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蕭藝語
最近讀完了東野圭吾的《夢幻花》,感受到的還是他那一如既往、獨樹一幟的敘事手法,以及故事情節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錯綜復雜。筆者以淺薄之見,把這種敘事手法稱為“圓形敘事法”。
大多數小說的敘事,不外乎順敘、倒敘、插敘、平敘等。
順敘法自不必說,只是簡單地把故事從頭到尾細細講來,這種方式比較局限,當故事比較復雜,線索比較多時便很難講清楚,也會顯得單調乏味。
倒敘法是將故事的高潮或者結局部分在開頭就寫出,給讀者造成懸念,而后再慢慢講述造成這樣結果的起因和經過如何如何。
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暫時性中斷,插人另外一段與主要情節相關的文字。插入結束后再回到中心事件繼續講述。
平敘則是敘述同一時間內不同地點發生的兩件事或多件事,即所謂的“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仔細想來,這些方法都是循著一根主線帶動情節發展的。即使再復雜的故事,也不過是在主線外增加一些分支。把開頭、結局以及中間經過串聯起來,大致都是線性的。
而東野圭吾的敘事手法,給我的感覺是圓形的。東野圭吾的小說以推理懸疑為主,那么無疑,圓心就是故事的核心部分或者說是謎底了。
之所以稱之為圓形,是因為作者喜歡先把圍繞在圓心之外的、很多看似無關緊要的事件和人物點到為止地講述一些,每個事件都留下懸念或線索。這是圓形的最外圍。
接下來則開始把之前提及的人物或場景,繼續深入一步進行講述,仍然留下新的懸念和線索。
如此幾輪下去,整個敘述自然就漸漸接近圓心——謎底了。
以《夢幻花》為例,開頭的序幕1講述了真一夫婦在街上遇到行兇歹徒,真一被殺害,其妻和子背后中刀,連同懷中嬰兒兩人生死不明。此時讀者會疑問,行兇的人是誰?為什么要殺他們?是仇家還是陌生人?……
接下來序幕2講述蒲生家每年去牽牛花集市的慣例,以及蒲生蒼太(蒲生家二兒子)在牽牛花集市偶遇伊庭孝美,并迅速開始了初戀。然而兩人甜蜜不久,伊庭孝美忽然提出要斷絕聯系,而后人間蒸發。此處的懸念不言自明。
再往后開始講述秋山梨乃的表哥——烏井尚人自殺了。作者雖寥寥幾筆帶過,卻仍然留有懸念——尚人沒有自殺理由,之前也沒有任何異常表現,真的是自殺嗎?如果真的是自殺,究竟是為什么呢?
接下來發生的,算是本書的核心事件了。秋山梨乃的爺爺秋山周治,一個喜歡侍弄花草、為人正直的老頭,在培養出一朵不知名的黃色花后莫名地被殺了。從此處開始,整個情節圍繞老人的死拉開了序幕。
破案過程主要分為三方力量:一是警方,二是死者的孫女秋山梨乃和蒲生蒼太,三則是看到秋山梨乃發出黃色花的照片后主動找上門的蒲生要介(蒲生蒼太同父異母的哥哥)。
三方力量分別一點點推進。在這里,圓形敘事手法又體現出來了。每當拋出懸念或線索時,講述戛然而止,轉而敘述另一方的進展情況。
當秋山梨乃發布黃色花的照片后,陌生人蒲生要介找上門來打探黃色花的很多細節,并反復強調,為了她的自身安全不要再插手花的事情,也不要跟任何人提起。黃色花究竟有什么秘密?為什么案發當天院子里的黃色花盆栽會消失?
給讀者留下一連串的問題后,轉而敘述蒲生蒼太和家庭之間的隔閡。直到蒼太和梨乃去了音樂會,偶遇十年沒有音訊的伊庭孝美。巨大的懸念又出現了!
然而下一節又開始不慌不忙地講述警方去送還調查死者公司的文件。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所有的講述都圍繞同一個圓心——黃色花的秘密——進行著。慢慢靠近,若即若離。揭開謎底之時,前面看似不相干的事件也都聯結起來了。
幾十年前的街頭行兇事件,伊庭孝美的突然消失,烏井尚人的莫名自殺,乃至核心事件秋山周治被殺,無一不與黃色花的秘密相關聯。
作者正是這樣一圈一圈地逐漸接近圓心,最后再由圓心逐一牽起前面留下的所有線索,最終構成了時間和空間錯綜復雜的整個案件。
不僅《夢幻花》如此,《白夜行》、《解憂雜貨店》、《嫌疑人X的獻身》或多或少都帶有圓形敘事的特征,在此不一一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