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自述

風箏的自述

小二:(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風箏飛滿天……咱們去放風箏吧!

貝吉吉:放這種風箏不好玩。你知道嗎?有一種運動,叫風箏沖浪。它借助充氣風箏,腳踩沖浪板,又刺激又驚險。要是能玩那種風箏就好了!

布布瑪:要是你知道風箏的前世今生,你就不會說不好玩了。

玩轉小精靈:想了解風箏,我們還是請出一個風箏來,讓它為我們做介紹吧!

風箏:嗨,大家好,我是燕子風箏。我們的祖先,早在兩千年前,就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上了。現(xiàn)在,我們的兄弟姐妹更是出現(xiàn)在社會的每個角落,得到人們的喜愛。歷史上,喜歡我們的文人墨客可真不少。有許許多多的詩詞可以證明。

詩一: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

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唐 高駢《風箏》

貝吉吉:咦,放風箏怎么是在晚上,風箏怎么還會演奏呢?

燕子風箏:這你就不知道了吧!“箏”,(配圖)是形聲字。竹,表示跟竹有關的樂器。爭,表示讀音。中國古代傳統(tǒng)啟蒙讀本《三字經》中說,“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從竹,與樂器有關,如笛和蕭,而“箏”,多指弦撥樂器,比如古琴,古箏。(箏配圖)


不過,我們剛開始不叫風箏,最早的我們,在南方,叫做南方鷂”,北方謂“鳶”。“鷂”和”鳶”在有鳥字旁,表示跟鳥有關。(查),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fā)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于是就有了 “風箏”的叫法。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后,始傳到世界各地。據(jù)古書記載:“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fā)出聲音的叫“ 紙鳶”,能發(fā)出聲音的叫“ 風箏”。

小二:那如果滿天風箏,不就響個不停,熱鬧非凡了!

布布瑪:夜晚放風箏是為了聽風箏奏樂吧!

詩二: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 高鼎《村居》

據(jù)《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另據(jù)《鴻書》記載:魯班也曾制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唐代詩人唐采在《紙鳶賦》中記載:"代有游童,樂事末工。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

角度:風箏的變化

墨子的木鳶——魯班的木鵲——坊間的紙鳶——成語四面楚歌(用于軍事)——詩中可看出成為娛樂,成了清明習俗

較具體內容:

以風箏的口吻,講述故事:

墨子花三年研制,是風箏的祖先。

《墨子.魯問》:“公輸子(魯班)削竹木以為鵲”,“三日不下。”他還造了能載人的大木鳶,在戰(zhàn)爭中擔任偵查的任務。

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jié),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四面楚歌與風箏: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zhàn),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向(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楚軍聽到了鄉(xiāng)音,都想念起故鄉(xiāng)來,人心不穩(wěn),斗志渙散。結果,楚霸王一敗涂地,在烏江邊上自殺了,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詩三

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

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清 鄭板橋《懷濰縣》

角度:風箏的造型與象征意義

解說大意: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xiàn)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愿望。

圖案(呈現(xiàn)圖案,再猜一猜):

雙鳳朝陽? 連年有魚? 八仙鶴壽? 二龍戲珠

階下兒童仰面看,清明裝點最堪宜。

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清 曹雪芹的《紅樓夢》

角度:風箏制作

名人愛風箏者多,簡單列舉。曹雪芹不僅愛風箏,還愛制風箏。

制作過程,參考:

http://jingyan.baidu.com/article/22fe7ced6410433002617fcb.html

搜狗百科

風箏

漢族傳統(tǒng)工藝 更多義項

風箏是由古代中國人發(fā)明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更而演進成為今日多線風箏。風箏,是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深受人們喜愛。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jié),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中文名

