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女兒上六年級了,各方面都不錯,是她同學的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現在面臨小升初,如果按照學區劃分,孩子會被分到一個全市最差的初中。孩子不愿意去,我也不會讓她去那里上學,所以只能通過考試選擇學校。
小升初擇校競爭很激烈,而且她所在的小學和班級整體學習氛圍不濃,她的成績跟重點小學的學生相比只能算是中上等,可以上個中等的二類學校。為了讓孩子考上一類學校,除了在我單位補習課程,我還拿往年小升初真題和她考過的杯賽試卷讓她做,可是孩子很抗拒,拒絕做題。因此我非常焦慮,擔心她考不上好學校。
學習家庭教育后我知道打罵孩子是沒有用的,我無奈之下想到了求助我的導師。按照導師的建議,我認真思考了自己焦慮的原因:
1.我感到孩子上不了好學校會讓我很沒面子,會影響我的工作。我是做中小學課外輔導咨詢工作的,碰到小升初的家長,為了拉近彼此間的距離,我經常告訴家長我女兒也在上6年級。他們就問我:“你家孩子學習很好吧,準備上哪所初中?”為了面子,我很多時候都說準備沖一類學校。
2.受其他家長的影響。由于工作原因,我接觸的都是比我更焦慮的家長。就在寫這篇文章時,一個焦慮的家長還拿著孩子的試卷讓我給孩子講解。耐著性子聽完的孩子去上吉他課后,家長還接著替孩子問其他題的解題方法。我被家長們傳染了。
3.我自認為孩子比較優秀,如果沒有給孩子做好引導,將來孩子沒有一個好的工作和生活,我會很自責,也怕孩子將來會埋怨自己。按照好生活就得高收入,高收入就得好大學畢業這個邏輯倒推,孩子現在要上個好初中才行。所以還是焦慮。
4.學習家庭教育后,知道要關心愛人,幫助孩子,但在這個小升初的關鍵時刻,對其他孩子有辦法,卻找不到具體幫自家孩子的方法,我對自己也很焦慮。
焦慮一直伴隨我,也傳給了孩子。報告手冊上老師的留言也說孩子有點急躁。所以我的焦慮必須解決,否則會適得其反。經過認真思考,我覺得自己應該:
首先,針對面子問題,孩子的前途肯定比我的面子重要。而且如果我完全接納孩子了,即使別的家長問起來,我會很自信地告訴她孩子的成績正在穩步提高,也會結合孩子的成績和性格特點選一個合適的學校。
其次,面對其他家長的焦慮,我要堅定自己的信念,我要繼續學習,提升自己的能力,為家長解決焦慮問題。做到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比。
家庭教育所提倡的和我導師所講的一樣,關注孩子的健康和德行,完全接納孩子,給孩子暖暖的愛,孩子肯定會有一個好生活。我要繼續給孩子強調德行責任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則。
細細分析下來,發現提升自己才是讓孩子更優秀的前提。
有些事情孩子比我做的還好,她的優點有很多:自律性較好,自己定的目標不用我說就會完成;有責任心,老師同學交代的事都能做到,父母交待的大部分事情也能做到;孝敬父母和長輩;和同學朋友關系融洽;從不亂花錢;性格開朗,多才多藝;自覺主動地完成作業。
但隨著我焦慮的增加,孩子跟我交流的少了,每次我回到家,看見孩子在開心地玩,見到我就興奮地說:“媽媽,我跟你說……”我一句“你的卷子做了嗎?”就讓她燦爛的笑容瞬間消失,也不和我說話了。
如果我不停止焦慮,孩子會和我的交流越來越少。我的導師也說焦慮是因為不信任孩子,孩子是讀心的,這樣也會讓孩子更沒有信心,對學習也會越來越沒興趣的。去年,我就見到一個來咨詢的家長,在其他地方報了三個奧數班、一個英語班和一個語文班,眼看著孩子越來越厭學,成績也一點點下降,就來找我們幫忙,當我同事給她分析并提出建議后,該家長還是舍不得給孩子停掉一些補習課程并接納我同事的建議。但她知道這些建議是對的,所以猶豫到離小升初考試只剩下半個多月時,她還是把孩子送過來了,但為時已晚。
如果繼續焦慮下去,我的健康也會受影響,也會影響家庭快樂的氛圍。
放棄焦慮,也就是不逼孩子達到自己暫時夠不著的目標,會讓我有個開心快樂的孩子,孩子也會跟我更親近,也就不用擔心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叛逆了。有了愉悅的心情,孩子學習起來也會更輕松。放棄焦慮會使我心情愉快,身體健康。放棄焦慮也會使我的家庭更幸福。
不逼孩子學習并不意味著放任。我將從下面5點幫助孩子把弱項補上:
1.完全接納孩子,真誠地與孩子溝通,共同找出她的弱項,有目的的加強。
2.再詳細了解初中各校的信息,結合去年小升初的學生升學情況,和孩子一起鎖定目標學校。
3.求助老公,把目前小升初狀況跟他溝通,讓他了解孩子面臨的問題。
4.孩子聽老師的話,求助班主任和任課老師,讓她們多關注孩子一些。
5.自己加強學習,以身作則,做孩子的榜樣。
很多時候,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在面對其他學生的問題時,就知道測試一下,幫助他找到弱點,再有針對性地訓練。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就慌了手腳。說到底還是驗證了:孩子的問題是因為家長的問題。借用戰友一句話:做一個配得上出色的孩子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