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小十月在玩。
玩著玩著,他把桌子上的東西推到了地上。
我看了一下,并沒特別在意。
要知道一個3歲的小朋友,
不犯錯,不鬧事,簡直是不可能的。
如果事情過了分,就告訴他:
寶貝,這不可以,這會讓地上臟兮兮的。
然后問他:
我們自己做的事情,要自己負責哦,
所以,你得自己撿起來,
吶,你是愿意現在撿呢,
還是過兩分鐘再撿?
他如果說兩分鐘,那就用數數的方式,
等他兩分鐘。
數到了120秒(還可以幫助孩子記數字),
告訴他:“兩分鐘到嘍,要收拾了!”
這種方式,
不會讓大人有澎湃的控制感和成就感。
也不會馬上見效。
很可能你說1000句,他都依然如故。
但是,又有什么要緊的呢?
成長本來就是一件緩慢的事情。
你要耐下性子,
看著他在你的溫柔與理智之中,
一點一點地生出同理心,
懂得尊重,明白孰可為,孰不可為。
但有些大人卻太著急。
他們嚷著喊著:
“孩子還是要打的,不打不聽教,打了就好了。”
比如這一次,一個男人看了小十月扔東西,
就以不容置疑的口吻狠狠說:“打一頓就好了!”
我說:“孩子不能打的?!?/b>
對方答:“你看,就是因為你們不打,
所以你家崽崽變得這么調皮。”
大家站在不同的邏輯里,
困在不同的觀念里,
想要說服對方,談何容易。
我不想吃力不討好。
只是反問:“如果你領導做得不好,你會打嗎?”
他說:“我瘋了我?!”
又問:“如果你老婆做得不好,你會打嗎?”
他大概猜到了我要說什么,回答說:
“孩子不比大人,是要教的,
不教,就等著他變得越來越不像話吧。”
然而問題是,教≠打。
教=70%的以身作則+10%的觀念+10%的教育方法+10%不做預設的等待。
還有一個前提:承認孩子不是天才。
承認孩子不是天才,你會少去許多妄念。
少了妄念,你會少去許多控制。
少了控制,你就會最大程度地,
讓孩子成為他自己。
我當然知道打罵見效快。
因為大人之于孩子,
就是一座山,山呼海嘯,
就是末日降臨,怎能不恐懼?!
出于恐懼,他可能會在短期之中,
表現出某種乖順的表相,
或者如你盼望的“很怕”你,
對你戰戰兢兢,一如驚弓之鳥。
可是,這真的得不償失。
我有一個遠房表姨,沒有念過書,
關于孩子的教育,她一直秉持著:
“不罵不成器,多打才爭氣。”
可是,打罵出了什么呢?
她家第一個男孩,在她的“打罵教育”下,
童年時對她言聽計從。
但長大了些,一身反骨,極其厭學,
并且以她對待自己的方式,反過來對待她。
初中未念完,他就輟了學,混社會。
如今,走在犯罪邊緣,一身戾氣,一事無成。
表姨萬念俱灰,哭訴說:
“權當這個兒子死了?!?/p>
她在自己40多歲時,再次懷孕,
生了第二個孩子。
也是男孩,依然打。
我曾親眼見過,
因為孩子蹲在地上玩一個小玩具,
她一巴掌扇過去,說是沒做作業,
“天天只知道玩,也不知道好好讀書!”
孩子愣在那里,也不哭,也不動。
就像什么情緒也沒有。
8歲的男孩,瘦骨嶙峋,臉上是僵木的。
那種哀,比成人的苦,更加令人發冷。
后來,我曾多次聽說,孩子郁郁寡歡,
可憐兮兮,在學校被霸凌,
不敢告訴老師,也不敢告訴她,
直到表姨看到他身上的新傷舊痕,
問起來,才告知這一切。
她怨:為什么老天給了我兩個這樣的孩子?
一個不像話,一個可憐到家,
我這是造了什么孽啊?
我不知道該回些什么,
因為在暴力成長下的孩子,
要么變成暴力本身,要么變成犧牲品。
不論哪一種,都是教育的失敗,
都會讓孩子一生都深受其害。
但神奇的是,像表姨這種教育方式,
在底層有著非常多的擁護者。
甚至,一些人以“教育之名”,
不僅打,而且將孩子往死里打。
親生的孩子,
從自己身體里滾出來的血肉啊,
生命還未綻放,就死在自己父母的“管教”之下。
2010年3月29日下午2點,
浙江嘉善,一名貴州藉女子教女兒念唐詩。
5歲的女兒一直念不好。
這名母親糾正了幾次,沒有糾正過來。
后來,孩子索性不肯念了。
這個1985年出生的年輕媽媽,
為了“好好教孩子”,
竟然用右手狠狠地拍打小香的后腦。
據她后來自己交代,
“這樣一共打了五六回,每回打三四下,
我打了之后覺得重了,還看了一下的,
沒有發現流血什么的以為就沒事的。”
第二天早上,
那個小小的、柔軟的、喃喃地叫她“媽媽”的孩子,
已沒有了生命跡象。
2016年6月24日,深圳龍崗,
一個16歲的女孩因為長年被父母辱罵毆打,
服藥自殺。
死之前,她曾在網上搜索過安樂死的藥物,
還買過一把尖刀。
也曾給過父母信號,多次說過自己要去死。
但殘忍的是,母親當時的回應是:
“你死了才好呢,你個該死的麻煩精。”
24日早上,她腹疼如絞,已經不太行了。
但父親以為她偷懶,又痛罵一通,
還揚言要打她,根本沒在意。
后來父母匆匆出門,下午回家時,
發現孩子已經離開了人世。
母親哭到快要昏厥,哀嚎著:
“女兒,你快回來吧,我再也不罵你了!”
