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秋葉老師的這本書講了想要快速高效學習必須具備的幾種能力。
? ? ? ? 第一:定位力。這是掌握其他能力的前提,就像我們要出發,肯定最重要的是明白自己想去的是哪里,先定位好自己要走的方向,這樣你才能到達目的地,否則再努力也是白搭。那么如何找到自己的目的地呢?
? ? ? ? 秋葉老師在這里給大家提供了幾種思維:
? ? ? ? 一是排除思維;人生的可能性很多,我們每個人可能喜歡的愛好的東西也很多,但是真正適合自己的并不多。就比如你很喜歡一件衣服,你那件衣服確實不適合你,你穿上很難看。當然你也能穿,但是終究不如選擇更適合自己的來的更好。我們人生的可選擇項也許很多,比如一棵樹,如果把頂部的枝葉砍去,它可能會在旁邊長出更多的枝蔓,比如冬青,就會成為低矮的綠植。如果從小就減去旁邊的枝蔓,它就會向上長,長得很高很長。當然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都有自我的優點與缺點,所以我們應該在認清自我的基礎上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路。也就是說明智的學習者,先學會聚焦。秋葉大叔建議大家在選擇方向上優先選擇離錢最近的方向。
? ? ? ? 二是串聯思維;在做定位,尋找目標的時候,也要想好自己要走的方向,一直向上走去最終你到達的目的地是哪里。去思考到達目的地需要些什么?需要你去鍛煉學習自己的哪些能力?把那些能力串聯起來,才能更好的打造自己的學習地圖。就像畫畫一樣,需要先按比例畫出大概的框架,才能進行下一步的繪畫,這樣即使你的繪畫技術不高也不至于畫出來比例不協調。
? ? ? ? 三是標簽思維;給自己的身份一個獨特的、容易牢記的標簽,這樣別人才能夠更好的記住你。標簽越小就越容易站住第一。就像珠穆朗瑪峰大家幾乎都知道,但是排名世界第二的山峰卻很少有人知道。所以我們在選擇給自己貼標簽的時候,就像是給自己打廣告一樣,獨特的才能讓別人記住你。
? ? ? ? 四是平臺思維;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極度開放、包容和聯系的社會。我們必須借助好的平臺才能更好的去發展自己,而不是一味的閉門造車。在這里就要求我們要學會的不只是一項技能,而是要培養自己的綜合素質,系統思維。
? ? ? ? 通過排除法確定對自己最重要的目的地,通過串聯思維把自己通往目的地的道路繪制清晰,通過標簽 思維讓自己的目標更加顯著耀眼,通過平臺思維更進一步的去擴大自己成功的概率,讓別人幫助你一起去實現目標。
? ? ? ? 第二:框架力;框架力就相當于搭建通往你目的地的道路。只有把道路鋪好了,我們才能更快更安全的到達目的地。
? ? ? ? ?一是地鐵思維;當今網絡發達、信息爆炸,每個人都在有意或者無意的接受了很多碎片化知識,很多人很努力去學習了很多,但貌似一團毛線亂七八糟的進入大腦,一點效果也沒有。只有把自己的大腦搭建好如同地鐵地圖一般的框架,你的碎片知識才能放在合適的位置,才能更好的去發揮知識的作用。
? ? ? ? ?二是行家思維;先建立知識體系,再進行細節學習。就像吃雞(游戲名),要樹立自己的全局觀,找制高點,才能更好的觀察地圖上各個地方的形勢。先構建自己的知識框架樹,秋葉大叔在這里建議大家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完成大量的閱讀。在這里我聯想到了我們的大學生和以前從小就學一門技術的學徒工。照現在的形勢來看,很多的大學生還不如以前的學徒,會一門手藝,就能掙很多錢,而現在很多大學生沒有一技之長,也沒有自己獨特的閃光點,于是畢業了混的還不如沒上學的。在這里我覺得并不是教育體系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教育者從未告訴過我們的學生為什么要學習那些知識。所謂的語文、數學、英語、物理、歷史等等其實都是屬于基礎知識,我們學習這些基礎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我們以后能夠更輕松的去掌握專業知識?;A知識扎實了,進入大學學習專業知識才能更輕松容易,你也會擁有更多的選擇能力,因為基礎知識是屬于通用知識,也就是基本上每個行業都需要的。