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然而,這是一個沒有童年的故事。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名為《富養女兒:林徽因和陸小曼的區別》的文章,看來怎么樣養女兒,也是一個話題,就想淺談一下在這部劇中看到的關于怎么樣養女兒的問題。
有一個不知道算不算怪癖的習慣,寫評論性的文字之前,從來不會去看別人的對我要評論的評論,只喜歡自己自顧自的寫,拙劣與否不顧,真實就行。
印度和先前中國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貧窮,比如重男輕女。所以,當這個影片在中國上映時,還是能引起很多共鳴的。在農村,我還是多少聽過或經過這樣的故事的。比如,父輩因為家里的貧窮放棄了自己的夢想,然后想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放到下一輩身上;比如,在他們意識里,女兒終究是別人家的,有兒子了才能頤養天年。
我是女孩子,看到影片里吉塔和巴比塔頭發栽進深深的黃土坑、吃不了女孩子喜歡吃的所有、剪了頭發、戴不了女孩子的飾物、爸爸狠狠的一巴掌……都深深戳在心里,有關自己的成長,有關女孩子的成長。
我相信很多女孩子的童年里都有一個公主夢,不是矯情,不是做作,是本該的少女情懷。我們會喜歡各種各樣的娃娃,各種各樣的飾品,放在一個粉色的屋子里。這是本該憧憬和期待的童年,即使沒有,但某個時刻,一定渴望總有過。對于吉塔和巴比塔,反抗到接受,經歷了可能我們沒法體會的心路歷程。在我們這個國家,我們心里的女孩子的人生可能是林徽因,可能是楊絳,現在還可能是武亦姝這樣的才女,溫文爾雅,鳳儀可師。也在那一刻,突然想起那些年紀輕輕便站在國際奧運場上的年輕女運動員,如葉詩文、傅園慧等等,我們對她們的概念可能就是國家頂級運動員,不曾想過,她們也是女孩子,也許熱愛運動,也許不愛運動,但曾經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走上了這樣的道路。
總有人說,女孩子應該是被富養的,我想說的并不是富養還是窮養,畢竟富養和窮養有關經濟問題,并不是所有想富養的人都能富養得起。我想說的是女孩子,應該被慣著、自由生長,還是被管著、規劃路線。
在劇中,爸爸把自己的夢想寄托到了自己的下一輩人身上,一直想要個男孩子來完成夢想的他在一天兩個女兒打人之后,瘋狂開始了對兩個女兒的訓練。從此,她們沒有了女孩子的童年。他給她們規劃好了所有的路,她們在他的規劃下進行著一切不讓他失望的環節。她們除了忍受女孩子不能的所有還要忍受所有的嘲諷與譏笑,縱然在影片中,她們在后來贏得比賽后獲得了那個國家從來沒有的對女孩子的眼光。可是,我還是沒法想象,作為女孩子的她和光著膀子的男孩子一起摔跤的尷尬。當辛格的夢想上升到了國家的程度,確實看起來很偉大;當兩個人女兒變成了自己為國家爭光的工具,可知,她們真的愿意?在后面的劇情中,辛格和吉塔新教練的訓練方式有了沖突,當然也就上演了一場被誤解、被騙、被理解、被愛的親情大戲。
在這部劇中,吉塔得了世界冠軍,為國家贏
得了榮譽,巴比塔也贏得了全國冠軍。在他們家破舊的墻上,滿是獎牌和獎狀,旁邊也堆滿了證書和獎杯,再加上當初家里連米買不起,他給訓練的孩子吃雞肉,這所有的情節加起來,確實非常勵志。然而,這一切都是在她們成就以后這樣的故事才會被戲化,才會被演繹出來。倘若,她們身體并不適合摔跤,她們在別人的冷嘲熱諷中變得自卑,她們在某次失敗的比賽后一蹶不振等等,這都是可能的人生,可是還會有后來的故事嗎?
生物中有“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我想每個人發展也大概是這樣吧,每一個路口,會有不同的“基因”,然后再“選擇性的表達”,然后就有了各種各樣的人生,通過戲表現出來的,往往都是最跌宕起伏的一種,戲后面有看不盡的人生。
多年前看了《三傻大鬧寶萊塢》,阿米爾·汗飾演了勵志男主蘭徹,其不拘泥于世俗,敢作為,能瘋狂的青春形象成了一輩人心中的勵志楷模,該劇也成為一部經典之作。近二十年后,阿米爾·汗以父親和運動員的形象出現在熒幕上,不否定這部劇的成功,但作為一個從小不會被嚴管,自由成長的女孩子,其中體現的養女兒的方式還是給了我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