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十七年,即公元643年,一代名臣魏徵病逝家中,唐太宗李世民親臨吊唁,痛哭失聲。后常常對身邊侍臣感嘆的那句話,不僅抒發了心中的感慨,同時還載入了史冊,流傳至今——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的感喟在后人的心中種下了一粒種子,那是關于對歷史文化的珍重。
對于歷史事件的記載有很多書籍,其中有正史“二十五史”,當然也有不少的野史,以及很多很多的根據歷史事件編撰的文學作品、影視劇作等等。在信息資訊如此豐富的今天,如果想要了解一個事情我們有太多的渠道,但想要有高水準、高品質的渠道實則不易。尤其是對于我們泱泱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來講,如果想要去了解我們的歷史文化,想要去翻閱那千百年來的發生的歷史事件,實屬艱難。但是作為一個國人,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與義務去知曉我們國家古往今來發生的一切。如果在閑暇時,“二十五史”當然是不錯的選擇;但若是比較忙碌的話,也許《興衰兩千年》可以成為你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選擇。
《興衰兩千年》,估計大家從這本書的名字便對內容略知一二。這是一本講述中國歷史的書,不過它只截取了從秦國統一六國開始到大清王朝覆滅的這兩千年間中國歷史秩序的傳承與變遷。這本書是一共有5位作家,他們均是我國近代史上著名的學者,分別是歷史學家、國學大師呂思勉,著名學者、歷史學家張蔭麟,清史學科接觸奠基人孟森,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魯迅,近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梁啟超。這5位大家用各自手中的筆,書寫了對歷史的研究與探討,不僅讓我們知曉了“來路”,同時也為我們探尋了“歸途”。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從秦統一六國到清朝的覆滅,兩千年來一共歷經了12個朝代(這里只指統稱未細化)495位皇帝(包括死后被追封為皇帝的73人),從政權建立的那一刻開始,他們心中想的念的全都是政權永固、基業長青。
可是縱觀兩千年的發展史我們不難看出,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在政權的得到與失去時所歷經的種種的那么地相似。政權的得到從來都免不了流血犧牲,當第一代的帝王付出了乃至生命的代價得到的政權,在最初的那幾十年或近百年的光景里,他的繼任者們勵精圖治、休養生息,人民安居樂業,國家繁榮昌盛。到后來國力強盛后,接下來的繼任者要么大動干戈以擴大版圖,要么大興土木以奢靡享樂,好不容易積累的財富全部散盡,到處一派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景象。然后要么從內百姓起義奪取政權,要么由外發動戰爭強搶政權,至此一個朝代終結。此后,另一個朝代再像它的上一個朝代一樣,一如既往,循環往復。
其實當初在他們建立政權的時候,他們想要的就是海晏河清、安居樂業。這是他們的初心,可惜的是他們的繼任者們漸漸地忘了。“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可知也。”這句包含君民關系的話,那些繼任者們不是不懂,只是故意忘卻罷了。于是一個朝代的君王從知人善任、從諫如流、珍視百姓、重視民生,逐漸轉為妒賢嫉能、剛愎自用、賤視百姓、漠視民生。初心不再,最終自己的王朝也不再。
知史鑒今方知前路
我們常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事物發展、時代變遷,似乎總是在一個大的框架內有序更迭。我們探知來路,知道“使現社會成為現社會的事”為的就是更好地走好今后的每一步。
歷史事件已成既定的事實,當我們去學習、去探索、去知曉時,不僅要了解它所處的時代、發生的原因,更重要地是要去探尋它背后的深意。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這句話既可用于人事,亦可用于家國。不過,不可簡單地一言以蔽之。因為任何的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特有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意義,不能簡單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去遵循這其中的“道”,再結合當下的實際情況去開拓前行的路。
比如同樣是變法,商鞅變法的成功與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他們的異同點能給到我們什么樣的啟發;同樣是起義,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的重要一方李自成起義,“天地會”的“反清復明”的運動,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這些不同時代的農民起義他們的出發點與落腳點又帶給我們什么樣的思考;同樣是抵御外敵,西漢時的對抗匈奴之戰與清朝時的鴉片戰爭,他們的差異又給了我們什么樣的思索……
正如《興衰兩千年》這本書的作者之一呂思勉所講:“要應付一件事情,必須明白它的性質。明白之后,應付之術,就不求而得了。”而這應變之術便可化為一個個政策,一條條法令,一道道謀略……在它們共通共融之下,去鑄就我們的家國天下、璀璨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