但是從小就當學徒工的,如果他喜歡那個工種,一直勤奮學習,過十幾二十年,手藝精湛那么收入自然會很高。但是如果不喜歡,未來再想去轉別的行業,他就需要付出很多很多,他的沉沒成本也會非常大。所以學習給了我們更多的選擇,對于未來各種可能的選擇。進入大學以后一定要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想從事的行業是什么。然后明白自己的這個行業,你想從事的職位頂尖者需要的有哪些能力?你現在需要去學習什么樣的知識才能夠成為你未來想要成為的人。
? ? ? ? ?三是歸納思維;用金字塔原理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督鹱炙怼愤@本書是美國作家芭芭拉·明托寫,一開始我讀的時候也是很費勁,第一次沒讀下去,過了很久我才又拿起書去讀,勉強算是讀懂了,還需要進一步去理解消化。當然也是建議大家去讀一讀的。
? ? ? ? 秋葉大叔在這里建議大家首先讀一本你想從事領域內口碑不錯的教材,反復精讀幾遍。很多經典教材的目錄其實就是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樹。秋葉大叔提供了一個SLIP方法。
? ? ? ? S(sort,分類):把素材按照一定的結構分類。
? ? ? ? L(label,標注):每一類設置標簽。(想想微信朋友設置標簽分類)
? ? ? ? I(integrate,整合):思考這些分類之間的關系,比如如果是包含關系,就把他們整合到一個里面。比如蘋果、梨都屬于水果;如果是因果關系,這樣你建立因果思維,能更好的去理解和聯系知識點。(一般來說主要就是并列、因果、包含三種關系)
? ? ? ? P(prioritize, 排序):在整理好的知識中,你要對他們進行排名,確定對你最重要的是哪些。以此來判斷事情的重要程度。
? ? ? ? 如果無法搞清楚自己看到的知識到底是哪一類?可以用“what、how、why”提問法分析。
? ? ? ? what“是什么”通常是對應事實類信息,通常有標準答案。
? ? ? ? why“為什么”通常是比較深刻的、本質的沒有標準答案的,對應概念性知識點。
? ? ? ? how“怎么做”兩者之間,對應方法論的知識點。
? ? ? ? 四是自學思維;在建立好自己的知識框架樹以后,從按進度學習模式轉入按需學習模式。不再是按照書本給你安排的一步一步來,而是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優先要學的。從被動學習模式轉為主動學習模式。如何主動學習?多度相關領域的經典知識、一手資料。
? ? ? ? 五是木桶思維:秋葉大叔給大家提供了三個方向。如下圖:
? ? ? ?? 硬能力,相當于你解決某個領域問題的專業能力。這個需要一定的學習基礎。這是木桶的底板。
? ? ? ?? 軟能力包含兩個方面:橫向能力可以理解為溝通交際能力,同領導、同事、客戶等溝通協作能力;縱向能力是自己有貫穿自己想做領域的能力,整合資源、打通行業各方面的綜合素質能力;這是木桶的圍板。
? ? ? ?? 軟素質包含三個維度,只有身體良好,有時間的基礎上你才能做好做強。這是制作木桶的箍繩。
? ? ? ?? 知道自己應該培養自己哪方面的能力,就著手去提高自己的那一項。我們可以利用當今網絡各大平臺去進行學習,用好行家資源,比如“在行”APP。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短板和長板,與其花大量的時間去補齊短板,不如先優先做好自己有標簽的長板。在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可以給自己升級換桶。不要盲目地攀比牛人,因為目前自己的能力相當于小桶,還裝不下人家大桶那么多的知識,所以要給自己逐步升級。
? ? ? ? 第三:精進力:刻意練習,讓技能成為本能反應。
