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有聽過,那是關于尋找寶藏的。記得那個主人公四處尋找寶藏,到頭來他才發現,那個寶藏就在自己的家里。
我今天想要講的寶藏,是那些能給我們帶來幫助的朋友。不知道你是否跟我一樣,獨處慣了,獨立慣了,很多時候遇到什么問題都更傾向于自己去尋找答案。
有時候與其說是尋找答案,倒不如說是將問題擱置,總想著在往后的某一個時間點里,自己能夠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殊不知很多時候,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父母就是我們人生的第1任教師,相信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被教授不懂就要問,不要不懂裝懂,不懂裝懂的人,到頭來吃虧的一定是自己。
等我們讀書了,接受教育了,我們會發現,不懂就問,非常的重要。不懂裝懂的你可能能騙得過別人,但是你卻騙不過你人生的答卷。
其實我今天想要講的也不是不懂裝懂,而是我們要養成不懂就要問的習慣,而我們要問的就是我們身邊的人。
在此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你是否遇到問題不習慣于去找身邊的人求助呢?這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先分享一下我自己。
很多時候我不去問別人,是因為我獨處慣了,我沒有養成去問別人的習慣,但越到后來我才發現有些問題可問可不問的時候問總歸是好的。
不同的問題,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答案。有時候你自己有答案,但你選擇去問別人的話,你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你們就會有思想的碰撞。并且很驚喜的是,有時候你沒想到原來對這個問題還有這么棒的答案存在,還有人會有這樣的想法。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也可以啟迪自己,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這個問題存在的意義。
這一點是,對于我們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大有裨益的。
與此同時,當我們養成了有問題去尋找朋友求助的時候,我們也能夠有個由頭跟朋友熱絡起來。難道帶著問題去跟朋友聯系不比?偶爾聊幾句,有的沒的,來得更妙嗎?
有問題的交流,一點也不尷尬,有問題的交流只會讓彼此的關系更加拉近,或者說破冰。
另外我之所以沒有養成去尋找朋友求助的習慣,我覺得我還有很深長的一個原因是不輕易被別人發現的。是要么我是驕傲,要么我是自卑。
為何我驕傲?那是因為我看不起朋友圈的很多人,我覺得既然我自己走在了這條路上,我讀過很多書,那么我就可以自己尋求的答案,他們沒有養成這種刻意練習習慣的人,怎么可能跟我會是同頻的?所以我就有這種優越感的存在,那么當我遇到問題的時候,我更不會那么輕易的去尋求這些所謂朋友的幫助了。
有高就有低,我朋友圈里的人也有很多水平在我之上的,那么我為什么不去尋求他們的幫助呢?有人可能會想到說,因為別人忙啊,大師都是比較忙的,你問了別人也不一定會來回答你的問題。
其實這些都是表象。最根本的原因是我自卑,我自尊心在作祟,我為了達到不被拒絕,自尊心不受損,不丟臉的目的,從而自己妄想了很多,類似于別人忙,別人不屑于回答我等等這些手段,以達到我不尋求這些牛人幫助的目的。
或許有人會提出疑問,說這根本是扯蛋,如果現在持有這種觀點的是你,那我想說你還沒有系統地了解過心理學,那我建議你也去學習一下心理學的觀點。
我正是因為學習了心理學關于目的論的觀點。我在很多時候做很多事,我發現我終于不會再想那么多的理由去阻止自己最直接目的的達成,此刻我就是想要答案,那么我可以怎么做,途徑之一就是去尋求別人,再無其他。
最后我想呼吁大家,遇到什么問題盡量讓自己心胸寬闊一些,把握住身邊的人,去向身邊的人求助存在于你身邊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幫你解惑,不要自卑,也不要自傲,在別人沒有否定你之前,肯定你之前,請不要妄加定論。
這個就是我今天最深的感悟了,分享給大家,與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