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親公主
在中國的和親史上,西漢年間的細君公主、解憂公主是最引人注目的兩個人物。
太初二年(前103),烏孫國派人來到長安,上書漢武帝為烏孫王求娶漢家公主,以此延續烏漢聯盟。原來前去和親的細君公主死了,烏孫國要再娶一位漢家公主。漢武帝答應了烏孫的請求。
西出和親的漢家女兒,并不是皇上的女兒,皇上的親女兒才不會去遙遠的異域受那種風沙之苦的。西出和親的公主,命運都很悲慘的。被挑選出來擔當和親重任的公主,其實只是與漢室有血緣的罪臣或叛王之女。比如,第一個遠嫁西域的公主細君,就是因兵變事敗后自殺的江都王劉建之女。
為了聯合烏孫,共制匈奴,漢武帝答應了烏孫求娶漢家公主的要求,將流落民間的劉建之女封為細君為公主,下嫁烏孫昆莫(國王)獵驕靡,被封右夫人。
兩年后,獵驕靡去世,其孫子岑陬軍須靡繼承王位。按照習俗新王要繼承舊王的所有妻妾。細君公主無法接受,向漢武帝請求歸國,漢武帝讓她接受當地風俗,以成就聯合烏孫共擊匈奴的大局。細君只得再嫁岑陬。一年后,細君為岑陬生下一女名少夫后,因為產后失調,加上心緒難平,細君遠嫁烏孫不到六年就抑郁而死。
細君死后,漢武帝又挑了個名叫劉解憂的姑娘封為公主,接替死去的細君運完成和親的大任。
2/解憂遠嫁
解憂是誰?
當然也是老劉家的后裔。她有個先祖叫劉交,是漢高祖同父異母的弟弟,從劉邦起兵時起,就一直跟隨三哥左右,為天下的建立下顯赫功勞,被封為第一代楚王。
只是到了解憂祖父劉戊那一輩,楚國才開始衰敗。原因很簡單,她的祖父劉戊不學無術的劉戊,目無尊長,生活淫蕩,性情驕狂。“七國之亂”時,劉戊伙同他人段等人起兵參與吳王造反,兵敗自殺。
從此,解憂公主和她家人長期受猜忌和排斥,落入無法扭轉的苦難之中。細君公主死后,漢武帝才將年僅二十的解憂封為公主,遠嫁烏孫。
解憂公主到烏孫后嫁給了國王軍須靡,解憂公主到了烏孫后,也被封為右夫人。當時,烏孫國王會同時娶西漢和匈奴的公主為后,其中,匈奴王的女兒為左夫人,漢家公主為右夫人。當時的風俗,都是以左為上,漢公主只是烏孫國王的二老婆。
聽說烏孫國王又娶了一位漢朝的和親公主后,匈奴又選派一位匈奴公主,烏孫王當然不能拒絕。解憂公主在烏孫王宮的處境非常尷尬,她上有匈奴的左夫人,下還有一個新來匈奴小三,她要想完成左右烏孫政局的大任,是相當困難的。
遺憾的是,解憂公主和軍須靡生活了幾年卻沒有生育,而左夫人則為烏孫王生了一個兒子,因此,解憂在宮中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
在軍須靡病重時,他的兒子泥彌尚在孩提,所以,軍須靡將國王的位置傳給了頗有才干的堂兄翁歸靡。同時當著眾位大臣囑托,待泥彌長大后,再將昆莫的位置傳給泥彌。
3/再嫁肥王
按照烏孫的風俗,不論是已逝國王的左夫人還是右夫人,或者是后來的那個匈奴小婦人,都要再嫁給新任的烏孫王,所以,軍須靡死后,解憂公主又成為了她老公弟弟“肥王”翁歸靡的老婆了。
第二次婚姻雖然尷尬,但卻讓解憂公主享受到了愛的滋味。
婚后,解憂公主和翁歸靡關系非常密切,解憂竟然一連為翁歸靡生了三男二女。而且,翁歸靡還立他和解憂的長子元貴靡為王儲。
當然,那位匈奴的小夫人也為肥王生了一個兒子,名為烏就屠。
解憂的地位提高了,在政治上的話語權也就加重了,在她的努力下,西域各國對漢朝都采取了十分友好的態度。匈奴漸漸被孤立,烏孫也多次與西漢聯手痛擊匈奴,給予匈奴以嚴重打擊。正當“和親大業”一舉可成時,翁歸靡卻染病身亡。
