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格局逆襲》這本書中,有一個章節(jié)對我很有啟發(fā),就是如何在職場中逆襲。作者給出了關于職場思考的很多要點,首先就是工作的意義是什么?很多人在上班時并不知道自己工作的意義,認為就是干活拿工資,為老板打工,經常做的郁郁寡歡。但是我們如果換一種思維,將工作看成自我的修煉與成長,上班是為自己打工的話,每天都能夠充滿力量。老吳以前就是一個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上班就是打工,沒什么意思,每天做著重復的事,毫無樂趣。后來我意識到,如果一直這樣消極上班的話,最終荒廢的還是自己,所以我轉變了一下思維,將每一天上班的工作都看成是訓練自己協調能力的機會,把公司跟外部的對接事宜都看做積累自身資源的平臺,如果當天沒有被安排額外的任務,就自己創(chuàng)造任務,主動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開發(fā)新的項目,并且涉及其他相關部門,訓練領導力,如營銷、培訓、政策研究等等。當擁有這種職業(yè)化思維之后,我慢慢地發(fā)現,每一天到達辦公室都充滿了能量,因為這里就是我能夠發(fā)揮自身價值的地方,而我工作的意義就是,能夠讓公司因為我的存在而變得更好,讓相關部門因為我的存在而能夠更順暢的銜接,讓工作效率能夠因為我的存在而變得更加高效。當然了,在工作中不斷成長和提升也是讓工作意義更加明確的一個關鍵要素。
當明確工作意義之后,自身的職場格局將被打開,知道為什么而工作,就會想著去找更加優(yōu)秀的人學習進步。那公司老板就是首要學習的對象,因為整個公司的創(chuàng)立、管理,需要各方面的知識運用以及識人用人方法,如何在實踐中學習這些內容,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跟老板學。很多人會說工作需要站隊,跟對人才行,恐怕因為站隊而卷入辦公室政治風波的人不在少數,那我們可以換一種思考方式,是不是可以選擇優(yōu)秀的領導去追隨呢?比如說他擅長演講,我就多跟他學習演講;他擅長決策,我就多請教他如何擁有決斷力;他擅長寫作,我就多跟他學習寫文章的方法。當擁有一種學習和提升自己的心態(tài)時,職場逆襲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同樣的,考慮一份工作是不是值得做下去,關鍵就在于這份工作能否帶給你成長。
另外,作者提到的收入構成也給了我一個新的認知,那就是收入=底薪+挨罵。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職場新聞說,哪個員工因為被老板痛罵而選擇了輕生,那如果換一種思維的話,把挨罵納入工資構成之中,心理上就會輕松很多,因為這本就是提升工作能力的一種,鍛煉自己的抗壓能力,反而可以更好的去應對會出現的更糟情況。而底薪則告訴我們,不要將富貴寄希望于上班的工資,上班只是讓我們在職場中學習商業(yè)邏輯和與人交往的技巧,雖然這種一邊學習一邊拿工資的感覺實在是比上學時候還要交學費來學習好太多了,但真正能夠實現財務自由的,是利用工作中學到的技能、積累的資源人脈,實現自己的副業(yè)創(chuàng)收,如果副業(yè)與主業(yè)一致的話,那么老吳恭喜你,財富將會迅速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