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呂靜賢
前言:日本電影《松子被嫌棄的一生》中,松子的作家男友八女川站在疾駛而來的列車前自殺,遣言是“生而為人,對不起。”
我們的家庭教育中,又制造出多少“生而為人,對不起”的孩子呢?
一、許多父母,都讓自己的孩子,活成了“生而為人,對不起”
6月13日上午,小斯的遺體在達州市渠縣的渠江河面上被找到。年紀輕輕的小斯,為什么會選擇自殺?也許,從小斯長達2800余字的“絕命書”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
小斯從小就天資聰穎,他也從學習成績好做一個學霸中找到了優越感。
“我還是想當一個好學生的,但是呢自從我爸把我接到福建過后,怎么說呢,我就覺得他這人因為從小吃了很多苦,心理有點問題,脾氣不好,小的時候我有一次因為一直吵著說要喝他帶回來的花生牛奶,他當時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來了。”
——無視孩子的感情需求和尊嚴:小孩子喜歡吃東西,那是正常的啊!怎能因為自己的心情不悅,就一下采用暴力、直接的方式一下回絕了孩子呢?即使想要拒絕,也應該好好說話啊!一件小小的事就這樣粗暴地對待,可想而知,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心中又有多少幸福、快樂可言呢?
“平時吃飯打隔一耳光打過來,夾菜姿勢不對也一耳光打過來。”
——簡單、粗暴的家庭教育,缺乏了與孩子的溝通。
有一次,孩子月考全校73名,打電話給媽媽說,媽媽說才73名。孩子在電話那一邊都快氣哭了,在這所學校競爭有多激烈,其他同學考到前600家長都有獎。
在電腦上玩游戲,“玩游戲,一個人玩是沒什么意思的,玩個游戲不求別的,就為了裝逼。說白了我就是想刷存在感,我爸說我驕傲,真是可笑,我一直很自卑,個子矮,穿的衣服不好,聽他們說的事,我一件都沒聽過。反正我越來越自閉,心里越來越。。。說不出來的感覺。反正我覺得我自己很不好,除了成績。”
——父母的頻頻打擊,無視孩子的優秀,讓孩子內心里越來越自卑,缺乏存在感。還好,這個孩子,還有學習成績來做內心和精神上的支撐,那其他普通的孩子呢?
“后來反正我越來越反感我爸,心情幾乎沒好過,我就故意不學習,考差點(不是我吹,不寫作文,數學睡到廣播里說離考試時間還有半小時才開始寫,我還是考了全校335名),希望我爸能問問我之類的,稍微改改,然后打電話第一句:你是不是不想在達外讀了?我跟你轉到其他學校去,莫浪費老子的錢,我去你麻痹的錢錢錢!然后我就知道,我的人生以后都會很黑暗,也許有些夸張。”
——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基本上就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但我只要待在家里或者和他說話,我的心里就高興不起來。再然后,我發現我活得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我的心已經變得我自己都感到厭惡了,我的情商太低,情感這方面嚴重有問題,感覺不到父母對我的愛。就連喜歡一個人現在想想也只是因為心里很空洞,想放一個人在心里,而已。”
我十歲生日許愿,本想許個長生不死,后來覺得不可能,然后就許愿讓自己從10歲開始衰老速度變為原來的一半,這或許就是我長不高的原因吧!我還在10歲的時候作死預言過我活不過18歲,然后,成真了!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是誰,讓孩子感受不到生存的意義,存在的價值?是誰,讓原本一個優秀、聰穎的孩子,變得如此厭世?看不到一點存在這世上的動力和希望?!
“所以呢,如果我沒有想太多,其實我還是可以作為一個人,普通的存在于這世上,遵循這世界的規則。但我不想,因為我并不開心,不順心。寫的很亂。看了這些,可以覺得我有病,或者說精神分裂,因為一方面的我寫著這些,另一方面我也在思考作為一個正常人看到我寫的會怎么想。你們怎么想都無所謂了。或者有人說我是逃避現實什么的,你也可以這么認為。反正我死都死了!隨便咯!
然后,把我當朋友的,心中有我的,我的心也是,但,抱歉。
再然后,這不是寫給我的家人的,反正以他們的思維,他們的角度與立場,我也跟他們說不清。我的尸體,不用埋了,要么燒了,要么扔了,別把我拿回去。心煩!”
——父母一味的批評、指責和否定,對孩子優秀一面的無視,讓孩子找不到在這世上存在的快樂和價值,于是自己也不拿自己的生命當一回事。這樣的結果,誰造成的呢?!
