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安如的命運是悲慘的,但她的悲慘不能把責任全部推到元啟身上,畢竟,元啟對她的愛,是發自內心的,元啟也是想要保護她的。不過,她人生悲劇的最主要原因是,沒有能成長為“甄嬛式”的人物。
她沒有權力欲望
劇中有一個鋪墊。
她在宮中陪伴太后。太后因為一個太妃的孩子說錯了話,不高興了。太妃立刻跪下來磕頭,直到把額頭都磕破了,太后才輕飄飄說了一句,算了。
當時還未成家的安如,看到太妃千恩萬謝帶著孩子回去后,太后的嬤嬤還嫌棄她弄臟了地板,讓下人趕緊擦拭干凈,心內五味雜陳,回去就大病了一場。
太后的嬤嬤告訴她,人不就是這樣嗎?只有站在最高處,才不怕別人。
荀太后看她高燒,心下不忍,允許她回家調養,但并不認為這件事她自己過分了。她說,誰不是從這樣天真的年紀走過來的呢?
荀太后應該也曾有過一段如履薄冰的日子,直到如今做了太后,才覺得掌握住了自己的命運。她想讓安如明白,身在荀府,她注定不能置身事外。
可是安如不認同。
所以,多年后,當元啟跟她說同樣的話時,她并沒有感覺到快樂,她只感覺到惡心。
因為她不是甄嬛。
她本來只想安安穩穩過完這一生,她不想去爭斗,也不想去擁有什么至高權力,她只希望過好自己的小日子。
可惜,處于權力漩渦中的她,最后只能成為犧牲品。
沒有權力欲望,并不是一件壞事,可如果身處權力中心地帶,卻沒有能力自保的話,可就是一種悲劇了。
沒有人生來是甄嬛,可是她卻被命運逼成了甄嬛。
她性格軟弱無能
她最大的悲劇,是把自己的命運托付給元啟。
元啟逼迫她處死自己的婢女,用的理由就是,你是我的人,你的一切都是我的,你的人生自然就該由我掌控。
閨閣之女,自然輕易就遵循了三從四德,把自己的命運緊緊系在男人身上。
元啟殺了待自己如親生父親的叔父,逼死了自己的親姑媽荀太后,安如卻沒法反抗,她只能默默承受這一切,一邊是自己的血脈親人,一邊是自己的丈夫,苦苦煎熬。
她沒有能力去支撐這一切,她去揭穿元啟真面目時,還特意把自己的婢女支開,因為她害怕自己連保住她性命的能力都沒有。
她唯一能自己做主的就是自己的命。
她跳下高臺,是走投無路的選擇,也是替自己和自己所嫁之人元啟的救贖。
如果她性格再堅強勇敢一些,如果她能再強勢一些,也許元啟就不敢如此輕慢她,只把她當做自己的附屬品,輕易就用自己的想法為她做了決定。
一個人不能選擇自己的命運是可悲的,可是如果連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力都沒有,那就是可憐了。
不管什么時候,都不要輕易把自己的命運交到他人手中,即便他是至親之人。
她內心不夠強大
她注定成不了甄嬛式的人物,因為她的內心不夠強大。
丫鬟告訴她,元啟可能在做的事情,她的反映是不相信,質疑自己的丫鬟。她念主仆之情,用計放了她一條生路,可從此,她就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
荀白水接她回家,想探查元啟。安如面對自己的嬸娘,卻什么也不敢說。后來,白水被殺,兇手戚夫人藏在自己的府苑之內,她知道了真相,可是依舊什么也做不了。
她從此變得沉默寡言,尤其是看到元啟殘忍地燒死戚夫人之后。
我真擔心她從此會變成一個抑郁癥患者,可最后她一心求死,可能也是真的患了抑郁癥吧。
她嫁入萊陽王府,什么也不知道時,很快樂,很幸福;可知道一切真相之后,就變得郁郁寡歡、不知道何從何從,連孩子都沒能保住。
如果早知道她如此,又何必讓她知道這一切呢?也許就像元啟一直隱瞞她真相,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呢?
其實之前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要讀書?我覺得除了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外,更深層的原因是讀書能開闊我們的內心,能強大我們的內心。
一個人的一生,要面對太多的挫折和苦痛,無知的人傻乎乎生活一生,普通人艱難地活一生,而睿智的人快樂地活一生。
我最佩服甄嬛的地方,就是一生經歷過愛情幻滅、經歷過生死別離、經歷過底層掙扎,最后還能笑著爬起來,繼續戰斗!
如今這時代,只有活成甄嬛,才能得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