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作為費孝通先生的經典社會學著作之一,對中國基層傳統社會的鄉土性有著深刻而獨到的見解。同現代社會一樣,鄉土社會同樣存在著一套社會秩序,用以維持基層社會模式,保障社會運行。
????在序言中,費孝通先生提到這本書與《江村經濟》、《祿村農田》等調查報告性質不同,它不是一個對具體社會的描寫,而是從具體社會里提煉出的一些探討性的概念。概念可以看作是是我們從具體事物中提煉出的一種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中國社會的理解。“鄉土社會”這個概念是對中國基層傳統社會特質的總體把握和概括性理解,它意味著一種特定的社會秩序,也存在著社會結構與文化、社會制度以及社會權力的共同作用。通過對鄉土社會秩序的構成因素的考察,可以幫助我們去理解具體的中國社會。
????開宗明義,《鄉土中國》這本書中最核心的觀點即“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是費孝通先生關于整個中國基層傳統社會的關鍵性看法,作為全書論證理論的大前提。“鄉土性”是一種與現代社會、與西方社會相區分的一種特征,它是對中國過去幾千年社會的整體概括。與小農經濟密切相關的中國傳統基層社會,自然離不開“鄉”、“土”二字。通常我們會對鄉人有一個“土氣”的定義,并非帶有貶義的意味,它其實最直觀地反映出了中國以農業為主的鄉村是直接取資于土地的,“土氣”在本質上意味著“不流動”,傳統鄉人們像是“將自己的半身都深深地插進了土地中”。
????從時間上來講,“不流動”表現在鄉村里人口的世代流動變化較小,因為對于以農為生的人來說,世代定居是常態,遷居則是變態,追求世代安穩是基層百姓的最大愿望之一。從空間上來講,“不流動”即以人與人之間在空間的排列關系上流動性較差。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提到的流動,主要是以住在一處的團體為單位的,團體與團體之間相互孤立和隔膜。因此鄉土社會具有相對較強的地方性,社會團體之間的活動范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隔間接觸較少,生活相對隔離。
????在鄉土社會,這種團體的基本單位就是村落,大多數農民都是聚村而居,也就是說在團體的內部,成員之間的聯系依然是緊密的。如果我們采取橫向比較的視野,會發現美國社會與中國社會有很大不同,美國的鄉下大多是一戶人家組成一個基本單位,很少有聚居的村落。因此中國鄉土社會的基本分布是以塊為主,塊與塊之間相對孤立,流動性較弱,但內部卻有著緊密的聯系;而美國鄉村社會則是以點為主,點與點之間相對分隔。
????《鄉土中國》這本書是作于上世紀40年代后期,它是費孝通先生在西南聯大講授鄉村社會學時整理出的一本集子。出于對中國社會的關切和理解的需求,費老大膽地向中國鄉村社會這個新鮮領域闖入。他本人也提到此書中提出的觀點“完全是討論性的”,并未經過反復的琢磨和科學論證。因此現在仔細讀來,書中一些觀點不免有些偏離了實際,例如書中諸多對于鄉土社會的描述都采取了與西方相對立的模式,將中國社會完全看作西方社會的反面。在論述差序格局時,費老將差序化看作是中國社會的特點,認為西方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平等化的。但根據現實我們應該看到,差序化地應對社會關系是人的本能和必然,人的生物本能決定了一個人對于他人的態度略有差別是正常的。西方社會中的人也是如此,平等也只是宏觀上社會整體的秩序,并不能具體化到人與人的遠近親疏的關系上。
??? 對于這一點,費老也十分清晰到認識到了這種表述方法的極端化太強,他提到這兩種格局本就在事實上是可以并存的,這里將兩個概念相對立,只是一種強化反差、傳達思想的手段,只有這樣才能在概念上分得清。
????誠然,這種論述方法雖然不能看作是嚴謹的學術探討,但卻是一種出于實用主義和語用主義的考量,能夠讓那個年代大多數對西方并無清晰認識的中國讀者了解與西洋社會的結構差異,是合理且必要的。但是,對于我們今天的學習者來說,卻不能對書中的觀點全盤接收,而應該始終抱有一種懷疑和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對于今天來說,中國社會也不只是“鄉土”的,它還是現代的、法理的和不斷發展變化的。中國社會在某些方面已經具有了法理社會和團體格局的某些性質,并發展演變出中國獨特的社會秩序。但《鄉土中國》對于熱愛和希望了解中國社會的學習者來說,依然有著不可抵消的積極作用——將未知轉化為已知,由已知探索出更新的未知,就是一種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