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海邊散步,看見海水的波紋,一波一波的沖向岸邊,這是很正常的一個現象。但是我想知道原因,于是問了DeepSeek,它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因為靠近岸邊的水更淺,波浪走到這里會“踩剎車”變慢;而離岸遠的地方水更深,波浪還能繼續快跑。這種一邊慢、一邊快的速度差,逼得波浪不得不“轉彎”,最后就扭著身子朝岸邊拍過來了。 (就像一排人拉著手跑步,靠近岸邊的人突然減速,隊伍就會自動往岸邊拐彎~)
我總結了一下:
海中心的水深,流速比較快,動能比較大,海岸邊水淺,流速比較慢,動能比較小,這就形成了海水的勢能差,高能量向低能量沖擊擴散。而這種沖擊和擴散的方向,是一種能量的規律。
所以,有的海岸水波比較緩慢,顯得優美;有的海岸形成了大浪,狠狠地拍擊著巖石,顯得有氣勢。這兩種情況是由于海水深度差不同造成的。
這給了我什么樣的思考呢?
用數值舉例說明:
如兩個物體,一個物體的能量是100分,另一個物體的能量是10分,那么能量的走向是從100分的指向10分,也就是說一100分的能量會擴散到10分,可以理解為對10分低能量的是一種滋養。
如果這兩個物體的能量分值分別是一億分和10分,那么一億分是高能量,十分是低能量,一億分的高能量也會指向能量低的10分,那么這種能量就不能用擴散、滋養來形容了,而是沖擊。
人們常說要靠近高能量的人,要多與高能量的人交談。
從這個理論上來說也不盡然。
如果一個人的能量是一億分,另一個人的能量是10分,那么10分的人靠近一億分這個人的高能量的人,很容易遭到嚴重的沖擊。
比如說他的價值觀、認知會遭到巨大的沖擊,這種沖擊對于10分的人來說,有兩個不利的因素:
是如果他的認知無法接受到以一億分的程度,那么對他來說是一種巨大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他可能理解了這一億分的認知,但是他的資源、行動力等跟不上,那么就會對他后面的行為以及內心造成雙重困擾。
所以我們說要靠近高能量的,人要多和高能讓人交談,可以加個小前提,要先知道自己是多少分的能量,知道對方是多少分能量,不要相差太多,否則這種俯沖式的能量沖擊,低能量的人會招架不住。
反而循序漸進、階梯性的接觸高能量,是一種比較穩妥的方式。合適最重要。
也就說明了,對于普通人來說,給你一個巨大接近宇宙本質的認知,其實是沒有作用的。
難怪《道德經》中說: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我的話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沒有誰能理解,沒有誰能實行。言論有主旨,行事有根據。正由于人們不理解這個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難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總是穿著粗布衣服,懷里揣著美玉。
能量層級相差巨大的時候,高能量對于低能量的人來說是一種傷害,所以很大程度低能量為了自己的安全,會選擇屏蔽或者拒絕高能量的認知,不然的話,他就會像海浪拍擊巖石,很可能三觀會被拍碎。
我拋磚引玉到這里,后面還有更深層次的思考,那么,你想到了什么?歡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