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曾經有一個學校叫泰興縣口岸中學,我們上六天半放半天,最喜歡校門外的青菜肉絲面……”樊同學分享的一段動畫,把我帶回了那段青蔥歲月,似水年華。
口岸,古稱柴墟,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改為口岸,據考是中國最早也是唯一的以口岸命名的地方。那一年,我在中考中以一分之差未能進入省重點的縣中,最終來到距家約二十五公里外的口岸中學就讀。
當時的我未到志學之年,便成為班級里年齡最小的“寄宿生”,開始獨立生活。所幸大多數寄宿同學都如同放飛的小鳥般,一離開父母的庇護,就向往著展翅高飛。高中寄宿生活一切都透著新鮮:夜半,呼聲鼾聲夢囈聲聲聲入耳;清晨,早操的喇叭聲總是攪了少年們的清夢;集體食堂內,大家你呼我搶,人聲鼎沸,奏響筷碗勺盆的交響樂;晚上臥談會最為精彩,瓜子花生殼的落地聲,伴隨著竊竊私語,卻總在值班老師的斷喝聲下,戛然而止。
開學第一周過去了,莫名的思鄉情牢牢地抓住我們的心,我和李同學借了一部二八的自行車,踩上了回家的路。現在回想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十四五歲的年紀,沿著漫漫的省道,沒有一絲害怕,就憑著一腔意氣和一股勇氣,一心就想著回到熟悉又溫暖的家,有父母在的地方。當看到驚喜的父母時,幾小時的疲憊一掃而空,大快朵頤,酣暢而睡。第二天又憑著滿格復活的體力精力,趕在晚自習前,返回學堂,繼續戰斗。
日復一日,我們都慢慢習慣了高中生活。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樣的感受,再好的食堂飯菜,時間久了就食之無味了。反正當年正茁壯成長的我們,不滿足于定點定量定食,一些味覺發達的同學便開啟了覓食之旅。喜歡五角錢四只小肉包,喜歡校門口的爆米棍,油炸馓子,當然最愛的就是校門外的青菜肉絲面,一元五角算是奢侈的牙祭了。至今腦海里還記得那店老板的模樣,中等身材,面容圓潤,滿臉憨笑,和我們幾個常客分外活絡。老板手藝嫻熟,用大火大鐵鍋煮面的過程不過數分鐘:將大蒜葉,青褐椒切絲,下油鍋煸片刻,加肉絲少許,一瞬肉香四溢,至肉絲泛白,下青菜若干,只聽噼里啪啦,待菜葉漸變萎靡,灌滿鍋水,蓋上鍋蓋悶至水開,取三至四兩水面擲于鍋中,隨即翻滾,如浪里白條,面湯也漸起白沫。蓋鍋再至面熟,加少許冷水,二次水開便撩面出鍋。每每此刻,定是舌底生津,狼吞虎咽,直至碗底朝天,大呼過癮。
接下來的高中生活仿佛過得飛快,一晃,三年高中時光就這樣成為過去,那三年使我獨立,催我成長,也讓我結識了許多正當青春時的伙伴們。如今小伙伴們都已各自成長,為人父,為人母,不再像那些年的少年,唱著“我想有個家”,唱著“我是一只小小鳥”,唱著“大約在冬季”……而今天的我,在想起那些年的我們,總感覺就在昨天,總想起那青菜肉絲面的陣陣暗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