風箏

外文名

kite

起 源

中國

發(fā)明者

中國人

發(fā)明時間

東周春秋時期

更多

歷史

墨子(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yè)傳給了他的學生 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jù)墨翟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書》上說:「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公元前190年, 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 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zhàn),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 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于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墻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jù)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于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外斷絕,有人獻計制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fā)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fā)明了風箏,可惜后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后,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jù)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風箏源于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jié),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fā)展經濟和旅游事業(yè)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氣的飛行器。本質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xiàn)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

子醒目的寫著:“世界上最早的 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據(jù)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后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fā)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后,始傳到世界各地。據(jù)古書記載:“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故而不能發(fā)出聲音的叫“ 紙鳶”,能發(fā)出聲音的叫“ 風箏”。

風箏與軍事

追尋風箏的起源,可上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770-221BC)時期,由于戰(zhàn)爭的需要,古人以鳥為形,以木為料,制成可在空中飛行的"木鳶"。據(jù)《韓非子·外儲說左》記載:"墨子為木鳶,三年而成,一日而敗"。另據(jù)《鴻書》記載:魯班也曾制作過木鳶,曰:"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在中國古代,木鳶一直是戰(zhàn)爭時通訊和偵探的重要工具,并能帶上火藥用作戰(zhàn)爭進攻的武器。

魯班是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人,墨子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 墨家創(chuàng)始人,也是魯國人(一說宋國人),由此推斷,風箏鼻祖"木鳶"的發(fā)源地,應是齊魯一帶。

民間傳說中最早的風箏是楚漢相爭時張良創(chuàng)造出來的,他坐在大鷂子上飛到項羽軍隊的上方,在鷂子里唱楚地思鄉(xiāng)的民歌,唱得項羽軍隊"四面楚歌",所謂"征人一夜盡望鄉(xiāng)",軍無斗志,于是項羽大敗。

古代風箏,曾被用于軍事上之偵察工具外,更有進行測距、越險、載人的歷史記載。

漢代——楚漢相爭,韓信曾令人制作大型風箏,并裝置竹哨弓弦,于夜間漂浮楚營,使其發(fā)出奇怪聲音,以瓦解楚軍士氣。

北齊——文宣帝高洋,將人綁上翅膀,令人從高塔跳下摔死,名為“生”。

南北朝——風箏曾是被作為通訊求救的工具。梁武帝時,侯景圍臺城,簡文嘗作紙鳶,飛空告急于外,結果被射落而敗,臺城淪陷,梁武帝餓死,留下這一風箏求救的故事。

唐代——將被用于軍事上的風箏,已漸轉化為娛樂用途,并于宮庭中出放風箏。

宋代——人們把放風箏作為一項鍛煉身體的運動,百姓在清明節(jié)時,將風箏放的高而遠,然后將線割斷,讓風箏帶走一年所積之霉氣。

明代——以風箏載炸藥,依“風箏碰”的原理,引爆風箏上的引火線,以達成殺傷敵人之目的。清乾隆——即有雙紙控制風箏詳圖尺寸與解說。

日偽時期——因軍事的理由禁止放風箏,因為鮮艷的風箏可傳遞給敵方訊息,并提供飛機轟炸的目標。二次世界大戰(zhàn)美軍曾用特技風箏做活動靶,訓練打靶。

1980年,風箏開始廣受喜愛,除原來雙線外,并演變成三線,四線的技術風箏或特技風箏。

風箏與娛樂

唐代(618-907)建立后,由于采取了緩和階級矛盾、安定社會秩序、減輕

人民負擔、發(fā)展經濟生產等一系列措施,社會很快走向安定和繁榮,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經濟全面發(fā)展的時期。社會的安定、文化經濟的發(fā)展,帶來了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盛行。而節(jié)日的盛行促進了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發(fā)展,作為一直被用于軍事上的紙鳶,隨著傳統(tǒng)節(jié)日清明的興起,用途上有了新的轉折,開始向民間娛樂型轉化。在唐代清明時節(jié),朝野盛行禁火、掃墓、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條等風俗。兒童放紙鳶始在民間流行,唐代詩人唐采在《紙鳶賦》中記載:"代有游童,樂事末工。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

