟讀才能使我的“現實視界”與文本的“歷史視界”不斷融合,不斷生成新的視界。
元代程端禮在《讀書分年日程》中記載:“每細段要讀二百遍:默讀一百遍,背讀一百遍。”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有一條經驗,從一年級開始,就訓練學生有表情地朗讀,一直到五六年級,甚至更高一些年級,仍然堅持不懈。究竟花多少時間在閱讀上才能養成有理解的閱讀?要完成這種訓練,至少花費200小時在朗讀上,至少花費2000小時在默讀上??梢?,熟讀記誦是積累、理解、感悟的前提,學生只有反復、認真、扎實地誦讀,才能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才能有積累。學習語言必須要積累語言材料,語言材料積累多了,便會有所理解和感悟,便能深入文本。
經典作品,由于內容博大深厚,形式多姿多彩,一次閱讀只能得到大致印象,只是美的浮光掠影,要真正抓住美的真諦和本質,還得反復重讀。從重讀中,我們可以不斷得到新的體驗和樂趣。
最近幾年,“重讀經典”的呼聲越來越高,人們意識到,在碎片化閱讀逐漸消解人的整體思考能力之后,經典閱讀能幫助大家重新回歸心靈的沉靜,稀釋時代的浮躁與焦慮。我現在退休了,記憶不如從前,但有的是時間,可以反復讀,有興趣的讀,可以和孫女一起讀,直至深入心靈,融入生命。
“好馬不吃回頭草”,但愛讀書的人卻應看看“回頭書”,特別是公認的經典,是很好的“回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