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敦刻爾克》在中國上映了,這是一部被期待很久的電影。因為它的故事來自歷史上的著名事件,也因為它是導演諾蘭的作品,那個每一部作品都被稱之為精品的導演。
它在影片歸類上被劃歸為劇情\戰爭\ 動作? ,但實際上既沒有打斗和無盡的廝殺,也沒有完整的故事,甚至連臺詞都寥寥無幾。
就像《盜夢空間》一樣,不是不好看,但不適合所有人,需要耐心和情懷。為了打發時間和喜歡看紅花熱鬧的童靴慎看,坐在電影院里睡覺并不是很舒服。
話說某先生捧著一杯咖啡也沒能拯救自己困頓的神經,愣是睡了一小覺。
以下內容盡量不劇透,即使劇透也不影響欣賞影片,這畢竟不是一部故事片。
法國城市敦刻爾克
在法國東北部有一座港口城市,叫敦刻爾克,它位于法國北部-加萊海峽大區,靠近比利時邊境,是繼勒阿弗爾和馬賽之后法國的第三大港口,但這些都不是這座城市出名的原因。
它之所以名滿天下是因為二戰期間的一次被譽為"奇跡"的撤退,敦克爾克大撤退。
曾經這是一個坐落在海灘上的小漁村,直到16世紀才有了自己的名字:敦刻爾克,城市名來自荷蘭語,意為“沙丘上的教堂”。
鏡頭下,這個小城郁郁蔥蔥,有精致的房子,漫長的海岸線,波瀾起伏的蔚藍大海。它曾經屬于英國,1662年,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以四十萬鎊的價格將敦刻爾克賣給法國。
敦刻爾克與英國隔海相望,翻過英吉利海峽就是英倫三島,站在海灘上甚至能看到英國。而這么近的距離卻曾經是生與死的遙不可及。
敦刻爾克大撤退
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國軍隊對波蘭發動了進攻,二戰全面爆發。
9月3日,英國和法國因為利益對德國宣戰。但實際上英法聯軍只是躲在馬奇諾防線后,沒有對波蘭進行有效的軍事支援。9月27日,德軍占領華沙,波蘭完全陷落。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軍136個師在3000多輛坦克引導下,繞過馬奇諾防線以A、B兩個集團軍群進攻比利時、荷蘭、法國、盧森堡等國。僅十多天時間,德國裝甲部隊就橫貫法國大陸,直插英吉利海峽岸邊。
北部的聯軍節節敗退,德國軍隊從西、南、東三個方向敦刻爾克步步緊逼,最終四十萬英法聯軍被包圍在敦刻爾克,德軍最近的坦克離這個港口僅10英里。
三面受敵,一面靠海,唯一的生路就是從海上撤到英國去。但在炮火和空中轟炸機的圍攻下,這么多人想要成功撤退何其艱難。
但幸運的是5月24日德軍卻接到了希特勒親自下達的停止前進命令。直到26日才取消了停止前進的命令,英法聯軍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才獲得喘息,得以撤退。
至于希特勒為什么會下令停止進攻,在歷史上一直有爭議,原因也許只有他本人才知道。
空中有轟炸機,海上有魚雷,想要在短時間內撤出四十萬軍隊并不容易。但他們做到了,從1940年5月26日開始進行,至同年6月4日結束,共歷時9天。三十三萬五千人得以撤離,除了隨身攜帶的步搶,各種重裝武器都留在了歐洲大陸。
這次撤退,英國、法國、比利時和荷蘭同時動用各種艦船861艘,其中包括漁船、客輪、游艇和救生艇等小型船只。很多民眾駕船度過英吉利海峽來到敦克爾克,真正的是軍民合作。
敦刻爾克大撤退為盟軍日后的反攻保存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創造了二戰史上的一個奇跡。
影片《敦刻爾克》就講述了這次撤退事件,面對敵軍步步逼近的絕境,他們不得不為自己的命運背水一戰。
《敦刻爾克》
影片從幾個英國士兵在街道上行走開始,遭遇槍擊,只剩下一個年輕的士兵,跑向海灘。
整部影片出現了很多人物,看完甚至不記得幾個人的名字,但每個人的形象都那么飽滿。
為回家拼命努力、死不開口的法國士兵,和其有極大默契的英國士兵。
怕船超載,讓別的士兵在海水里漂著等營救的大兵。
躲在船艙底等漲潮差點發生內訌的兵團戰士們。
油表壞了也不返航,堅持抗敵的英國空軍士兵。
得救后要求船主返航,蜷縮在一角瑟瑟發抖的飛行員,不惜和船上的孩子發生沖突,致其死亡。
被海軍征集船只,努力駛向敦刻爾克的漁船、游船,到達后拼命救人,完成任務默默離去。
那個不是好學生、主動要求同行,失去生命的孩子。
最后留下幫助法國人的英國海軍高級將領。
數萬個留在海灘上、海上的生命。
我這個年紀的人發動了戰爭,為什么要讓年輕的孩子去送死?
有普通民眾頂著轟炸機前去救人,他們說:"如果他們攻過英吉利海峽,哪還有家?"
在死亡面前,有人怯懦,有人膽小,這沒什么可指責的,每個人都想活下來,都想回到自己的家。
三十三萬人從前線撤下來,沒有民眾嘲笑,依然是夾道歡迎。所有的暫時后退都是為了更好地進攻。
就像撤退后,丘吉爾在下議院發表的講話:
“……我們將戰斗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戰,我們將具有愈來愈大的信心和愈來愈強的力量在空中作戰;我們將不惜任何代價保衛我們的島嶼。
我們將在海灘上作戰;我們將在敵人登陸地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決不投降。
……繼續戰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認為適當的時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來拯救和解放這個舊世界?!?/p>
堅持的決心,決不投降的信念支撐著軍民合作,實現了一次奇跡的撤退。
而這種堅持,永不放棄的信念又支撐著盟軍三年后從諾曼底反攻回法國,從根本上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態勢。
回頭說這部影片,這不是一部敘事的故事片,導演從海陸空三個角度突出了當時的情形、每個人的狀態,用音樂烘托了膠著的場面。
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從不同時間、不同故事來講述撤退是怎么進行的。
臺詞很少,完整的對白更少,諾蘭說“我們拍的不是那些坐在辦公室里討論戰爭的官員們,我們拍的是戰場上真實的士兵。”
這是一次撤退,也是一場戰爭,關系到生死存亡的戰爭。
在死亡面前,會有畏懼,但沒有喋喋不休,沉默的人內心才有爆發力。
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很多磨難和挫折,放棄很容易。但放棄后就再也難以到達想要去的遠方,唯有堅持才能看到希望。
永遠,永遠都不要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