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心儀成都久矣。去年十月,我和幾個朋友連夜趕到重慶參加一個集會。會議的時間臨時改到第二天晚八時,于是我提議翌日趕早驅車去成都一日游。雖說是一日游,但刨去來回車程和吃飯的時間,在成都真正能逗留的時間只有區區三個小時,也就是說,一日游只能做三時游了。
? ? ? ? 火急火燎趕到成都。吃罷午飯,朋友問:“去哪逛逛?”。“武侯祠吧!”,我不假思索說道。“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循著老杜著名的詩句,穿過一條滿是藏族風情的長街,我們來到了“三國圣地”武侯祠。成都武侯祠是中國祭祀三國時蜀相“武鄉侯”諸葛亮最著名的祠廟,也是我國惟一的一座君臣(劉備和諸葛亮)合祀祠廟。
? ? ? ? 這里其實就是一座三國歷史博物館,一走進這座紅墻碧瓦的古建筑,那些鮮活的三國人物剎那間就把我們帶進了那個風起云涌動、英雄踏歌來的時代。沿著中軸線上古樸的青石小道向前,飽經崢嶸的祠廟在古柏和翠竹的掩映下愈發清幽,讓人很自然地想起諸葛亮的名言:“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 ? ? 武侯祠二門東西兩側墻壁上所嵌的由岳武穆手書前后《出師表》石刻吸引了不少游客。“出師一表真名世,千古誰堪伯仲間?”千百年來在民間大眾眼里,堪和諸葛亮相提并論的英雄人物唯有一代抗金名將岳飛。兩人皆壯志未酬、壯懷激烈,死后建有祠廟享四時之祀。這些和著岳飛淚水的墨字,揮灑縱橫、大氣磅礴,我在西湖畔岳王廟里駐足心賞過,也曾在女兒的語文課本里反復摹寫過。如今在這高古肅穆的武侯祠內,以這種特殊的方式感受歷史上最受后人推崇的兩位忠臣良將的對話,很容易讓我們產生強烈的共鳴。
? ? ? ? 在諸葛亮殿正中,我見到那副著名的楹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此聯簡稱“攻心聯”,向來被推為武侯祠諸聯之冠,為清末趙藩所撰,雖寥寥數語,卻內涵深刻,既充分肯定了諸葛亮伐謀、理政的才華,又從和戰、寬嚴的辯證關系客觀總結了諸葛亮治蜀的得失。“攻心聯”甫一問世就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現今已成為國內外治國治軍、為人處世的重要典范。
? ? ? ? 諸葛亮殿陪祀的是其兒子諸葛瞻和孫子諸葛尚。鄧艾伐蜀時,諸葛瞻父子率部死守綿竹,后在與鄧艾軍交戰時雙雙陣亡,由此諸葛亮祖孫三代忠貞同享后世之祭祀,實在情理之中。而看見劉諶的塑像做為陪祀出現在劉備殿時,我多少有些出乎意料。
? ? ? 年少時讀《三國》,每每被那些義薄云天、忠肝義膽的故事感染得血脈賁張、激情澎湃。待年長為人父后再讀《三國》,卻常常被一些“小人物”感動得心有戚戚焉,比如說孔融(讓梨的那位)兩個八九歲的兒子而從容赴難的故事(成語“覆巢無完卵”即出于此);再比如說蜀亡劉諶死孝時與妻兒訣別,三個年幼的兒子慷慨求死的故事。
? ? ? ? 對于劉諶的最終結局,民間還流傳著另一種大相徑庭的說法:蜀國滅亡后,劉禪第五子北地王劉諶只身逃離成都,輾轉于長沙郡,最后隱居豫章(南昌)城,改姓諶,是為豫章諶姓之始祖。猶記得當年初中一諶姓同學曾標榜自己是劉諶之后,并信誓旦旦地表示族譜上記載得清清楚楚,以至于我們一幫三國迷對其身上高貴的皇族血統羨慕得緊。
? ? ? ? 劉諶是舍身殉國還是隱姓偷生,我們大可不必糾結,但我們不應該忘記,成就劉諶的不僅有他三個無辜的孩子,還有他那剛烈的妻子——崔夫人。歷史何其不公,劉諶孝國得祀,崔夫人先于劉諶殉節卻連名字也沒留下。有感于此,我曾賦詩題詠:“賢哉崔夫人,貞名重當時;北地勤儀日,懿德范川西;妾請身先死,王死亦未遲;凜凜擲地語,千載掣烈旗!”。
? ? ? ?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余!”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從來沒有誰能像諸葛亮這般讓人既懷有無限的崇敬又心生深深的遺憾。從隆中一對到天下三分,從白帝托孤到出師兩表,諸葛孔明六出祁山雖未竟全功,卻被歷代皇權請上神壇,接受后世天下人的頂禮膜拜。
? ? ? ? 重溫著這些曾經伴我入夢的三國故事,竟不知不覺到了下午五點了。在朋友的催促下,我才不情愿地踱出了武侯祠的大門。車行漸遠,回頭一望,一襟晚照,古樹掛斜陽,漫天的落霞把武侯祠一角染得殷紅而凄美,我分明看見那個古老王國的傷口在汩汩流血。
? ? ? ? 意猶未盡,賦七律一首,詩曰:
? ? ? ? 花落時節謁武侯, 森森古柏聳云頭;
? ? ? ? 出師兩表酬三顧, 誡子一書榜九州;
? ? ? ? 白帝空生托付事, 岷江猶自帶恨流;
? ? ? ? 神龕危坐無言語, 治蜀攻心是上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