小斯的父親經營著一輛城鄉中巴線路車,剛參加完高考的小斯隨車幫父親售票。6月10日下午5點左右,父子倆在前往中巴車的途中,小斯曾問父親會不會給他發工資,再一次被父親責罵。當兩人走到縣城北門附近時,父親突然發現小斯不見了。
他父親以為兒子只是和他賭氣,并沒有引起重視。直到見到兒子的遺體,他們才發現,原來自己和兒子之間,一直存在著深深的鴻溝。
而10日父親的責罵,成了小斯最終選擇輕生、放棄生命的導火索。
正所謂“生而為人,對不起”:我的人生注定與任何精彩與美好,無關。所以,我放棄了。
二、父母愛的匱乏,是孩子“生而為人,對不起”的最根本元兇
是什么造成了我們的孩子,“生而為人,對不起”?
我想,最大的原因,就是孩子對父母給予的愛,感到匱乏。
父母的指責、漫罵、否定,甚至忽視,都讓孩子感受到了,自己存在在這個世上,都只是多余的存在,甚至沒必要存在。
而最好、最理想的解脫,就是自己主動離開這個世界,反正已生無可戀;或者自己的主動離去就是幫身邊人解脫,為身邊人好。
而這一切,不管父母是否真的愛孩子、在乎孩子,但只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長此以往,只會離內心的幸福和滿足越來越遠,甚至最后因絕望而走上了不歸路。
就如上面小斯的案例,父母不愛他嗎?愛,一定愛。誰不愛自己的孩子?而且在見到小斯遺體并確認是小斯后,他的父親至少沉默了1分鐘,面對墻壁,泣不成聲。而他的母親,則見到遺體后頓時癱軟在地嚎啕大哭。可以說,小斯的父母都愛小斯,但小斯感覺不到。甚至他成長過程中,感受不到父母的愛。也因此,帶著愛的匱乏感,充滿對這個世界的怨恨和毫無留戀,決絕地選擇離開了人世。
再比方說,2015年6月9日,貴州畢節,4名留守兒童集體喝農藥自殺,最大的哥哥13歲,最小的妹妹5歲。幾年前,母親離家出走,父親遠走他鄉打工,留了電話,卻從未打通過。
自殺前,哥哥留了一份遺書:“謝謝你們的好意,我知道你們對我好,但我該走了。我曾經發誓活不過15歲,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今天清零了!”
“我曾經發誓活不過15歲,死亡是我多年的夢想”這句話,和上面悲劇的主人公小斯的想法如出一轍:“我還在10歲的時候作死預言過我活不過18歲,然后,成真了!我不知該哭還是該笑。”
而對于這4兄妹的悲劇,當地許多村民也歸結為是孩子們嚴重缺乏父愛母愛的結果。4兄妹的姨奶奶潘玲一口咬定,這跟孩子們的自卑心理有關,“爸爸媽媽要么都不在家,回家碰到一起就當著孩子的面吵架”。
對此,武志紅撰文評論道:
“用稍理性的話來說,即精神分析的一句名言:無回應之處,就是絕境。
我想,殺死畢節那一家四個孩子的,就是這種絕境吧。雖然老師和社會對他們有回應,但那無法替代父母。母親消失了,父親電話也打不通,而很可能的是,他們心中從嬰兒期就一直活在這種絕境中,他們受夠了。”
當一個孩子,從出生到成長,最需要關愛、呵護和安全感的階段,得不到父母的任何關愛、鼓勵、贊賞,甚至注視時,那么必然對這世上充滿絕望,就像武老師在他文章結尾所說的:
“大人一旦關上了心,就可以像沒事人一樣活著,將生命延續下去。但孩子,他們的心還沒有關上,無回應之地的絕境,或許會直接殺死他們。
畢節這四個孩子,他們不是死于貧窮,而更可能,是死于無回應之地的絕境中。”
可見,一個孩子,如果成長過程中,感受不到任何愛的回應,對于其來說,都無異于一次又一次地被身邊至親至愛的人——父母,決絕地往死亡之路上推。
正所謂:生無可戀。而且,生而為人,也對不起。
而還有另一種“生而為人,對不起”,就是孩子覺得自己無法滿足父母的期望,愧對父母的付出,從而選擇了離開人世。
就比方說,前段時間,一名中學生剛考完期末考,就服毒自殺了。因為他覺得“不能滿足父母的期望,對不起父母”。于是他選擇了結束自己的生命。并在遺書中,告訴父母自己已存了幾百塊錢,希望父母能拿這些錢好好去玩下,別虧待自己了。多么讓人心酸的遺言。不論選擇結束的原因,還是身后事的交代,都滿滿是對父母的關愛。但因無法承載父母重重的期望,而選擇了放棄自己的生命。
可悲嗎?真的很可悲。
以上這幾種“生而為人,對不起”的背后,都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的匱乏與不足。也許,在某些父母眼里,自己對孩子可是滿滿的愛,只不過因表達方式,讓孩子感受不到愛,或感覺不到足夠的關愛。但不論是哪方面原因,總之至少在孩子的心里,父母的愛,是匱乏和不足的。于是就造成了孩子選擇結束的悲劇。
