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段來自林文采博士的《心理營養-林文采博士的親子教育課》。
R 閱讀原文片段
第四個心理營養:肯定、贊美、認同 ? ?P9
當孩子進入4-5歲這個階段,有了“我”這個意識的時候,他非常需要的心理營養是:肯定、贊美、認同。
如果說在安全感的給予方面,媽媽比爸爸更重要。那么在肯定和認同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打過母親。父親對孩子的肯定、認同、贊美,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女兒,它的分量都特別重。如果父親愿意認真地對孩子說:“孩子,我很喜歡你,我非常高興你是我的孩子”,這句話孩子會記得一生,并且開心一輩子。
如果爸爸愿意去欣賞孩子并且用語言和行動表現出來:“你很棒,爸爸好愛你”,孩子會認為:“我很好,爸爸媽媽覺得我很可愛”,因此他會充滿自信,真正源自內心的自信,他知道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孩子有自信,認為自己有價值,他就會有一個新的我,并且明白“我是誰”,然后有信心去面對他的人生,面對人中的各種問題、難題。
I ?復述
WHAT
這段內容作者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營養:肯定、贊美、認同。
當孩子長到4歲以后,就開始形成了自我意識,能夠區分出哪個是我的,哪個是他的,這個時候,孩子開始在意別人的觀點和態度了。而孩子最在意的就是來自爸爸媽媽的肯定、贊美和認同。
因為在4歲以前孩子主要是從媽媽那里獲得無條件的接納、此刻你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以及安全感,所以大部分孩子更需要來自爸爸的肯定、贊美、認同。大部分家庭當中,爸爸都是一家之主的家庭角色,爸爸對孩子的肯定將會給予孩子極大的自信心,讓孩子能夠產生一種巨大的價值感,而這種價值感對于孩子的未來成長極為重要!
WHY
我們知道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中,最高一環是自我實現的需求,就是自我價值的實現。
而一個孩子在童年的時候如果沒能獲得來自爸爸和媽媽肯定、贊美、認同的心理營養,那么這個孩子就會缺乏自我認同,總是感覺自己不配擁有那么多價值,不配擁有幸福等等。
這是一種非常糟糕的心理狀態,一種自我封閉,一種受害者心態。之所以會持有這樣的心態,原因就是缺乏自信,缺乏來自家長的心理營養,對自我價值缺乏認同。
HOW
其實,在孩子4歲以后,適時的給予孩子鼓勵,贊美非常重要!尤其是來自爸爸的肯定贊美認同。家長要在認知上,明白自己的這樣做對于孩子人生的重要意義。才能夠真正做出發自內心的肯定贊美認同。
因為我們這一代人基本上是家長的斥責、批評中長大,所以從根本上來講我們都不怎么會肯定贊美認同我們的孩子,這就是問題所在,當我們知道這件事的重要性以后,我們就要重視起來,在恰當的時機,表達我們的愛!
A1:自己的相關經驗
曾經有一個媽媽和我聊起過自己的遭遇。
這個媽媽結婚5年多了,孩子也4歲多了,其實在家,她對老公、對婆婆有很多不滿的意見,但是她一直都表現的很隨和包容,從來都不說出來。
但,這讓她自己內心非常痛苦糾結。而且她也覺得老公對她也漸漸有疏遠的感覺,而且她們之間的共同話題也越來越少,這讓她更加感到痛苦。
咨詢的過程中,我詢問了她童年的情況,原來她小時候,爸爸媽媽對她要求非常嚴格,在她的童年幾乎沒有表揚,哪怕考試得了第一,爸爸媽媽也會說為什么數學沒有考滿分?
我分析在這個媽媽的內心中缺乏自信心的,她不能體會到自己的重要性,自己感受的重要性,別人需要尊重自己的重要性。
所以,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她總是要求自己做出改變,而不是客觀的去溝通事實,久了就造成了她此刻的痛苦狀況。
于是,我給她建議,讓她找一個合適的機會,向丈夫袒露內心的苦惱,如實的講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求。
也許是壓抑的太久,這個媽媽回去就照做了。
幸好,這個媽媽及時的和丈夫做了溝通,原來丈夫已經對她產生懷疑,覺得她虛偽,做作,沒那么愛他了。
這個媽媽把自己的委屈,抱怨,被尊重的需求說給丈夫以后,哭著要求丈夫的愛護以后,反而重新激活了夫妻關系。
丈夫覺得這次是真實的妻子,而不是原來那個虛偽的,不知道包藏著什么陰謀的妻子!
案例講完了,通過這個案例我就有一種感覺,一個缺乏自信心的人,總想靠委屈自己換取別人的認同,但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只有那些認為自己重要,有自信的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才能獲得自己的幸福!
A2:以后怎么用
在生活中,給孩子以肯定、贊美、認同要掌握好時機,當孩子有優秀表現時,應該及時的給予肯定。
其實,這個心理營養不是僅僅在4-5歲期間需要,對于孩子來講可以在更長,更多的場景下,給予這種營養。
關鍵點在于,自然而然,而不是矯揉造作,因為孩子是最敏感的,發自內心的和裝的,孩子能夠清晰的感知。
在這一點上,我自己做的一直不錯,每當孩子取得一點進步,我都會及時的給予肯定和表揚,雖然每個孩子對心理營養的需求程度也是不同的,但是,我想只要把這樣的行為變成生活的常態,在該表揚的時候不要吝嗇,在該批評的時候也要及時批評,這樣的話,孩子一定不會缺少這份來自家庭給予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