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吃肉,大碗喝酒”是饕客向往的一種狀態。
第一,代表你很豪邁,飲食之大快朵頤往往折射人生之痛快;
第二,代表你胃口好,身體好,吃啥都香,身體健康乃人生最重要之事;
第三,代表你還不窮,窮困潦倒之際能填飽肚子即可,若見大肉,多半想著捏一小塊留作夜宵(參考曾是武狀元的周星星)。
遍尋深圳,想找一家驚艷的羊肉館子,一直未能得償所愿。一家新疆館子在我收藏夾里躺了三年,一直未能體驗,近日兩位朋友均安利此店,遂召集三位好友同行。
大凡期待滿滿之事,最后九成都會落下失望,而所剩一成符合預期,你得珍視。往往不經意之間,反倒能尋得一份驚喜。難有意外,此行并無驚喜。
四人陸續到店,落座后點菜,菜單誘人,我想盡情點之,同行之人按下我,說,先點點看,好吃再點。同意,點了幾個招牌菜,大家寒暄幾句,等待上菜。
一盤胡辣羊蹄上桌,色相誘人,同行女生夾一塊入口,略嚼,即棄之,說皮太硬,味同嚼橡皮圈。我夾一塊,味道尚可,可能每一塊生熟程度不一,正好那一塊燜的不夠爛罷了。
羊肉串上桌,肉質尚可,香味欠缺,同行兩位大叔評價味道正常,此刻,我心中突現一絲隱憂。
備受期待的烤羊排上桌了,大失所望,一眼望去就知非現烤。曾有美食家云,廚房和餐桌的距離是有講究的,剛出爐的食物,從起鍋到上桌,若太近,火氣太盛;若太遠,熱氣散去,風味又會驟減。若按此標準,烤過的羊肉待冷了加熱再吃,又能留存幾分風味?讓我如何好評?
只見兩位大叔皺著眉頭啃完一根羊排,心想,只能靠萬眾期待的烤包子扳回顏面了。
第一次吃烤包子是在新洲的中發源餐廳,當時給人的感覺就是皮脆餡嫩,湯汁飽滿,好生可口。待這家的烤包子上桌,僅存的一絲希望破滅,軟塌塌的包子皮,入口毫無香脆之氣,僅里面的羊肉餡還存幾絲滋味。
深圳難以找到好吃的新疆菜這個話題又得繼續了。雖朋友說晚上滋味會好很多,但是對美食這般態度的餐廳,很難有心境去第二次了。
談到此,不禁回憶起之前各種吃烤羊肉的經歷。
十年前去青海,公司旅游,跟團,團餐讓人很失望,公司領導大手一揮,晚上去西寧最好的羊肉店吃全羊宴,聽罷,我欣喜若狂。
全羊宴真是教人難忘,雖然我略有高反,但是吃起肉來絲毫不含糊,先是各類羊肉、羊排、羊腰、羊肝、羊蹄給你端上來,回頭整一只烤好的全羊,現場給你剔,一盤盤的香脆嫩的羊肉上桌,我放開了大嚼,一盤又一盤,好不快活。
對了,那個時候我的身材是這樣的,很胖很壯,超能吃。
大快朵頤后,羊肉讓我渾身燥熱。要命的是,西寧住的那個酒店沒有空調。導游之前一直在洗腦,西寧號稱“夏都”,是因為夏天也很涼快,所以這個城市基本沒有空調這玩意。結果我運氣不好的碰到了導游說的“西寧這幾十年最熱的幾天,連七十歲的老奶奶都沒見過”,一個晚上都沒睡著,在窗戶邊期待著風吹進來,喝了無數的水,吃烤羊肉的快感消減了一半,剩下來就是高反給我帶來的頭疼。
八年前,又去了西安吃烤羊肉,那個時候大眾點評還不盛行,路邊隨便找了個店,點了一盤烤羊肉,油膩之感勝于其他,并未有深刻記憶。只待某日再返西安,點個好吃的烤羊肉一雪前恥。
最后說到記憶中最好吃的羊肉。讀大學那會,對角寢室一哥們說漢口有一家烤羊肉,好吃又便宜。學生時代,囊中羞澀,吃一個月素,攢下兩百,去漢口開開葷。703公交車坐到循禮門,穿過兩個路口,就到了那家羊肉店。店面忒小,擺了六、八張桌子,門口架了個大火爐,兩個新疆大叔現烤羊肉羊排。
待我們坐下,拿起菜單,掂量掂量身上的錢包,就開始點菜。羊肉一斤,羊排一斤是我的標配,富裕一點的哥們通常會再來一斤羊排,雖然三斤,但是去骨之后并無多少。店小哥拿著單子就給我們現烤去了。
看店內人數而定,長則三刻,短則兩刻,羊肉羊排烤好放在鐵盤盛上,鮮香的羊肉冒著熱氣,孜然還在油花里面滋滋的跳動,饑腸轆轆的我們迫不及待的抓起一塊羊肉塞入嘴中,全然不顧及滿嘴的油花四濺。此時冰可樂和橙汁必須各來一瓶,幾口羊肉下肚,再咕嘟咕嘟喝下剩下的半瓶可樂,打個飽嗝跟店小哥大叫:再來一瓶冰闊落!人生之快意,也莫過于此了!
此刻,回憶的還是羊肉嗎?不,是青春!
-----------------
關注公眾號:四食不惑
回復“美食群”,可進群交流和分享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