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棹忠夫強調,作為智識生產的工具,卡片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僅止于收藏保存,就失去了意義。這時,即使擁有數以萬張計算的大量卡片,也是無用——這種卡片筆記,與用于 “保存” 、 “分類” 的筆記并不一樣。我們使用卡片,正是為了不讓所記載的知識封塵、 “死去” 。因此,卡片必須要經常翻閱、不斷翻閱。
在反復翻閱卡片的當下,我們其實是在操作卡片,以進行智識生產作業。如何操作卡片?又如何生產智識呢?最關鍵的操作是重新組合。作者建議,要將知識與知識翻來覆去進行多方組合或排列。
這樣一來往往就會發現,乍看似乎風馬牛毫不相及的卡片與卡片之間,竟然存在著我們意想不到的千絲萬縷聯系。屆時,我們要當即將這一新的發現寫成新的卡片。這個時候,同樣的材料通過不同形式的重新組合,可能進一步又有了新的發現。這并不是知識的單純積累作業,而是一種智識創新作業。與其說卡片是一種積累裝置,倒不如說它是一種創新裝置。——梅棹忠夫《智識生產的技術》
基于上述原因,卡片的分類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我們需要經常反復翻閱卡片,將它們重新排列組合,然后即時將新發現記錄下來。這么一來,我們所儲存的大量卡片,就不會淪為無用了。正是因為在反復翻閱和組合的過程中,卡片促使我們有新的 “發現” ,從而產生 “智識” ,它才能作為智識生產者的最佳拍檔。這便是卡片筆記法最核心的價值了。
我自己本身使用卡片筆記法,粗略計算,已經有五年以上了,可惜,在這五年的探索過程中,我誤用卡片,將它用作記錄、保存和分類知識的容器,導致使用過程一再出現問題。看了《卡片筆記寫作法》,了解到這一點之后,才有所頓悟。《智識生產的技術》也強調了一樣的事。因此,卡片的操作方法,不是記錄、分類、保存知識一鍵三連,而是必須反復翻閱、組合排列、記錄新發現,一套動作三個步驟不斷循環。最后,可以預見的收獲,一是漸漸在聯系卡片和知識的過程中,構建了一個持續生長的、動態的個人的知識體系;二是在一次次洞見涌現下,順利生產出不少的作品。
(本文是小簡為了日更挑戰敦促自己寫的,后續下文將在挑戰過程中慢慢監督自己填坑。謝謝 ?(?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