從五代(907-960)開始,在紙鳶上加哨子,其鳴如箏,故稱"風箏"。現(xiàn) 在我們說的風箏其實是統(tǒng)稱,把那些沒有哨子的紙鳶,都叫做風箏了。

宋代(960-1279),風箏的流傳更為廣泛。之所以成為發(fā)展階段,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經濟的繁榮和民間手工業(yè)的興起,二是宋代提倡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風俗,這就為風箏的發(fā)展和進入節(jié)日的娛樂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民間放風箏已是一項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是文人墨士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題材。當時由于文人的參加,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同時由于社會上對風箏的需求,制作風箏發(fā)展為一種專門的職業(yè)。

明清時代(1368-1911)是中國風箏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明清風箏在大小、樣式、扎制技術、裝飾和放飛技藝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進步。當時的文人親手扎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并認為這是一種極為風雅的活動。

文化

中國風箏

風箏起源于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制造的。中國風箏問世后,很快被用于傳遞信息, 飛躍險

阻等軍事需要。唐宋時期,由于造紙業(yè)的出現(xiàn),風箏改由紙糊,很快傳入民間,成為人們的休閑娛樂的玩具。中國的風箏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從傳統(tǒng)的中國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的祖先不僅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凝聚著中華民族智慧的文字和繪畫,還創(chuàng)造了許多反映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寓意吉祥的圖案。它通過圖案形象,給人以喜慶、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眾的欣賞習慣,反映人們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滲透著中國民族傳統(tǒng)和民間習俗,因而在民間廣泛流傳,為人們喜聞樂見。有著二千多年歷史的風箏,一直融入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中,受其熏陶,在傳統(tǒng)的中國風箏中,隨處可見這種吉祥寓意之處:“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 季平安”等這些風箏無一不表現(xiàn)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題材,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現(xiàn)手法,構成“一句吉語一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愿望。它因物喻義、物吉圖案,將情景物融為一體,因而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濃烈的民族色彩。例如一對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案,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體現(xiàn)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幸福的追求。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體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類型,其中以求福類圖案為多。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共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美,但經過充分美化,把它作為象征“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tǒng)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硬

膀上,可以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它的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五福獻壽”等,周代《洪范》篇載“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攸好德”謂所好者德,“考終命”謂善終,不橫夭。按五福寓意,福已包含富和壽。其他的求福吉祥圖案還有“魚”和“如意”(如意原是竹木制的搔杖,專搔手夠不到的地方,因能盡如人意而得名)。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余”,“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古往今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很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jù)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及色彩繽紛的綬帶鳥,有據(jù)說食之可以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一萬多種字形,變化極為豐富。源于佛教的“萬”字紋樣,寓“多至上萬”之意。在沙燕風箏中,腰部的圖案就多為回轉“萬”字紋樣。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云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達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囍”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 事的“征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喜喜”風箏碰等,與此有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余”,“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具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寓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想象中的瑞禽仁獸。龜在古代是長壽的象征,后來以龜背紋代替。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關于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尚龍的國家,在我們國家里龍是有著特別的意味,龍有著鹿的角,牛的頭,蟒的身,魚的鱗,鷹的爪的神奇生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仁獸及其它物象構成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中國傳統(tǒng)風箏——龍頭蜈蚣長串風箏,尤其是大型龍類風箏,以其放飛場面壯觀,氣勢磅礴而受人喜愛。

相關傳說

關于風箏的起源,大體有四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四是李鄴說。

但就風箏起源于中國的結論,則是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制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jù)說有一農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農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經常給村民放斗笠,后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于中國南方一帶。據(jù)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xiàn)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面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被用于生產。后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借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于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刮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xiàn)象制造出來的,之后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飛鳥說

從歷史記載和發(fā)現(xiàn)的古代風箏看,其結構、形狀、扎繪技術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fā),模仿飛鳥而制造并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 、模擬飛鳥而制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風箏起源于中國,這是目 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制造的。據(jù)中國的史料《韓非子 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第四種說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fā)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 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中國各地風箏的特點及風俗

