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的力量到底有多大?真的那么不可思議嗎?
也許你聽過十九世紀英國著名詩人勃朗寧夫人的故事。
伊麗莎白·芭蕾特·布朗寧,又稱勃朗寧夫人或白朗寧夫人,出生于旺族家庭。然而15歲那一年,她騎馬的時候不慎從馬背上摔了下來,損傷了脊椎,從此臥病在床,下樓都要由人抱著才能下來。
厄運似乎一直纏繞著她,并未遠離。22歲那一年,伊麗莎白失去了母親;32歲那一年,她最喜愛的弟弟愛德華溺水身亡。接二連三的打擊使得她的日子了無生氣,她只能憑借詩歌苦度年華。
39歲這一年,伊麗莎白迎來了她生命中的一道光。由于伊麗莎白詩集出版受到光大群眾的喜愛,加之她在詩集里贊賞勃朗寧先生的近作《石榴樹》,這使得她獲得了勃朗寧的友誼,兩個人一直以來素未謀面,一直是鴻雁傳書。勃朗寧喜遇知音,愛慕之情在筆尖流淌著。
而伊麗莎白又驚又疑,根本不敢相信這份愛情,她已經癱瘓多年。而同時,她比勃朗寧大6歲,他怎么可能愛上一個又老又病的女人呢?她矛盾極了,悲喜交織著。不知不覺,她內心深處非常自卑,卻又狂喜于愛情的降臨。此時,伊麗莎白用一首有名的十四行詩現世,末句以“是愛!不是死”而收尾。
愛情傲視一切,產生了真正的奇跡,癱瘓在床14年的伊麗莎白居然自己站了起來,身體逐漸康復。
然而,不只是伊麗莎白起初不敢相信這份愛,伊麗莎白的父親更是心懷疑惑,他竭力阻攔,對女兒大吼大叫,暴跳如雷。伊麗莎白悄悄離家出走,和心上人秘密結婚,隨后以43歲高齡為勃朗寧生了一個孩子。這對沖破世俗觀念傾心相愛的伴侶一起幸福地度過了十五年的甜蜜歲月。
一天晚上,時年55歲的伊麗莎白和勃朗寧說說笑笑,慢慢覺得有些困倦。她靠在丈夫的懷里靜靜睡去,再也沒有醒來。她面帶微笑,因為這段傳世的美好愛情而心滿意足。
這個故事讓我們看到愛情里重建人生的偉大力量。與此對等的是,如果愛情失意,也會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人生中一些事,當時看似不著痕跡,其實卻為往后那些轟轟烈烈的事件埋下了伏筆。比如遇見,便是如此。
許多時候,遇見是人生中最具標志性的事件。不經意地一低眉一回首,見到一個人或者遇到一件事,而這個人這件事,也許就將濃墨重彩的改寫你的一生。
人生中最令人振奮的懸念之一是,你不知道下一秒,你會遇見誰。
人生中最令人悲傷的錯誤之一是,你不知道這一世,你會遇見誰。
人這一輩子,無非就是遇見各種各樣的人和事。漸漸成長的道路中,讓我明白一個道理:人生中最重要的遇見,就是遇見自己。應該說,了解自己,并發展自己,這就是最偉大的遇見。可是,不僅僅如此。不是說人是社會性動物嗎?我們還是希望遇見這樣一些人,大家彼此珍惜,互相支持;還是希望遇見這樣一個人,兩個人真心相愛,永不離棄。
遇見什么樣的人,就會有什么樣的命運。所以,要好好珍惜自己的遇見。
《紅樓夢》卷三《拖內兄如海薦西賓接外孫賈母惜孤女》中賈寶玉初識林黛玉中,遇見雖美,卻以一場悲劇收場;納蘭容若的表妹慧兒,部分經歷就如黛玉,她與納蘭容若青梅竹馬,朝夕相處,兩人情愫暗生,彼此郎有情妾有意。可是面對封建禮教。他們之間,雖然心意相同,但也只能是發乎情,止乎禮。容若的遇見,是自己的表妹,是日后成為康熙妃子的慧兒。容若和慧兒,那時候真正是一種相思,兩處斷腸。多希望這一生永遠像他們剛剛初見的時刻,多么美好動人。
心有所屬,愛有所依,這樣的人生多么美好啊!
宋代范仲淹曾寫“明月樓高修獨椅,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并非矯情。有時候甚至根本沒有喝酒,只是想念一個人,也會想得痛徹心扉,淚濕青衫袖。
你的一生,是否曾經因為想念一個人,而悄悄落淚?如果沒有,我想說,那是因為你沒有真正愛過,沒有深深的思念過,你不懂得愛一個人的真正滋味。
至少,可以斷定,你的感情體驗不是太深。
如果遇見對的人,灰燼也會重新化作肥料,催開新的愛情之花。
文/楊志楠 圖/網絡 編輯/薔薇
稿源: 繁星文學社
投稿郵箱:itangdian@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