? ? ?? 一是逆襲思維。很多人愛設短期目標,并逐一實現,但最后也沒沒有改變什么。在這里秋葉大叔是建議大家一定要著眼于未來,比如說我們小時候考試,都想當第一名,但是并不知道為什么要學習那些知識,只知道得了第一名有獎勵,有夸獎。其實如果讓孩子明白為什么學習那些知識,他的每一天都比昨天的他距離他的目標更近一些,那么眼前即使離目標還遠,即使當下成績不是很好,只要我們的目標沒有錯,前進的步伐沒有停下,那么我們就會逆襲。每天進步一點點,今天的你都比昨天的你進步一點點,。
? ? ?? 二是高手思維。用專業而不是業余的方式去訓練。比如說健身,之前我自己去健身,每次去了也不知道該做些什么,基本就是跑跑步,跟著操課做做操,當然這也會達到健身的目的。但是如果你想要的是很漂亮完美的身材,比如你想要馬甲線,前凸后翹。那么教練的指導作用就是非常明顯的,他會根據你的身體的情況,給你指定合適的訓練計劃,每次你來了該做什么運動,什么器械都會告訴你,包括你姿勢的正確與否。教練的一節課和你自己練習的一節課這樣累積下來的效果差距會越來越大。所以我們在學習某項能力的時候,不應只是自己一味的去重復努力,也許你只是低水平無效率的重復,大量的時間卻沒有很好的效果。所以刻意訓練必須是在科學的訓練方法基礎之上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 ? ? 三是成本思維。就像之前看過的一幅漫畫,挖井,挖了很多坑,卻沒有一個挖出水來,很多時候是因為挖的不夠深。在學習上,我們當然都不喜歡花費了大量時間卻遲遲沒有產出。所以我們應該思考自己在學習這個技能時候想想自己想要到達的程度是什么?比如彈吉他,你是想著自己娛樂,能彈幾首歌就好,還是要變成大師,精通樂理。你的目的不同,自然你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也就不一樣。對于大部分技能來說,我們入門只需要100小時也就夠了,熟練的需要1000小時,精通只需要3000小時,專業大概需要10000小時。
? ?? 四是教練思維。這個感覺有點像減肥期間的平臺期,尤其女孩子應該知道,就是有那么一個階段,無論你怎么運動,不吃飯,體重就是不會下降,只有在堅持過那個階段之后,體重才會突破瓶頸,繼續下降。學習也是一個道理,剛開始什么都不懂的時候,學習一股子新鮮勁,還比較開心,學習過一段時間,就開始了無聊階段,這個時候就有了厭倦心理,這里也是建議大家要堅持吧,尋找不同的刺激方式平穩的度過這個瓶頸期,你的能力就會很快上升一個臺階。
? ?? 五是整合思維。我們現在碎片化時間很多,我們要積極地利用起來,把碎片化的時間集中在一個目標上。比如你要考研,零碎的時間你可以背背單詞,復習回顧一下你曾學習過的東西。就像水滴一樣,一滴滴積累起來是你的江河湖海。
? ? ? 第四:聯機力
? ? ? 一是網絡思維。有問題先去網絡尋找答案,運用網絡的力量。
? ? ? 二是搜索思維。用對關鍵詞。
? ? ? 三是焦點思維。現在移動智能設備普及,很多人的注意力都被分散為零碎的片段,很容易淹沒在信息洪流之中。所以我們在面對各種各種的信息時候要有“焦點思維”,什么對你是重要的,什么信息是屬于你知識框架樹里面的,其它無關的信息閱后即焚吧。
? ? ? 四是臺階思維。學習就像練武功一樣,先掌握了基礎知識,才能一步步前進,不可能一下子武功登峰造極。所以我們在進入一個陌生領域的時候先從各方面尋找相關領域的入門書籍開始。
? ? ? 第五:復盤力
? ? ? 一是結構思維:高質量的復盤不是簡單復述別人的觀點,而是融入自己的結構中,整理輸入的東西。比如這本書,秋葉老師總結了七大能力。那么切實的放在自己身上,也是這樣么?我想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就如同木桶思維,每個人有優缺點,這七大能力,肯定有自己擅長的也有不擅長的。那么如果哪一種能力是你已經具備的,不需要再重復消化,你可以把你不是很擅長的結合自己的實踐,形成屬于自己的幾大能力。
? ? ? 二是拆解思維:想要真正的把知識內化我自己的東西,就要對高手的每一步都進行分析,學習。比如我之前聽老師上課,自認為都學會了,都懂了,但是自己去給別人講一樣的東西,很多時候就會卡殼,不明白接下來該怎么說。所以還要對老師的視頻翻來覆去的看,才能一一弄通。只有把每個小細節都掌握了,你才是真正的掌握了。
