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迷
圖 | Jason Smith
“臺灣最走心廣告:致25歲一無是處的你”,雖然早已經不是25歲(實際我只有18歲啦~)但還是沒忍住被“最走心”和“一無是處”這幾個字吸引了進來。
順手貼個視頻,不客氣,請叫我雷鋒:
確保看完視頻再看后面的內容~~
首先我要表揚一下臺灣導演的創意,雖然看了開頭就猜到了結尾,但不得不說真的是很走心,溫情的音樂和現場面試官的表現,著實讓我也頓時感覺暖暖的。
轉頭一琢磨,人類還真是多愁善感,這不就是個很簡單和理性的經濟學問題嘛。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我們所有人的簡歷背景都可以簡單的用學歷來代替,請問一個小學畢業和一個研究生畢業,你認為哪個人更能勝任這個工作?至少從概率學的角度講,也明顯是研究生勝任的可能性更高。
那么問題來了,假設你只有面試一個人的時間,那你會面試哪一個?
拓展開來,每個企業招聘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或者說他們希望招聘能夠是高效的,那他們一定會先挑簡歷背景看起來更能勝任工作的人來面試。這和投資沒兩樣,假如有倆只股票,一只股票歷史業績十分好,另一只表現平平甚至十分差。你不能說我就要投那只表現平平甚至十分差的股票,那不是做慈善么。。。
最后話說回來,不是說我支持不給人機會什么什么,我是說你看完別憤憤不平,大罵這個社會不識金,然后轉頭回家立刻窩在屋子里打游戲看劇吃零食。
年輕人,要努力,要多學習!填充自己,填充自己的簡歷空白。無論干啥都是這么個道理,你光會憤慨,什么都得不到!
最后用個我身邊朋友的親身經歷刺激你們一下—— 大學時候,一起準備出國認識了一個朋友,他是典型IT男,因為出國一方面要準備考試,另外就要把自己的簡歷變的更加漂亮,增加許多不同的經歷,這哥們為了去實驗室實習有一個科研的經歷,跑了全北京名牌大學的幾乎所有實驗室,他并不認識任何老師,就靠去了敲門直接自報家門,回學校自習就仔細研讀相關的論文和各實驗室老師的著作,最后去了全國最厲害的實驗室,果不其然,這哥們之后又去了麻省理工,隨后在硅谷一家創業公司,現在身價保守估計1千萬美金以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