濰坊風箏文化

山東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山東濰坊是中國著名風箏產 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xiàn)扎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流行,風箏藝術亦達到鼎盛階段。道光年間,郭麟吟清明的一首竹枝詞描繪道:“一百四日小寒食,冶游爭上白浪河,紙鳶兒子秋千女,亂比新來春燕多。”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五色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斗春歸。”《濰縣志》也有記載:“清明,小兒女作紙鴦,秋千之戲,紙鴦其制不一,于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清末,濰坊已形成了固定的風箏市場,全國許多地方的商賈都來濰坊購買風箏,一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涌現(xiàn)出了一大批手藝高超的風箏藝人。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式、硬翅式和簡形式。其中串式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jù)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fā)而制造的。現(xiàn) 在已發(fā)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一筆,不染一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吒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

濰坊國際風箏節(jié)是一年一度的國際風箏盛會,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二十五 日在風箏都濰坊舉行。自一九八四年開始,迄今已連續(xù)舉辦三十屆,吸引著大批中外風箏專家和愛好者及游人前來觀賞、競技和游覽。

世界風箏都--濰坊

濰坊是舉世聞名的世界風箏都 。1984年4月1日,濰坊市人民政府根據(jù)美國友人大衛(wèi).切克列的建議,舉辦了第一屆濰坊國際風箏會,從此,一年一度的濰坊國際風箏會在濰坊舉行,至2013年,濰坊已經連續(xù)舉辦了30屆。1987年4月,濰坊被第五屆國際風箏會主席團確定為“世界風箏都”。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還作出決定,將國際風箏聯(lián)合會的總部設在濰坊。

陽江風箏

廣東陽江于一九九三年被國家體委授予“全國風箏之鄉(xiāng)”,此后,陽江市把每年重陽節(jié)定為風箏節(jié)。陽江市最有自己特色的風箏要算“靈芝”。這種風箏呈橢圓形,頂上是一片白云,下面是一只活蹦活現(xiàn)的小鹿,口含一靈芝草在不停跑動。風箏的頂端,用一根很薄的藤片涂上油,接在弓架上張開,在空中迎風“汪汪”作響,方圓數(shù)公里都能聽到它的鳴叫聲。它在飛行時類似硬翅風箏,可形成一對稍向下彎的“膀兜”呈弧形翼剖面。它的中間有一長桿,下扎鹿口靈芝的圖案,造型別致精巧又獨具特色,是傳統(tǒng)中國風箏中一個可與北京“沙燕”,南通“六角”媲美的獨特的品種。而且靈芝風箏上帶長弓,緊張?zhí)傧遥L吹弦鳴,聲傳天外,是名副其實的“風箏”。靈芝風箏還有很多變種,如“蓮花荷葉”等。1990年,在第七屆國際風箏會上,陽江市取材于民間傳說《白蛇傳》扎制而成的“靈芝”風箏,被評為“世界十絕風箏”之一。 除“靈芝”、“蜈蚣”外,陽江風箏的最大特色便是“花草鷂”。這種風箏的群眾扎制基礎最廣,品種也最多。從花草魚蟲、鳥獸動物、人物圖像一應俱全,常見的有雙桃、雙鳳、石榴、百鳥歸巢、孔雀開屏等。陽江市由此被稱為“紙鷂城”。

