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讀一本書不能夠引發思考,那這本書便算是白讀了;同理,若是參加一場培訓,沒有學到知識、引發相應的思考,那這場培訓就算是白參加了。事實表明,這場為期三天的培訓收獲滿滿,干貨頗多。再次明確了我們教師的職責與要求,也提醒了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才能用充分的學識學養征服和培養學生。我忽然想到了前段時間學習的戴維?帕金斯的一本書《Future Wise》,譯名《為未知而教,為未來而學》,我們作為教師,不就是在為未來的自己而學,為學生的未知而教嗎?
一、 為未來而學
有一句老生常談的話:若要讓學生有一碗水,老師得有一桶水。后來這句話衍生成各種版本諸如“老師得有一個水井”、“老師得有一渠活水”等等,意在表明教師的深度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這次我們學校的培訓也尤為重視這一點,各位領導發言中都強調了教師的專業成長問題,希望教師能在自我成長的路上走得更為扎實。尤其徐校長所言甚入我心,徐校長說:不一定只鉆研專業書籍,也有很多優秀教師談起他們的優秀不是因為他們讀了大量的專家的書,而是讀了大量的書。
帕金斯教授提出一個觀點:要做業余的專家而不是嚴謹的學院派,想來是要我們作為教師不要停止學習和成長,但不一定非要沉入專業的土壤封閉住自己,而是廣于接受,并在專業領域進行深入研究。既不能泛泛而學,浮光掠影,也不能專執一類,固步自封。教授提到,傳統教育結構越來越難以滿足世界發展的需求,而靈活的網狀結構更能以其拓展性和生成性來獲得更多機會。若要建構網狀結構的思維模式,讀書學習必不可少,不僅要博而廣地讀大量的不同類別的書,還要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專而精。
二、為未知而教
這句話我特別喜歡,說得太貼切了。我們做教師的,不就是在為學生的未知而教嗎?這里面要提到的是,學生的未知不僅僅局限于知識,還有學習能力。
劉主任在培訓的過程中提到,他在焦急的等待學生出考場時,聽到旁邊學生提到考了什么什么,他講過了,會松一口氣,反之則惴惴不安,覺得自己沒有盡到責任,辜負了學生。可能是我沒有上過初三,無法感同身受。我在思考的是,我們初中三年的語文教給學生的是什么呢?只是最后中考考綱的所有知識點嗎,亦或是一堆美化了的答題技巧?難道不應該是引領學生走進美麗的語文世界,教給學生語文的審美與能力,再輔之以方法的指導嗎?
來實驗中學整整一年了,我仍記得初來乍到時實中語文組帶給我的震撼,不論是老教師還是新教師,大家都有一股積極向上的力量,都是那樣勤奮好學,我深深地意識到自己的淺薄,并為能加入這樣一個集體而光榮而驕傲。我一直在想,這樣強勁強大好學奮進的集體,學生怎么可能會不出色,不優秀,學生的語文水平怎么會不高?
后來確實不負我所想,實中的語文一路高歌猛進,隨筆教學扎實穩步推進。一切都顯示著形勢很好。
但我初入實中時,有一個很大的不適應:在我們備課過程中,各位教師專業水平都很高,備出的課很細致,備出的課件也很細致,細致到每一個主問題下的子問題,甚至再小的問題,課件上都是能夠連同答案一起體現的。是不是這樣的扶手搭的太多了呢?會不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呢?我心存疑惑。
這次培訓中劉主任提到,部編本教材的推行,對名著閱讀提出了新要求,要讓學生真正地讀進去,考查學生對名著的理解。在過去一年讀《水滸傳》的過程中,我們分章節幫學生整理情節人物形象,學生讀書做題,好像也很扎實的樣子,但如果出了一道平時沒出過的題目,哪怕學生讀了書,他還是不會。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為什么讀過書卻不會做從書中考的題目呢?劉主任也說,很怕出到沒做過的題目,“很感謝某某老師對某名著全面的整理,考的正是我們考過的,答案也基本一致”。可是,倘若閱讀范圍擴大,考點更為精細,那又要怎么辦呢?劉主任說,隨著閱讀的精細化,我們老師的責任任重道遠,題目設置、章節歸納也要跟到位。可是名著何其多!我們學校的語文教師專業能力之強,就要把功夫花在這些費力費時費心而又不一定討巧的事上嗎?我看了下部編本教材的名著推薦,光八年級就選定了四本,又另外推薦了八本。教師如果不教給學生方法,不培養他們形成閱讀習慣,逐漸讓學生形成能力,光靠我們一己之“蠻力”,學生何其累也!教師何其累也!
所以,是不是該適度的放手呢?還課堂給他們,還名著給他們,還語文給他們,不是被動的痛苦的被鞭策著的學,而是主動的愉悅的,為一個問題而爭執討論著的學。語文是多么有活力多姿多彩的學科!老大說,語文是寫給生活的情書。讓我們的學生也去體味這一份生活的溫情,多么好!
為未知而教,教的還應當是技法、能力層面的東西。發達的互聯網早已注定了我們不可能是過去的教學方式,很多時候,知識層面的東西不一定全靠我們來傳授,教師不是萬能的。但我們仍需盡力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因為這才是學生未來走進社會的一項重要的能力。
或許是從教時間太短,我對教學的理解仍處在初期的浪漫主義,或許還有很多的不切實際,貽笑大方,但我仍保有最初的赤誠之心熱愛語文,熱愛語文教學。
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卻是無窮的。且行且思,勤學不輟,我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