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面對著聊天時,會情不自禁地說:你長得好帥啊(一副花癡相)。很奇怪地,會思考這個問題,眼中的他和照片中完全不一樣,我用相機也拍不出來,只有在我的眼睛里這么好看,有好幾次這么表達給他,他說你可以嘗試畫下來。再次深刻體會表達的意義,每個人的心識能量有別,照見的不同,表達也不盡相同。
就像去到一個地方,有的人覺得索然無味,有的人很歡快,覺得很有趣;一本書,有的人可以印心讀得心綻放開了花,有的讀來生硬硬的,完全留不下什么,更沒有氣息的神往。我想背后是心,心靜,放松,純凈,內心的空間是敞開的,覺得一切都很美。如果心浮躁,心有污染,有執著,那看什么都不順眼了。
所以還是心起決定所用。在心上下功夫,積累心識的能量。還有是足夠的熟悉,對自己所喜歡的背景足夠了解,就像任何一門學科,任一門手藝都有其意趣所在,不是說我不喜歡,是我背后的功課沒做到位,待足夠的積累與實踐,是可以親自品嘗到其樂趣。
最近又把《大成傳習錄》讀了一遍,再讀覺得讀得很厚,很充實,原先第一遍讀覺得很好,這次讀又讀進去了很多內容。都是同樣的文字,有時候讀覺得寫的很一般,進不到我的心,再讀,卻讀進去了,進入了我的內心。經由時間而漸漸加深的理解,如此會覺得很感激時間,感觸隨時間流逝而浮出水面,清晰而深刻。
特別是文中提到很多關于氣,關于氣息,關于氣質的表述。像這句:身體的修煉可以改變人的氣息。氣息,就是心,自己的心,改變了這個東西就改變了人的“味道”。 還有要放下小我,要從固態水到水到更自由的氣態水。關于氣息,也是最近思考很多的一個詞,就是一個人呈現什么樣的氣息,又或者看一幅畫,讀一本書,又能接受什么樣的氣息,去博物館,與古人又有什么樣的氣息往來。語言的接收往往是片面的,支離破碎的,如果完全沒有氣息交會,那簡直是丟失了太多的樂趣。要回歸內心,真正重要的東西都是需要用心才能看見。
也借此自勉,是要把握當下的每時每刻,書一本一本地讀,功夫的積累一點點來,不僅僅是當下消融小我,更是埋頭去做,過一段時間,回頭望,不知不覺翻過了一座座山。做一件事情,有時會覺得毫無成效,但也意識到拉長時間的維度,看待做一件事情的意義。平日里的付出都是在扎根、在儲備。唯有當下盡情地投入,像齊白石說的那句:盡了力子燒煉,方成一粒丹砂。
買了很多書,有些書放那里幾年沒讀,在公眾號一篇文章和朋友圈看到分享的關于《東坡養生集》提到的呼吸,想起書架的這本《蘇東坡傳》,拿到翻開就津津有味地讀進去。之前會因為都是歷史史料的記錄,下意識地以不喜歡歷史為由有種抗拒在。文字密度很大,每天集中讀幾十頁,有特別喜歡的幾個章節。讀其心靈和生活,這么久遠的一個歷史人物,曇花一現,留給我們的確是萬古不朽。
還有這本《活在時間之外》,購買于三年前,第一次完整讀完。原來覺得文字太簡單了,索然無味,擱置很久。現在讀哪怕最簡單的季節描寫,寫植物,寫山里的環境,都覺得特別好,我想也是內心感知密度的提升,借文字照見不一樣的心地,簡單事物的陪伴也可以愉悅自己了。
書是一種陪伴,一種心的映照,不功利地讀,讀一本書也做不到完全消化吸收,有些書一遍遍讀會覺得越來越豐富,內容漸漸實而飽滿起來,想著有這些書的陪伴,時間變得有些質量了,照見內心的成長,心也甜蜜了。
最近把林糊糊小紅書分享的內容整理并打印成小本書,隨時隨處看,反復看,都有新鮮體會,就像脾大人系列的思慮模式,多讀多看多反思自己的思維盲點,就像學一樣東西, 不是刻意追求這個狀態, 要做功課讓自己放松下來, 最近在放松的狀態下,腦子里浮現一些意識,信息自由接收的感覺太舒服了。 所謂思的狀態是觸著情境的自然流露, 不是冥思苦想去求得。
最近手頭在讀江國香織《下雨天 一個人在家》、朱天心《三十三年夢》和關于生活美學日記的《簡單富足》,期待小小漣漪蕩漾觸動的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