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來自TED譯文
(稍有改動)
這一輩子,不管是我們的工作事務、家庭瑣事、學校任務,我們大都盡己所能,做到最好。我這么想,也這么做。但是一段時間前,我意識到,我在我最在意的事情上并沒有進步。即使我在這些事上花了大量時間,做了很多么努力,我卻沒有太多進步,我之后在與他人的談話和研究中意識到,這種白白耗費努力的停滯,原來非常普遍。
所以我想與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它為何發生和如何應對的見解。我所了解的,無論哪個領域,最高效的個人和團隊,都會做一件我們會效仿的事情。生活中,他們有意識的在兩個區域中轉換:學習區和展現區。
01
學習區&展現區
在學習區,我們希冀進步,我們為了進步而計劃行為,將精力集中在那些我們還沒有掌握的東西上,我們意識到自己會犯錯,并且知道我們可以從中汲取什么教訓。
這和我們在展現區做的完全不同,在展現區我們的目標是做到最好,去執行。我們在已經掌握的東西上集中精力,并盡力把錯誤縮小。
這兩個區域都應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在進入區域之前,想清楚我們進的是哪個區,我們的目標是什么、精力放在哪、有什么樣的期望,這會幫助我們更好的提升或表現,在展現區將展現最大化,在學習區將進步最大化,并在未來的展現中將其展現。
我們努力工作卻沒有太多進步的原因是我們往往將時間都花在了展現區。這阻礙了我們的進步。更諷刺的是,長久來看,這也影響著我們的展現。
那學習區是什么樣的呢?
「看看古希臘的政治領導者,最偉大的演說家、律師,狄摩西尼吧。為了成就偉大,他沒有把所有時間花費在僅僅作為演說家或者律師上,也就是他展現區的一部分。反而,他為了進步規劃行為。是的,他大量學習,他不僅在導師的幫助下學習法律和哲學,他還意識到了律師的職責包括說服他人,所以他研習了許多偉大的演說和表演。為了戒掉他不自主抬胳膊的習慣,他在一面鏡子前練習演說。并且在房梁上掛了一把劍,這樣如果他抬起了肩膀,劍就會刺痛他。
為了發音清晰,他在演說時嘴里含著石頭,他還建造了一個地下室,這樣他在練習的時候就不會被打擾,也不會打擾到別人。因為那時候的法庭很嘈雜,對此他在海邊練習,保證聲音在海浪的咆哮中清晰可聽。他在學習區所做的行為,和他在法庭,也就是展現區的行為,遠遠不同。」
在學習區,安德斯·埃里克森博士稱這種行為為“有意練習”,這種練習包括了將能力轉化為所需技能,對我們需要提升什么非主要技能非常清楚,就像狄摩西尼將肩膀放低,還有將精力集中在我們舒適區之外,更高一級的挑戰,做超越我們現在正在做的事,在重復和調整中得到反饋,最好能得到熟練者的指導,因為為了進步而設定行為,是件很內行的事。好的老師和教練了解什么行為能帶來進步,也能給我們專業的反饋。學習區中,給我們帶來很大進步的,正是這樣的練習。而不是單純的完成任務。
例如,研究表明,在某一行業最初工作的幾年,展現的進步會停滯,我們一旦認為自己足夠好,足夠適合工作,停止學習,它就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我們僅是把時間花費在完成工作上,也就是展現,這絕不是進步的好方法,而那些繼續在學習區花費時間的人,確實在不停進步。
最好的推銷員至少一周進行自我提高的活動。他們閱讀拓展知識,與同事或行業專家交換意見,嘗試新的策略、征集反饋并以此做出反應。最好的國際象棋手,并沒有將大部分時間花在他們的表現區——也就是下象棋上,而是努力去預測象棋大師的著子并加以分析。我們在電腦打字上,花費了很多時間卻沒有打得很快,但是我們如果每天都能抽出10-20分鐘全神貫注地提升打字速度,就比平常快10-20%,我們打字的速度就會提升。尤其是我們還找到了我們常犯的錯誤,并且還加以糾正練習,這就是“有意練習”。
打字畢竟不是主業,我們有其他更在乎的領域,那些我們努力過但是提升很少的領域。這是因為我們總停留在展現區嗎?這并不意味著展現區毫無價值,它非常有價值,我不會告訴我膝蓋手術的主治醫師“隨便弄吧,把膝蓋當作你的教具,”“你犯錯了我們都會吸取教訓的!”我會找一個我認為能做好手術的外科醫生,我也想讓她順利完成手術。
在展現區做事要求我們做到最好,這本事就是一種鞭策,它也能讓我們知道,當我們回到學習區的時候,我們應當注意什么。通往高水平展現的路,就是在學習區、表現區來回轉換的路。我們有目的的在學習區積攢技能,然后將其應用于展現區。
「當碧昂斯舉辦巡回演唱會時,演唱會就是她的展現區,但是當她每晚回到酒店時,她就徑直回到了她的學習區,她會觀看剛剛結束的演出錄像,為她自己、舞者、攝像組尋求進步的突破口。第二天早上,每個人都會收到幾頁筆記,上面寫著他們需要在下次演出前調整的問題。提高能力是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但是我們得知道何時學習、何時表現,當想兩者兼顧時,想要進步,就要花多時間在學習區上。」
02
那我們如何將更多時間用在學習區上呢?