可是,女兒再也回不來了。
我想,這對父母余生都會活在深切的自責,
和漫長的痛苦之中。
然而,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我做過多年老師。
可以說,我從沒見過有一個打罵成癖的家長,
能養育出一個溫和寬容,睿智樂觀,
對世界充滿善意的孩子。
是的,沒有一個。
真正優秀的孩子,其家庭大多和風細雨,
知情講理,從不以暴力為表達方式,
也不以譏諷挖苦為能事。
許多父母以為,孩子打幾下,罵幾次,
根本不要緊。
不。
你們低估了暴力的傷害程度。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
在《中毒的父母》中說:
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
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
并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也就是說,你罵孩子窩囊廢,
他會真的以為自己很差勁。
你對孩子揚起拳頭,“我要打死你這個死孩子”,
他會以為自己不被愛,命如草芥,
沒人在乎,于是走向暴戾或抑郁。
中央綜治辦和中國少年研究中心
在全國范圍內對1000多名普通未成年人
進行了調查分析。
在家里被“經常打罵”的孩子,
其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
有25.7%的孩子“自卑”;
有22.1%的孩子“冷酷”;
有56.5%的孩子“暴躁”。
而海淀法院也曾隨機抽取
100件未成年犯犯罪案件,分析發現,
60%以上的未成年犯,來自關系不和諧的家庭。
這些少年犯搶劫,打架,斗毆,甚至殺人。
他們為什么如此殘忍?原因眾多。
最重要的一條,
是因為他們沒在原生家庭里,
學到積極的關系模式。
學到的,只有打。那么,他就打。
學到的,只有罵。那么,他就罵。
等到父母發覺孩子“變了”時,
多數已經為時已晚。
你面前站著的,
已是一個滿眼兇光、渾身戾氣的少年,
聽不進你任何教誨,也無視你做的一切犧牲。
你再想控制,再想打罵,
人家會持刀相向,不管你怎么道德綁架,
也無濟于事了。
更可怕的是,當他長大之后,
結了婚,生了子,又會以你對待他的方式,
對待你的孫兒。
暴力傳承,無始無終。
所有多快好省的教育,都是有毒的。
你要知道:
教。育。是。緩。慢。的。
它一定不會立竿見影,
也一定不會一蹴而就。
你要等。
如果自己做不到,
那就不要逼孩子變成一個完美兒童。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
你得反復提醒自己:
你是什么人,比你說什么道理,用什么方法,
設什么目標,對孩子的成長更重要。
前幾天,在機場候機時,
看了一個紀錄片,叫《小人國》。
其中講的,就是非暴力教育。
紀錄片當中,
有一個非常調皮、也很令人不省心的孩子。
他會欺負同學,也會破壞規則。
有些人提出,
“這孩子就是欠打?!?/p>
可是,老師們是怎么對待他的呢?
沒有打,沒有罵。
只有自始至終的溫柔,
和一如既往地堅持。
當他欺負其他小朋友時,
老師把他抱起來,走進一個辦公室,
讓他在一個椅子上,罰坐10分鐘。
他扭來扭去。
但沒有關系,幾分鐘后,
老師走過來,蹲在他面前,
告訴他為什么錯了,為什么不可以。
沒有審判,沒有譏諷。
只有接納,以及接納之后的引導。
從房間出去后,他當然繼續犯錯,
繼續欺負人,繼續破壞。
沒關系,老師繼續把他抱起來,
讓他坐下,繼續溫柔地講道理。
再錯,再講。
再錯,再講。
……
自始至終,沒有打他,也沒有羞辱他,
更沒說他是個“壞小孩”、“大家都很討厭你”。
他的改變非常緩慢,
但是,我們都能看到,
這種緩慢的改變,一直是朝著積極的方向的。
他會主動維持秩序。
他在其他小朋友發生糾紛時,
站出來講道理,說:
“你不可以欺負他,因為……”
所言所行,與老師一模一樣。
這就是教育。
教育不是你說什么,他聽什么。
教育是你做什么,他學什么。
這個紀錄片,雖然講的是幼兒園,
但是,在家庭教育中也是通用的。
那就是,暴力不可取,辱罵不可用。
做好自己,讓孩子緊緊跟隨。
我曾經說過:
真正的教育,
從來不是點石成金、立地成佛的技巧,
而是一段春風化雨、自然無為的過程。
就像一顆樹搖動另一顆樹,
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
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它沒有聲響,它只是讓走在前面的人,
做好自己的事,走好自己的路,
然后,任由改變自然發生。
前行者如何,跟從者也會如何。
長者如何,晚輩也會如何。
所以,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
傷人傷己、暴戾抑郁的人,
請繼續打罵。
但如果,你希望他成為一個美好的人,
那么,親愛的爸爸媽媽,
請你們先行修煉,成為更好的人。
以溫柔,以理智,以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