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宴百官王著大哭》中說到,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后,曾經遭到了昭義節度使李筠以及淮南節度使李重進的反對,在親帥大軍平定這兩場叛亂之后,趙匡胤更是認識到,如果他不想讓大宋成為五代之后的第六代,就必須首先改變唐朝中后期以來藩鎮權力太重的現狀。趙普為此而給出了“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建議,這三條建議全部都被趙匡胤采納,并付諸行動。
第一、奪其權
收回宿將的兵權,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杯酒釋兵權”了,但是“杯酒釋兵權”其實至少發生了兩次。
第一次是在趙匡胤稱帝之后不久,趙普就提出不應該讓石守信、王審琦等人全權統帥禁兵,而趙匡胤則認為他們二人都是自己的心腹大臣,不應該對他們過于忌憚。而趙普則說:“就算是他們沒有篡位的野心,萬一他們的部下再來一次‘黃袍加身’呢?”于是,趙匡胤在一次晚朝結束之后請石守信等人一起參加宴會,并讓他們交出了兵權,這就是第一次“杯酒釋兵權”的故事。
?
第二次則是趙匡胤在一次宴會上說:“你們都是大宋的功臣,現在卻還帶兵在外,我對你們實在是心中有愧。”鳳翔軍節度使王彥超立即就表示自己早就想告老還鄉了。而安遠軍節度使武行德、護國節度使郭從義等人卻聽懂了上句,沒聽懂下句,他們紛紛表示自己打某場戰爭多么艱難,處理某件公務多么辛苦。趙匡胤卻直接冷下臉來說:“這都是前朝的事了,有什么好邀功的?”次日,把這些人的節度使職位都撤銷了。
與此同時,趙匡胤開始啟用文官管理地方,除了王彥超、武行德等人直接被免職之外,當有節度使出現升遷、調任、喪病等情況時,繼任其職位的基本上都是文臣。趙匡胤曾經直言不諱:“即便是文臣全部都貪污腐敗,但他們給國家帶來的災難也不及一個武將的十分之一。”
第二、制其錢谷
唐朝“安史之亂”以后,藩鎮節度使基本上就壟斷了地方的財政大權,他們只把少數稅收上交國家,絕大部分都自己留用,這才讓藩鎮割據有了經濟基礎。在趙普的建議下,趙匡胤下令設置轉運使,地方稅收除了少數留給地方常規使用之外,其余全部由轉運使直接運往汴京,途中不允許任何人插手。
第三、收其精兵
趙匡胤收藩鎮的精兵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
1、真的收精兵。這個方式非常有趣,最開始趙匡胤是下令讓地方把最精銳的部隊輸送到汴京,后來又選定“兵樣”,也就是只要和這個兵樣的身材類似的士兵,都要到京城當兵而不能在地方。再后來,“兵樣”又改成了一根木桿,凡是身材和這木桿類似的,都被認定為精兵。如此一來,天下最強壯的士兵就都成了“國有”而不是“地方所有”了。
2、收將軍的士兵。趙匡胤設置了“更戍法”,就是讓士兵在多個地方輪回戍守,但是將軍卻有固定的崗位,形成“鐵打的將軍流水的兵”的局面,這樣將軍和士兵的感情就比較淡薄,即便武將想造反,也沒有忠于自己的部隊。
?
除了趙普提出的“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之外,趙匡胤還設置了通判以監視地方節度使,并且規定通判與知州、知府或節度使沒有從屬關系,可以直接向中央匯報,如此一來,地方上的風吹草動就都在趙匡胤的掌握之中了。
在率兵平定叛亂以及整頓吏治之后,趙匡胤基本上平穩地接管了后周的江山,于是他開始竟周世宗的未竟之志,準備“復漢唐舊疆”,那么,趙匡胤統一全國的戰爭策略是怎樣的呢?他在位期間都消滅了哪些割據政權?欲知后事如何,煩請關注下一講《宋十八帝簡編》之“定策略先南后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