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買它窮如狗,如今穿它嫌它丑,穿之SB,棄之可惜”,是不是每個女生一到換季的時候都會有這樣的感覺,眼睜睜看著滿柜的衣服,但是沒有一件可以配得上年長了一歲的自己,甚至開始懷疑去年的現在自己是怎么有勇氣穿著這些衣服出門的。
我們都想做精致的豬豬女孩,然而豬豬女孩是如此容易,精致二字實難獲得,大多數情況下都被現實的繁瑣折騰成灰頭土臉的樣子,在不斷的買買買和唉聲嘆氣中循環。
《斷舍離》這本書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當下即可以開始踐行的方法,面對塞滿衣櫥的衣服,放滿雜物的抽屜,堆滿物品的房間角落,開始針對性的選擇和丟棄,為自己營造一個清爽,舒適的居住環境。在看得見的環境發生變化后,我們的整體氣質,精神面貌甚至人際關系都會在無知無覺中發生變化。
這本書是由斷舍離創始人山下英子所寫,較為系統的闡釋斷舍離的理念,理念來自瑜伽的“斷行,舍行,離行”,作者將這些理念踐行于自己的生活,并且在日本各地推行這種生活方式,大受好評,后將自己的經驗集合成此書,與大家共饗。
01 重新思考我們與物品的關系
“斷舍離”要做的即幫助人們重新審視自己與物品的關系,從關注物品轉換為關注自我,進一步為自己營造“需要、適合、舒服”的生活環境,過上簡單清爽并高品質的生活。
作者在書中花很大篇幅講述了我們和物品的關系,讓我們轉變對物品的認識。通常我們在考慮物品是否應該被留下時,會想這個物品的價值是什么,而不是我是否需要這個物品。
斷舍離的基礎即重新審視我們和物品的關系,物品的存在是為我們服務的,物盡其用才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應該轉變思考方式,思考的主語應該是“我”,而不是物品。
在審視物品與自己關系的同時,也是不斷挖掘自己,了解自己內在的過程,每個人所使用的物品,反映著自己的形象,而進一步認識到了自己的形象,會更加認清身邊物品對于我們的意義,這是一個良性的循環過程,也是斷舍離的核心思想。
重新思考我們與物品的關系,也是重新思考我們與客觀環境,與周圍人際關系的過程。
02 將物品分類,梳理自己的生活
“斷舍離并不是要大家部分青紅皂白的把東西亂扔一氣,而是要有效的利用資源回收。那些對你用不上,別人能用得上的東西,不妨就把它們轉送能好好用它們的朋友,或是送去二手店。”
在下決心踐行斷舍離的行動之前,可以學習作者將周邊的物品分為三類,不用的物品、還在用但不怎么喜歡的物品、充滿回憶的物品,通過分類進一步梳理自己的生活,對于不同類別的物品采取不一樣的方法,能夠讓斷舍離的行動更加順暢的進行。
對于“不用的物品”,即當下沒有用處,或者未來用到的可能性很小的物品,人生沒有那么多的“如果”和“要是”,果斷的丟棄或者把它們送到有需要的人那里。在剛開始的時候,肯定會有很多的猶疑和不舍,但是在你體驗了一次丟東西后身心舒爽的快感之后,你的心態便會隨之發生變化。
對于“還在用但不怎么喜歡的物品”,說明這些物品是和自己不相配的東西,只是長久以來的習慣讓自己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對于這類物品,我們可以試著使用高于自我形象的物品,舍棄現有不喜歡的物品,漸漸發掘全新的自己,追求精致于現在的生活。
對于“充滿回憶的物品”,作者推崇“把重要的回憶放在心里就好了,東西則完全可以扔掉,好讓自己重新恢復當下該有的狀態”,而對于尚在斷舍離門外的我來說,這部分物品的處理是因人而異的,回憶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而這些物品承載了我們過去的人生經歷,如何處理,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選擇。
