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漫步理財君又重聽了菁羚老師小白理財課的第十六課,感覺認知每天都在被刷新,而且那個困擾漫步理財君已久的難題,也終于被菁羚老師的連環三問給完美破解。
通常的時候,我們每個人對于財富自由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比如有的人可能是坐豪車、住豪宅,有的人呢,可能會希望將來能夠賺到100萬,然后過自己想要的衣食無憂的生活。
不瞞大家,漫步理財君的理想生活就是在有生之年努力賺錢,給家人舒適的生活,然后每年能夠帶家人出門旅游一次,走遍祖國的大好河山。
如果條件合適呢,去巴黎看時裝秀,暢游泰晤士河也是蠻不錯的。
其實呢,我們每個人在工作的這個階段或者說自認為還沒有到財富自由的階段的時候,我們總是會去說,以后我要怎么樣怎么樣。
我以后要每年出國玩,然后一年出國4次每次三個月,這當然是開玩笑的啦。
那就是說,我要怎么樣怎么樣,但是呢,我也曾經從我以前的老板或者同事身上看到的例子是。
當他真的退休了,他的手里也有錢了,結果他反而不敢去做,他退休前渴望做的那些事情。
為什么會這樣子呢?
然后,你還會發現有很多老人明明手邊就有錢,但是呢,因為他們缺乏安全感,總覺得萬一哪一天錢不夠花就很麻煩。然后說自己的孩子萬一有急用,家里有什么事情啊,等等之類的。
現在的人呢,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遍壽命都有所延長。
所以現在長壽呢,已經逐漸被視為是花錢的事情,只有這種生活比較富裕的人,才會認為自己是享受了更長的退休歲月。
而那生活比較不寬裕的人呢,通常笑著哭。所以因為這樣子,我們必須要去改變對于金錢的思考方式。
如果假設我們每個人都是20歲參加社會工作,然后到60歲退休。那我們總共要工作40年的時間,然后呢,我們要去思考怎么樣工作,才有可能過長達20年或30年的退休生活。
這個聽起來是不是覺得這個壓力有點大,同時如果你是有錢的狀態,你還要去思考這些空閑的時間可以拿來干什么。
根據一般世俗的觀念,成功的人生就是辛辛苦苦工作40年,然后盡可能存錢,對不對?定期把錢放進去,比如說政府的退休金計劃呀等等。
然后所有的努力,都將在60歲的時候有所回報,你可能會在那個時候去辦理退休,然后徹底的放松,無所事事的過剩下的日子。聽起來很像是這種幸福快樂的版本,對不對?
其實,大多數人如果退休以后無所事事的混日子,最后會獲得更多的不幸,甚至會被騙子騙得血本無歸。
第一,我們必須盡早在成年時就做好財務規劃,及早達成某種程度的財務自由,某種程度就好。
第二,我們應該要用這份自由去專注于我們熱衷的工作,我們熱衷的工作這是重點。
第三,我們應該要去采取長期的投資策略,也就是去投資或者是股票基金,滾雪球越早越好。
如果說我們在剛進入成年的時候就及早去規劃好這種財務生活,那未來的數10年就不需要太過擔心金錢的問題,因為其實當我們擁有了財富自由的時候,自己就能夠有余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其實我們人類,天生就不是為了來休閑或放松的,你看我們遠古時代的祖先,他們這些人,原始人每天都在狩獵,或者采集為生,所以,他們不是為了休閑或放松,而是為了生存。
當我們投入一項,我們認為很重要,然后感到有熱情,覺得很有挑戰的事情的時候,比如我們擅長的活動的時候,通常也是我們感到最快樂的時候,那這正是我們應該會有的心流時刻。
我們喜歡進步的感覺,但是努力接近目標的這個過程本身會比起抵達終點更能讓我們開心。
可是有些人還需要好好的想一想什么樣的工作會讓你感到滿足?什么樣的事物會讓你進入行走的狀態?
那你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第1個就是,假設金錢不是問題的話,你會花時間做什么事。
第2個就是,假設你現在正在寫訃文,就是那個,假設我們不在這個人世間了,然后你希望人們記住你哪一些成。
第3個就是,假設回顧你的人生,什么時候的你是最快樂的,那當時的你又在做什么?
理財君對上面3個問題的回答是:
1、假設金錢不是問題,我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讀書啦,旅游啦。
2、如果我不在了,我希望人們能夠記住我的善良、我的存在價值。
3、回顧理財君自己的人生,我最快樂的時候是幫助別人的時候,是付出自己價值的時候。
所以,今天這堂課理財君收獲最多的是:
很多事情我們不是要等到有了錢才去做,有的時候,你如果活在你的生命藍圖上,你做著正確的事情,反而在財務上,你不用去有太多的擔心。你如果有這種投資理財的概念,才能在財富來的時候,守得住它。
漫步鑫理財,致力于提供理財干貨,屏幕前的你,如果喜歡,請動動你的招財小手幫忙轉發!贈人玫瑰,手有余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