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上冊第3課《桂花雨》說課稿
一、教材解讀
《桂花雨》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三課。本單元以“萬物有靈”為主題,課文內容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體景物,抒發作者的真情實感。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課文借助具體景物抒發感情的方法。”
《桂花雨》這篇散文是臺灣女作家琦君的名作,文章以細膩的筆觸回憶了作者童年時與桂花相關的生活場景,課文以“桂花雨”為題,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我”童年時代的“搖花樂”,表達了對家鄉親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戀。先寫自己最喜歡桂花,喜愛它迷人的香氣,接著寫了搖桂花的事情,最后寫懷念家鄉的桂花,時時想起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和桂花雨,抒發了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以及對童年生活無比懷念的感情。
文章語言清新質樸,意味雋永,作者童年的快樂和思鄉思親之情像桂花的香氣一樣濃郁,溢滿字里行間。
二、學情分析??
本篇課文情感真摯,字里行間彌漫著桂花一樣芬芳濃郁的思鄉情愫和淡淡鄉愁。但對于一直與親人在一起的孩子們,想要理解鄉愁,還要與文本進行深入地對話和交流。學習這篇課文時,應該從學生現有的經驗出發,以讀代講,充分挖掘文本,引導學生感受文章內涵,通過對文本的品悟,體會文中蘊藏的思想感情。
五年級的學生已經具有初步默讀文章的能力,喜歡通過自己的觀察,體驗了解生活,也學習了一些理解詞句含義的方法,這節課將繼續訓練這方面的能力。
三、教學目標
結合課文內容和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基礎、能力現狀,依據新課標對本學段的要求,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學習目標:
1、認識“籮、杭”2個生字,會寫“桂花、糕餅”等4個詞語,學會結合語境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具體含義。
2、通過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
3、借助相關語句和資料,體會作者借桂花表達感情寫作方式,并將這種寫作方式嘗試運用到寫作中去。
教學重難點:
1、抓住重點句子,體會思想感情,領悟表達方法,豐富閱讀積累,提高語文素養,體會母親說的“外地的桂花再香還是比不得家鄉舊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達的感情。
2、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去理解鄉愁的內涵,是本節課著力突破的難點。
四、教法學法
教法:
語文單元整體教學應以教材為主體,以單元為整體,整合三級課程資源,讓課外資源走進課堂。品讀課文,教師組織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品讀重點句段,體會思鄉之情。結合拓展閱讀和小練筆,提高“能說會寫”的能力,達成本課教學目標。教學中,我重點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帶領學生親自找到桂花樹讓學生對桂花的顏色、形狀、味道進行直觀了解和感受,拉近了學生和課文的距離,幫助理解重點詞句。
2、品讀感悟法:通過學生自讀、指名讀、聽讀、演讀幫助學生體會桂花給人們帶來的快樂,感受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同時進行有效的語感培養。
學法
語文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引導學生去主動積極地探索。在教學中,我著重對學生進行以下學習方法的指導:
1、質疑探究法:學生可以圍繞“作者更喜歡桂花的原因是什么?”進行提問,然后抓住重點詞“搖花樂”、“桂花香”,讓學生主動探究,培養思維能力和探究意識。 ?
2、“讀思議想練”的方法學習課文,根據的教材的特點,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合作討論、想象交流的方式來理解課文。” ?
五、教學過程?
這節課的教學流程包括以下環節:課初交流,談話導入——自主學習,品讀課文——拓展閱讀,主題鏈接——能力遷移,學以致用——課堂小結,作業布置。下面我將每個環節設計意圖進行說明:?
(一)課初交流,談話導入?? ?
每一節語文課的課前五分鐘是我們固定的讀書交流時間,主要展示學生前一天的讀書效果,有利于及時指導與促讀,交流內容主要以本學期課標推薦書目,符合單元主題的文章為主,這一環節既能有效的檢查督促學生讀書,又為新課學習奠定了基礎。這節課課初交流的內容以琦君的作品為主,也可以是與琦君相關的資料,具體內容不限制。
談話導入環節,我用李白的《靜夜思》導入新課,這樣既能復習過去的知識,又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究欲望。
(二)自主學習,品讀課文?????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設計了三個小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文中細節描寫提出問題,抓住關鍵詞體會文中感情,分析對比手法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1、抓住細節,入情入境,感受情懷,體會搖花樂,抓住課題設計問題:桂花雨是什么?
以學生的認知水平,很容易便能找出描寫桂花雨和搖桂花的句子。然后重點指導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進行遷移運用。?????
2、抓關鍵詞,以讀促悟,體會情感,感受桂花香。
通過出示自讀提示,學生邊讀邊畫,找出描寫桂花香的句子,小組合作,通過抓關鍵詞感悟,品讀兩處地方的“桂花香”。
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推想文中詞句的意思,辨別感情色彩,體會表達效果”,這個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一個“浸”字來體會桂花在母親及故鄉人們心中和生活中的意義。抓住“全是”和“香飄十里”,感知小山上的桂花之多,體會桂花之香。
3、花香對比,暢談感受,升華情感,品味思鄉情。
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中要引導學生體會思想,交流討論,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判斷。”通過分析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抓住文中母親的語言,提出自己的看法,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嘗試對比寫作手法的寫作運用。
(三)拓展閱讀,主題鏈接
在這一環節中,我將學生視野延伸到課外,向學生推薦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的思鄉文章《月是故鄉明》。??
授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學習活動的完結,而應該以此為一個新的起點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通過主題拓展閱讀,將學生視野從課內引向課外,激發孩子閱讀的興趣。
(四)能力遷移,學以致用:?????
新課標指出:學生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是學生可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必需。在對課文做出總結和評價后,我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知識延伸,讓學生想一想家鄉的一景一物我們是如此的熟悉,試想家鄉哪個景物或人物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呢?這個問題,能再次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以“情”延伸生活實際,使學生感到課雖然結束了,但學習是無窮盡的。
(五)課堂小結:
我與同學們再次回顧古詩《靜夜思》,加深對課文主題的理解。“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詩道出了所有思鄉人的情懷。是的,人人都有一段割舍不去的鄉情,它就像一條神奇的絲帶,將漂泊遠方的游子和家鄉緊緊連接在一起。古今中外,有無數文人墨客抒寫了自己的思鄉情懷,讓我們走進浩瀚的書海,擷取這些閃亮的星星吧!愿你們在這濃濃的書香中也能找到一份童年的快樂!
(六)作業布置
這節課我設計了兩項作業:1、將課堂上的小練筆修改整理,認真抄寫在作業本上。2、尋找打動你的思鄉文章,推薦給大家。
課后作業的設計,我打破了常規的“完成課后練習”的方式,通過小練筆、微寫作的方式,把學習到的知識運用到寫作當中,既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又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板書設計】? ? ??
板書是文章結構的呈現。在設計板書的時候,我根據文章的結構和內容,采用總---分---總的結構方式進行板書。板書結構清晰,一目了然,既能體現文本與單元主題的關系,展現文本的重點與主旨,還可以幫助學生們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及中心意思,構建知識網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