將物品分類,能夠讓我們更積極地,有效的踐行斷舍離。
03 踐行斷舍離,遇見更好的自己
“讓身邊的物品保持優勝劣汰的自然循環,既留下適度的量,又確保留下的都是精挑細選過的,那么就會將物品的丟棄程度降到最低。”
在重新審視物品,將物品分類的過程,就是在一步步走進斷舍離的大門,在實操斷舍離的時候,作者進一步為我們理清思路,分為了三個步驟。
1、聚焦于某一個場所,并劃定時間。
場所可大可小,可以小到自己的錢包,讓錢包變胖的很多情況下不是錢,而是囤積了越來越多的購物小票,也可以大到某個空間,比如你的廚房。作者推薦從小處入手,剛開始施行斷舍離的時候,面對龐然雜亂的大的空間,很容易失去收拾的動力,而給自己一個特定的對象,通過對一個個小小的特定空間的實踐,感受斷舍離帶來的改變,從而以更輕松的心態堅持踐行下去。
2、考慮從什么物品開始扔時,從怎么看都是垃圾的東西開始下手。
考慮從什么物品開始扔,最開始也是最容易的部分便是“不用的物品”,物品存在的價值即物盡其用,就像我們一直在探討人生的意義一樣,物品也應該有其獨特的意義。對于已經不再使用或者以后也不會再用到的物品,是相對最容易舍棄的。
3、取舍選擇剩下的物品。
“不用的物品”清理完畢后,即剩下了“還在用但不怎么喜歡的物品”和“充滿回憶的物品”,對于這兩部分物品,作者給出了自己的建議,但是這兩部分對于每個人都太過主觀,有太多的感性因素摻雜其中,如何取舍筆者覺得聽從自己的內心就好,私以為“不用的東西”清除之后,家里便會簡潔一大半。
04 通過改變看得見的世界,影響看不到的世界
“斷舍離是維持生活狀態的工作,也是自我探索的工具。通過反復扔掉破爛的行動,頭腦和心情也能變的清爽起來,與此同時,還能整頓好客觀環境的氣場。”
不用的物品的存在不僅僅占據了我們的生存空間,我們因不珍惜對其隨意的擺放和丟棄在潛移默化中也影響著我們的心情,我們會抱著總有一天會用到,或者留著圖個心安等等諸如此類的心態,不停地找借口,在不知不覺中耗費自己的能量。
除了耗費能量,這些物品的存在會讓我們奔波一天回到家的時候,對家的感受不同,亂糟糟的家會閉塞我們的心靈感受,身處其中會感到莫名的壓抑。而人的心情是如此容易被感染和侵蝕,可能在看不見的空間里,家里的每個人都承受著難以言說的低氣壓。家不再是一個真正放松,身心愉悅的環境,只是一個臨時的住所,一個睡覺的地方。
斷舍離推行通過收拾看得見的周邊環境,改變看不到的世界,打造對每個人來說都最為舒適自在的空間,不僅是生存空間,更重要的是心靈空間,和人際空間。北歐的家居風格這幾年之所以如此大受歡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其明亮的色彩和簡潔的線條,讓看到的人身心舒暢。
整本書邏輯上沒有很嚴謹,因為在介紹斷舍離理念的同時,作者會將自己整篇的演講稿穿插其中。很大的篇幅傳達給我們很簡單的生活理念,特別是在如今物質泛濫的時代,人們對物質的索取成本越來越低,再加上各大電商以各種名義打折促銷,更加刺激著人們購買的欲望,家里、辦公室的東西越來越多,卻沒有一個較好的出口。當我們被越來越多的物品包圍的時候,我們的精神生活難免會受到消極的影響。
書中講述的道理和方法都淺顯易懂,以身邊的環境為軸,日常生活為引,引導大家不要在琳瑯滿目的物品中迷失自我,過高品質、低負擔,自己手握的生活。
簡寶玉讀書挑戰打卡-《斷舍離》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