4/謀刺狂王
翁歸靡死后,他和解憂所生的兒子元貴靡并未能繼承王位,在烏孫貴族的堅持下,遵照老烏孫王軍須靡的遺囑,扶立軍須靡與匈奴左夫人之子泥彌為新的烏孫王,號稱“狂王”。
解憂按照習俗又嫁給了這個和自己有母子名,且與自己親生兒子年齡相當的狂王泥彌。那時的解憂已年近五旬。開始,她也想以自己的魅力、溫柔來感化狂王,但是,在翁歸靡執政時代,泥彌活得膽戰心驚,精神上很受壓抑,已經變得脾氣暴躁,喜怒無常,甚至還虐待解憂公主。盡管這樣解憂公主還和狂王生了一個兒子,想以此來化解矛盾,但沒如愿以償。兩人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深。
狂王的倒行逆施,眾叛親離已經達到相當的程度,烏孫的臣民們對狂王的表現也非常失望。這時來了兩位漢使,解憂就和他們計議利用酒宴刺殺狂王。利用匈奴公主與翁歸靡所生的兒子烏就屠對狂王的不滿,聯合出使烏孫的漢朝使者,為狂王擺下了"鴻門宴"。席間派人拔劍刺殺狂王,可惜劍刺偏了,狂王負傷逃走。狂王迅速帶兵將解憂公主和漢朝使臣包圍在烏孫都城赤谷城。烏就屠也趁亂倉皇出逃。
狂王的兒子率領部隊包圍了解憂公主和漢使,多虧漢軍統領組織了部隊前來解圍。
漢朝西域都護府發兵解圍,將參與刺殺的使臣押回長安斬首,安撫狂王,事態暫且平息。
5/和平解決
然而,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逃到北山的烏就屠,揚言匈奴將派兵平亂,于是烏孫國中親匈奴派的勢力全部歸附烏就屠。烏就屠在烏孫國內的人氣很旺,歸附他的人越來越多,勢力越來越大。于是他派人襲殺了也躲藏在山里的狂王,自稱“昆莫”。與屯結于邊境的漢朝西域都護府大軍緊張對峙,戰爭一觸即發。
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解憂公主的侍女馮嫽主動請命,去北山勸降烏就屠:“漢朝大軍即將出擊,烏孫必將被漢軍所滅,不如趁現在歸降漢朝,可免生靈涂炭。”
烏就屠說歸降大漢可以,但又提出一個條件,希望漢朝封他一個小王的名號,給他一塊安身之地。
此時西漢的當家人是漢宣帝,問明情況后,當即下達了分割烏孫的指示:立解憂公主與肥王的長子元貴靡為大昆彌,烏就屠為小昆彌,都賜予印信、綬帶。隨后,漢朝又派長羅侯常惠率領三位軍校所屬部隊屯兵赤谷城,為烏孫劃分人口和地界,大昆彌統轄六萬余戶,小昆彌統轄四萬余戶。
至此,一場波及三國的風波終于平息,烏孫上下相安無事,漢與烏孫的邊境再次迎來平靜安寧。
6/解憂歸漢
烏孫事件平息后,解憂公主上書漢宣帝,表示“年老土思,愿得歸骸骨,葬漢地。”情詞哀切,天子為之動容,派人接回了解憂。
漢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年逾70的解憂公主攜3個孫子終于回到了闊別了整半個世紀的長安城。紅顏離家,皓首歸來,長安繁華依舊,女兒青春不再。不獨公主自己,連漢宣帝都感慨萬千,以極高的規格接待和安置了這位大漢的功臣。
解憂公主在長安安享了兩年的晚年時光后去世,烏孫帶回來的孫子們為她守靈。
在保境安民的歷史選擇中,一代代柔弱的漢家女兒,迎風出塞,譜寫著一曲曲感人的和弦。解憂公主去世16年后,又發生著名的昭君出塞和親匈奴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