? ? ? 三是聯系思維:透過現象,看見本質。我們學習的時候,很多時候會發現即使不同的學科,學習也是有一定的相同性的??吹揭粋€現象一定要去挖掘事情背后的本質是什么,要多進行擴散性思維,多聯想,多思考。我想起上大學時候的一次語文作業,我很認真的聽講,課后老師布置的作業我的答案基本就是按照老師講的來寫的,但是作業的分數并不高。我當時一直不明白為什么,老師講的就是那樣,為什么自己分數還是不高呢?到后來我才明白,大學之后的學習和初高中的學習方式是有很大的區別的,之前的學習基本就是問題是什么,正確答案是什么都基本是固定的。但是現實社會答案哪有什么是絕對的。大學培養的就是學生多方面學習的能力,自己動手主動學習的能力。所以有的學生即使課上沒怎么聽講,課下花了大量時間去網絡上,書本上找尋答案,最后成績還是比我好。就是我們學習一定要帶著問題去學,不要太固定自己的想法。
? ? ?? 四是換位思維:這種思維角度一般發生在人際溝通交流方面,對站在別人的角度去思考,矛盾也就沒那么多了。學習方面也是一樣,比如你是個打工者,如果你是員工思維,你肯定會想著能盡量少出力多掙錢。如果你是老板思維,你肯定會想我該怎么做才能讓公司能更好。
? ? ?? 五是復利思維:復盤不只是總結過去所學到的知識,還要總結未來可以產生復利的模式。學習二字,不只是在于“學”更在于“習”。只有把所學到的東西在實際中不斷的使用,才是最好的學。
? ? ? 第六:輸出力:別用低質量的輸出感動自己
? ? ?? 一是躍遷思維:輸出倒逼輸入。一件事情如果沒有明確的質量標準,很難做好。3種標準:1、公認的技術指標;2、行業優秀標桿;3、自己的歷史標桿。在準備做一件事前,先了解這一件事做到專業、精通、熟練、入門都是什么水平,需要付出多少努力?秋葉大叔在這里給大家提供了其中輸出模式。1、記錄筆記。用筆寫勝過用手機拍照。2、思維導圖。把所學的內容的邏輯畫出來。3、解讀文章。開始帶著自己的想法去消化新的信息。4、對外分享。最好的學習就是自己去教別人。5、內化實踐。理解了別人的觀點,到現實中印證一下。6、復盤文章,寫出自己的深度心得。7、課程研發。做培訓課程或者編寫教材,進行體系化輸出。
? ? ?? 二是問題思維:好提問帶來好輸出。在進入一個陌生領域前,先了解成長的途徑和標準,以及技能和方法。找到路才能更好的走。
? ? ?? 三是視覺思維:讓別人看見你的收獲。我們的右腦視覺記憶效果是左腦的很多倍,所以把自己的學習成果轉化為視覺的東西更易于記憶,也提升了質量。
? ? ?? 四是清單思維:清單思維就是把細節量化、標準化。讓每一個人都是可以參考執行。
? ? ?? 五是成果思維:我們學習肯定是有一定的目的性的,或者為了個人升職、評選;或者為了解決某種特定的問題;也可以用來賺錢。學習后一定要發揮所學東西的價值。
? ? ?? 第七:遷移力:所有學習的終點,都要培養跨界額能力。前一階段的學習成果,能成為下一階段的積累,這種模式叫精進。原有領域的學習成果,能成為下一領域的工具,這種模式叫跨界。不同領域的學習成果,能一通百通,找到共性的認知,這種模式叫范式。
? ? ?? 一是挑戰思維:打破自己成長的舒適區。人的成長過程也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打破自我的過程,學習也是一樣,我們在跨界之前可以先把自己的基礎知識學好。比如基本的工作能力、溝通能力。
? ? ?? 二是重復思維:先“舉三反一“再舉一反三。盯住一個能力點多次訓練,讓這個能力真正內化,才能去多個領域舉一反三。要重視重復練習,不能著急。
? ? ?? 三是套路思維:用老套路解決新問題,用新套路搞定老問題。
? ? ?? 四是建模思維:構建自己的模式識別能力。
? ? ?? 五是合作思維:選對合作伙伴,形成互補能力圈。一個人想要什么都學會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肯定要找到合適的人共同完成事情。用別人的長板彌補自己的短板。
? ? ? ? 看完一本書很容易,吸收書里的知識更是需要時間,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再發揮出來更是難,但是越簡單肯定效果就越差,這也是為什么讀很多書卻沒什么效果,懂得很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
? ? ? ? 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