三、如何破解原生家庭的傷害,甚至詛咒
我想,對父母來說,如果想要孩子在成長路上,能有充盈、滿滿的愛的感受,能快樂、自信地成長,那么一定要多多和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多俯下身子去傾聽孩子的聲音,多作換位思考。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孩子是愛自己、尊重自己的。
換句話說,做父母的,就是要主動地去學習和成長。
否則一味地以自我為中心,對待孩子,一切都以自己的判斷、感受為主,要求孩子只能聽,不給孩子任何表達的權利,忽略孩子內心的情感,這樣的孩子又怎能收獲尊重、愛和幸福感呢?能好好地度過不短且必經的在父母身邊的日子,就已經很不錯了。
當然,這樣的父母,更多的都是頑固、不開化,聽不見任何其它、不同意見的人。所以,對于生在這樣的原生家庭里的孩子來說,是一種悲哀。
以前,讀心理學書籍,發現很多心理領域的大家,把關注的重點,都放在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傷害和影響有多大上面。而且在現實中,不論名人,還是普通人,常常看到他們的人生,被原生家庭所包圍、所影響、所傷害。
基本上每一個人生路上、情感路上走得坎坷的人,背后都有一個令其遭受重重傷害、質量不堪的原生家庭。
一開始,我也這樣認為,出生在這樣的原生家庭的孩子,也許一輩子都被原生家庭所傷,也許一輩子都不能翻身了。
就像太宰治,成年后,一直在不同的女人身上尋找幼年時缺失的母愛。并最終和女人一起殉情而死。
這樣受原生家庭影響一輩子的例子,不勝枚舉。
而慢慢地,我在實際生活中,卻看到一些出生在不好的原生家庭,卻逆襲、反轉自己人生的人。這種人,都有一種共同點,就是通過各種途徑(如學心理學、接受心理咨詢等),明白和看清楚了自己和父母的關系,從而在理性的基礎上,選擇了自我救贖,并最終讓自己從原生家庭的傷害和影響中,走了出來。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就如知乎上,一個從小總是被父母不分青紅皂白,想打則打,想罵則罵,想怎樣就怎樣,為此而付出巨大的代價的孩子。長大后,自己努力去攢夠心理咨詢的錢,做了心理咨詢。通過咨詢,逐漸明白父母這樣對待自己的真相:
他們愛的并不是孩子,而只是在享受那種無法報復的“權威”。
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壓力和黑暗,用憤怒與暴力,傾瀉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而最后,作為孩子,卻要獨自承擔這一切的責任和后果。
知道、明白了這一點,就成了這個孩子人生的轉折點:她很早就離開了家,然后幾年基本不回家,結婚之后,也不怎么與父母往來,即使過來也盡量避免與他們相見。
因為她已經明白,自己這輩子最做不到的一件事,就是原諒父母。她知道自己依賴不了他們,也知道自己耗盡了對父母所有的愛。
其實很多“生而為人,對不起”的孩子身邊,都有一個對孩子不尊重的父母。他們任意地在孩子身上,傾泄各種各樣的情緒和不滿。
——而這沒有尊重的愛,不叫愛。
就像這個女孩,在心理咨詢師幫助下,對父母重新的認識一樣:他們愛的并不是孩子,而只是在享受那種無法報復的“權威”。是的,他們在享受,享受一種作為家長特有的權威,而并沒有把多少有心的愛,放在孩子身上。
所以說,要如何才能破解原生家庭的傷害和詛咒?我想,就像這位女孩,學會自我救贖。而這,就需要有一顆主動而開放的心:
主動,去自我救贖;開放,不斷學習和成長,積極接受新觀點、新事物。
尤其在家庭關系中,不被所謂父母的愛,所綁架、所奴役。
救贖自己,先從關愛自己開始。
愿我們每一個孩子,都能擁有一個美好、幸福的將來。出身,我們選擇不了。但我們,可以選擇主動的改變。把自己的人生,過成自己想要的人生。
而這一切,首先從自我覺醒那一刻開始:父母,也許讓我們有一個不幸的童年。但只要努力,只要有一定的眼光和高度,我們不幸的命運,還是可以改變的。我們依舊有獲得自己想要的幸福的希望和能力的。
不要放棄,主動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