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技能熟練之后,娃就得了這種病。
不管之前在干嘛、玩兒得有多投入,只要媽媽一進廚房,立刻就要過來抱大腿。
行為觸發之迅速,目標之明確,表情之執著,只有媽媽去洗手間能堪堪與之相比。
一手抱娃一手做飯,多少人迫不得已練就了一身好功夫?
看了好多案例,有的到兩三歲還不會自己好。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其實也容易理解:
啊我媽又走啦,不行我要媽媽抱,媽媽你快來陪我;
媽媽又去玩兒鍋碗瓢盆響叮當的游戲了,不行我也要去。
另外,臨近飯點,孩子一般都餓了,也容易吵鬧。
第一個是對媽媽的依戀,第二個是好奇和要參與,第三個最好辦,飯點之前稍微給孩子吃點東西,別讓孩子那么餓。
了解對手之后,我們再來逐個擊破。
從半歲開始,到差不多兩歲,孩子對媽媽的情感依戀會持續增長到一個高峰,在得到基本滿足之后,才會開始逐漸下降。
所以,被娃粘得不行快要控制不住內心的洪荒之力的時候,要提醒自己,不是就你家娃這樣,別人家也是一樣的雞飛狗跳。
這個階段的娃,媽媽離開之后如果還總表現得情緒穩定不吵不鬧,那才真是見了鬼。
這樣想想,是不是會稍微好過一點?
調整好了預期,再來看看有哪些是可以幫到孩子的。
畢竟,幫助孩子,就是幫助自己啊。
拿吃飯來說,這一頓吃得差不多了,孩子自然會放下食欲,去探索別的。如果沒有長期的挨餓史,沒有哪個孩子會把自己一直禁錮在食物周圍。
依戀也是同理,平時多用心陪伴孩子,多和孩子有身體接觸,沒事多和孩子玩兒躲貓貓。你在這里花費的精力,會拿到堪比一線房產的收益率,幫你省下很多很多的麻煩。
再說到第二點,小月齡的時候比較好辦,菜可以提前煮或者蒸,米粉直接沖,這些基本上見縫插針就可以搞定。
稍大一點食物復雜了,可以讓娃坐餐椅上,吃點提前準備好的食物,然后看媽媽表演做飯,“咱們今天做香蕉餅吃,你看,我們拿這個碗把香蕉碾碎,打個雞蛋,再放些碎菜葉,啊,可以開始煎啦……”煎好了就給娃拿著吃,有吃又有熱鬧看,一般都能坐得住。或者給娃一些邊角料玩兒——白菜葉子,土豆,面條,削下來的胡蘿卜皮兒……
再大一點,這些法子糊弄不住了,再給娃的廚房探險升下級——請娃來幫忙(幫忙擦地,把菜從塑料袋里搬出來,把白菜葉子撕下來,把豇豆截成一小段一小段,把廢料丟到垃圾桶……);給娃一些安全的餐廚具,讓他幫忙給泰迪熊做飯;還有一個終極大招,是讓娃幫你洗碗洗菜……
一定要清醒的記住,安排給娃的這些活動,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盡量減少你做飯時候娃的哭鬧。所以,如果最后發現你家廚房跟被洗劫了一樣,要提醒自己——
好歹,我把飯做完了不是?
當然,鑒于娃在變數方面屬于和成人完全不同的物種,要盡量把廚房時間控制在一個短小精悍的范圍內——所以,各種省力小家電買起來啊,能外包出去的家務,一定不要猶豫(特別是外包給隊友!!!)。
一個人獨自帶娃的朋友們,你就算一算,家務鐘點工一個小時30塊,早教陪玩一個課時200,你愿意把時間花在哪個上面?
總之,正常的娃到了年紀必然會迸發出對廚房的極大興趣,與其如臨大敵的去與他作斗爭,不如順著孩子的好奇心引導一下,讓他在我們能夠接受的范圍里探索。
畢竟,和費心費力又不討好的阻止比起來,引導只需要媽媽稍微花點心思,還能有好多額外收獲,性價比不要太高。
不過,說一句悲觀現實主義的話,這些都照顧到,也不能完全治好這種病。當娃又抱著你的大腿瞪著無辜雙眼望著你,而你焦頭爛額甚至氣急敗壞的時候,一定要提醒自己:
這貨是我親生的!
懶媽邦:
本碩臨床與應用心理學,本行做心理咨詢,后來進了早期家庭教育這個行當,家有慢慢小朋友一歲十個月,全職至今,主攻方向是“如何一邊帶娃一邊偷懶”。
一個有點懶,還想把孩子帶好的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