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有個困惑,那就是為什么生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里,會有那么多的困惑?生活上的,感情上的,工作上的,事業上的,一個困惑還未曾消化想透,又來一個,大腦都成了千層餅。這跟cpu不一樣,cpu一次只能讀取完成一條指令,即使是多線程,也是無數個單線程疊加而成的。這計算機活著都比人自在,因為計算機想透了,我一條條處理人給的指令,就是為了完成我的使命,直到我報廢的那一天。
人啊,有沒有想透的那一天?答案也許是沒有,那你說人活著累不累?
看了一篇軟文,文章題目是“如果是這樣,一輩子單身也沒關系”,我真奇了怪了,寫這篇軟文的人,肯定也是單身,不然他或她為什么有這樣的感慨?是被傷了?還是對自己的婚姻質量產生了懷疑,自己開始懷疑人生不說,還把這一層懷疑傳導給不曾結婚的單身女孩。
我承認,里面的部分言論是有道理的,文章本就是寫出來讓人賞玩的,之所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免穿插著自己的想法和武斷的成分。
“婚姻不是戒指,既不能換size,也不能勉強自己去適應它",這是哪門子生活專家或者哲學家的至理名言?鞋子都沒試過,到底合不合適?就憑這一句話,讓多少本就在婚姻門前望而卻步的躊躇少男少女迷茫不堪?誰讓你勉強了?你要么選擇我,要么就不要再看我。人啊,都是把自己給想死了,這似是而非的道理,表面上看上去無懈可擊,可細細想一想,有道理啊,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想明白的道理卻讓這一句話給點透了。呵呵,真正生活的人是你自己,你自己的本心難道要靠這一句話給牽著走一輩子?有些人沒有想明白,碰到了對的人,深愛自己的人,一輩子也就過來了;有的人卻是把這句話一字一句斟酌了一輩子,也孤獨了一輩子。
“最糟糕的事情不是孤獨終老,而是和那些讓自己感到孤獨的人生活一輩子"。這又是誰說的?婚姻,最大的法則不是1+1=1,而是1+1>2。一個人赤條條來到這個世間,光溜溜的來,又赤裸裸地走,其實本來就是孤獨的。之所以不孤獨,是因為人在做人,人在做事。上帝當初造了亞當夏娃,為什么又造了那條蛇來誘惑夏娃?那是因為夏娃有了亞當,還覺得孤獨。這里有亞當的責任,可最大的責任應歸咎于夏娃,這映射到當今社會,就是人生而不知足。吃著碗里的,還瞟著鍋里的,本就衣食無憂,不想著通過自身努力,空想著不勞而獲,去巴結上高官富二代,然后去坐享其成,成為闊太太,那男人是不是可以憑著一張小白臉去勾搭人家闊太太?這一來一回,原本衣食無憂的小康之家也瞬間分崩離析,土崩瓦解。是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呀。按照這個邏輯,那么寫羅密歐朱麗葉的莎士比亞也該去找個闊太太得了,他還一門心思寫這個當代人越看越假的愛情傳奇干什么?我本孤獨,因為有了你,這世界才有了精彩。
“這個世界上關于婚姻最大的謊言就是:結了婚慢慢就好了。"先插一句話,謊言,誰定的?這自古以來父母對兒女婚姻的祝福成了謊言。我真的想呵呵了。婚姻是兩個人一起過的,你沒有經歷過,或者經歷了一段失敗的婚姻,為什么要用這一句殺人不見血的話來教導一群沒有結婚的,對愛情充滿著憧憬希望的懵懂少年?中國的文字喜歡走兩個極端,一個是模棱兩可,一個是太絕對。文學家為了渲染故事結局的浪漫詩意,往往會通過一些模棱兩可的描寫抒情給讀者以意猶未盡的幻想感。科學家為了把一個理想化的勾股定理描述清楚,往往采用一些足夠精確的語言下定義。前提是理想化,而生活呢?試問,兩個真心相愛的男女,面對生活,要用哪種態度來詮釋結婚了慢慢會好的謊言呢?
姑娘活著總有一天會變成“婆娘”,只有離開世間,才永遠都是姑娘。終于見到一句曹雪芹,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家說過的一句話了。曹雪芹,何許人也?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绔、富貴風流的生活。曾祖父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康熙帝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后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康熙寵信。雍正六年(1728年),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濟為生。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曹雪芹素性放達,愛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多年艱辛,終于創作出極具思想性、藝術性的偉大作品——《紅樓夢》。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酒常賒”。
老曹說的難道都是對的,我們分析一名文學家,思想家的言語,要把他擺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來看。當年老曹經歷的大背景是清王朝對其家族由隆恩到寡恩。他自己的個人經歷也是從人生的巔峰到了低谷。試問,這樣的心境,能把女孩子寫成什么?沒把每個女孩子都寫成林黛玉一樣泣血而死就不錯了。如果,我們設想一下,老曹經歷的是一段由衰轉盛的人生際遇,春風得意,那么,他還會把女孩都寫的那么悲催么?林黛玉還會去唱那個葬花吟嗎?
有時候,我在想,為什么我們的父輩,爺爺輩離婚率這么低,因為他們那個時代,沒有想那么多,只是眼睛一閉,一睜,跟老伴就這么過來了,還來不及多想,一輩子也就這樣了。我真的很羨慕,這是一種人生態度,平平淡淡才是真,白首一生莫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