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斌
前段時間聽了江嵐老師在文字之光中講《春江花月夜》,后又看到江嵐在簡書上的文章《【講座筆記】讀書分享|孤篇如何壓全唐》,再次學習品讀,受益匪淺。
在唐詩中張若虛的墨跡并不多,只有兩首,但他的《春江花月夜》卻是名篇,被后人譽為“孤篇壓全唐”。
張若虛(約647年- 約730年),揚州人,初唐詩人,因作《春江花月夜》而著名,與賀知章、張旭、包融并稱為“吳中四士”。
相傳《春江花月夜》為樂府吳聲歌曲名,為魏晉南北朝時南朝陳后主所作。在《舊唐書音樂志二》中記載:“《春江花月夜》、《玉樹后庭花》、《堂堂》,并陳后主所作。叔寶常與宮中女學士及朝臣相和為詩,太樂令何胥又善于文詠,采其尤艷麗者以為此曲?!?/p>
然而陳叔寶(陳后主)究竟在這個美麗的題目下寫了些什么,卻因詩已失傳,無從知曉。在《舊唐書音樂志二》中又說“自長安以后,朝廷不重古曲,工伎轉缺,能合于管弦者,唯《明君》、《楊伴》、《驍壺》、《春歌》、《秋歌》、《白雪》、《堂堂》、《春江花月》等八曲?!?/p>
詩人張若虛借用了此曲美麗的名字,站在揚州曲江邊賞月觀潮時,江畔清幽如詩的意境之美,有感而發,創作了此詩。
下面讓我們欣賞此詩。
《春江花月夜》
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绽锪魉挥X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了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蕩漾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變成了一種顏色沒有一點微小的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懸掛。江邊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見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們?
人生一代一代地無窮無盡,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總是相似。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誰家的游子今晚坐著小舟在漂蕩?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在離人的梳妝臺。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已過了一半自己卻還不能回家。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不知道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春江花月夜》全詩以“月”為靈魂展開敘述,以春、江、花、月、夜五種事物作為描述對象,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耐人尋味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整首詩又由景、情、理依次展開。全詩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寫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寫面對江月詩人由此產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寫了人間的離愁別緒。通篇意境深遠,哲理宏大,首尾呼應,收放自如。
《春江花月夜》猶如一部美妙的交響詩畫,其中有唯美的畫面,有回旋的音樂,也有深刻的哲理,特別是詩人在詩中展現的大宇宙觀,更是令人拍案叫絕。
正是因此,將這首詩推向了“壓全唐”的高度,也正是這首詩類似“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靈魂拷問,使之被聞一多稱之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蛟S這正是這首詩的價值所在。
這首詩,它美在何處?
一是展現了畫面美,詩人在詩中以絕美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清麗朦朧的春江月夜圖,其中有月與花,月與人,月與夜,月與江的對話。
天水一色,明月升起,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鮮花盛開、香氣襲人的原野,月色傾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霜雪。月光蕩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般的銀輝色。
這樣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的幽美恬靜。
二是展現了音樂美,《春江花月夜》本是樂府歌曲名,屬于吳聲歌。創始于陳后主,可能是采用吳地流傳的民歌樂曲改編而成。張若虛是揚州人“吳中四士”之一,對此曲定會非常熟悉。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吸取了南朝文學的精華和同時代文學的營養,開拓了詩歌的高遠意境和格律,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統一。全詩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換韻,共為九韻,達到九五之尊的極數。
詩人以平聲韻起首,全詩隨著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韻交替,高低相間,轉承和諧,回環往復,層出不窮,音樂的節奏感很美。
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是和內容相協調的,又是隨著詩情的轉換而轉換的,做到了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和諧一致,情切意濃而富有民歌色彩,讀起來婉轉悠揚,曲折優美。
三是展現了情感美,詩人在詩中抒發了游子的思鄉之愁,在詩中還描寫了一位女子,或許是虛擬的人物,或許是作者感情上的一種幻象,情緒上的一種寄托。
用明月樓、妝鏡臺、卷簾門、搗衣砧等具象物質描寫一位思婦對夫君的思念,“愿逐月華流照君”。兩個人相隔千萬里,只有月亮可以把兩地相牽,仿佛只有月光可以將兩個人拉到一個時空之中。
隨后,詩人進一步說,鴻雁傳書,魚龍潛游,都無法帶去我的思念。這種對人生離別的感慨,真摯動人,可歌可泣。
四是展現的哲理美,在這首詩中,詩人抓住了宇宙中最本質的東西,江邊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見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們?人生代代無窮盡,而江上的月亮年年卻總是相似的。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候著什么人,只見長江日復一日地長流水。這兩句問句有著深刻的哲學涵義,如同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一樣。
在茫茫然的宇宙中,有什么是你牽掛的?這是人的一種狀態,但愿月光照到你我的身上。
生命短暫,但人對整個宇宙的探索卻是無窮無盡的。
總之,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將內容和形式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到美的意象之中,它是一首唯美的交響曲,一首深刻的哲理詩,聞一多稱《春江花月夜》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它拉開了盛唐的大幕。
(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