首先,堅定我們一定會進步的信念。我們叫它“成長思維”。
其次,成長目標必須明確,時間和精力有限,它們必須花在我們在乎的目標上。
第三,我們必須知道如何提高,怎樣提高,不能像小時候學吉他,一遍遍重復單調的歌曲,而是做一些刻意的練習。
第四,保證低風險。因為犯錯在意料之中,其后果必不能不堪設想。哪怕是有一點嚴重都不行。沒有攔網,走鋼索的人不會去訓練新技巧,在大賽上,運動員也不會去開發新的動作。我們之所以在展現區耗費大量時間,是因為我們通常不必要的將環境置于高風險的狀態。
03
我們給彼此制造了社會風險,即使在我們一切都是為了學習的學校里,老師、家長對正確答案趨之若鶩的態度,無意中讓學生抗拒犯錯而不是勇于試錯、檢視過錯、并從中吸取教訓,而不是激勵學生去進行大有裨益的開拓性思考。一旦學生的作業、作品,都會被評定等級、標上分數,最后被記入期末分數,他們就起不到練習、試錯、反饋、修正的作用了,我們讓孩子誤認為學校是展現區。
職場中也同樣如此。那些咨詢我的公司,經常執行無缺陷企業文化,領導們努力于激勵工作,但這會讓員工停留在自己已知的領域,故步自封,公司因此很難創新、進步,從而落了下風。我們可以通過交流,為彼此開創進步的空間,可以讓行為各屬所區的空間,何處改進?如何改進?何時決策?怎樣控損?何為成功,何時、以何種方法去支持對方,由此在我們眼前清晰展現。
那要是我們發現自己長期都在高風險狀態下,并且無法開展這樣的交流怎么辦?作為個人,我們仍可以做這下面三點:
首先,我們可以在高風險的汪洋中開辟一個低風險的小島,在這里錯誤的后果不會太嚴重。比如我們可以找一個導師或是可信的同事,和他們分享想法,或是接受批評,甚至角色代入都行。或者隨著項目的進展,舉辦反饋向會議。我們也可以抽住時間去閱讀相關書籍、看視頻或是參加在線課程。
其次,我們可以遵循著預期去執行,但將精力集中于如何在下次做得更好,我們可以觀察并模仿專家所做。這些觀察、映射和調整屬于學習區。
最終,我們可以通過和他人分享希冀在何處取得進步。通過詢問未知的問題,通過征求反饋,通過分享我們曾經犯過的錯,和從中汲取的教訓,為彼此營造一個低風險的狀態。這樣他人也會安心地做同樣的事。進步的奧秘就在規范現行的學習行為中。
如果,我們沒有把時間耗費在做事、表現、輸出上,而是更多地去探索,詢問、傾聽,實踐、斟酌,拼命去成為想成為的人,會怎么樣?如果每個人,都有某些事情讓我們為之努力,從而提高呢?如果我們可以找到,或者創造出更多的低風險地帶呢?那如果我們對于自身和團隊成員,何時需要學習,何時需要表現非常清楚呢?
做到這些,我們的努力會得到更多回報,我們的進步會一往直前,我們的工作會錦上添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