開封風箏

開封風箏歷史久遠,種類繁多,扎工精細。開封風箏大體可分為6類:硬翅類風箏:如大腳燕、蟬、等;軟翅類風箏:如鷹、蝴蝶等; 串類風箏:如串雁、巨龍等; 桶形類風箏(或稱立體風箏):如龍亭、火箭; 板子類風箏:如七星、八卦等。其中以龍亭風箏和巨龍風箏最有名氣。“巨龍飛騰”大型風箏長200余米,頭部重20千克,騰空后,氣勢恢宏,動人心魄。此外還有無骨架類風箏。開封還開發(fā)出精美的微型風箏,嬌小精美,可放于掌上,令人愛不釋手,可收藏,還可放飛。開封風箏已成為中外風箏愛好者收藏欣賞的佳品。開封風箏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在開封民間延續(xù)著一個風俗,清明節(jié)這天把風箏放得高而遠,然后有意將風箏線割斷,讓風箏隨風飄去,意思是把來積下的“郁悶之氣”徹底放了出去,可以不生病。而且風箏寄托著希望,如在燕子風箏上畫了魚,隱含著年年有余的意思,如在風箏上畫了蝙蝠、桃子、松樹、仙鶴,意思是有福、有壽,松鶴延年。 開封人把放風箏視為一種投身于大自然的娛樂健身活動,四月春風放風箏,是開封市民家家戶戶喜愛的活動。這項活動也是十分有益的,而且老少皆宜,通過在田野郊外放風箏吸收了新鮮空氣,鍛煉了身體,陶冶了情操,增強了體質,使得我們身體更健康,心情更愉悅。

構造

風箏的形狀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鳥,昆蟲,動物及幾何立體等,而圖案方面,主要由個人喜好而設計,有宣傳標志,動物,蝴蝶,飛鳥等,琳瑯種種。

風箏的建造材料除了絲絹,紙張外,還有塑膠材料造的,骨桿有竹篾,木材及膠棒來造,有人設計出一種無骨風箏,它的結構是引入空氣于絹造的風坑之內,令風箏形成一個輕輕飄的氣枕,然后乘風而上。中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及日本等,亦有一種大形的風箏,每到風箏節(jié)就將它放到蔚藍的天空,該等風箏之尺碼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桿則用大竹升來造,由百多人來放。

制作

普通風箏的做法一般是采用竹子做骨架,紙做肉,其他復合材料包括絲絹、尼龍布、塑料膜或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等。

紙和絲絹為一般傳統(tǒng)風箏的制作材料,著色鮮艷亮麗,更能體現(xiàn)中國風箏的魅力;但是紙易破,絲絹貴,而現(xiàn)代科學的產物——尼龍布和塑料膜,成了制造風箏的新材料。

竹子是制作風箏骨架的主要材料,可選取壁厚3-5厘米的竹子削成竹片,利用竹片的韌性做風箏的骨架。風箏的骨架可根據(jù)個人愛好來編制,如蜻蜓狀、蝴蝶狀等。

紙是蒙糊風箏的主要材料,以質薄纖維長而均勻,富有韌性,耐濕耐沖擊,色澤白而潔者為佳。把紙糊在骨架上,再系上線,風箏就做好了。

這時,你還可以在做好的風箏上涂上你喜歡的色彩,鑲上花邊,或者系上絲帶,掛上紙環(huán)。雖然適量的附件不能影響風箏在空中的飛翔,但是太多的附件會使風箏的飛翔失衡。現(xiàn)代的風箏大多數(shù)都使用廣告布作為風箏的面料,骨架也從以前的竹子變成了炭桿,大大的提高了飛行效果。

普遍方法

做風箏的工具:漿糊,紙刀

做風箏的材料:竹篾,紗紙條,馬拉紙,線

方形風箏的特點:

(1)這種四方形的風箏,現(xiàn)在用得最多,最普遍。

(2)風箏的骨架,單單用兩支組成非常簡單。

(3)做法雖然簡單,可是樣子的變化非常多,加些工夫可以做出很多東西。

做法:

注意:

風箏的尾巴是平衡風箏的主要工具,當風箏乘風而上之時,如果一方較重,風箏就會偏向這方,而尾巴最好比較長,因為越長就會有一個重量今風箏頭部升起,使全身受風,平衡了斜的一方.

風箏的絲線可以用牛皮線,棉線,玻璃線等線轆可分圓線轆及排轆將線扎在風箏上,要成一斜角.

簡易方法

工具/原料

紙;細棍子;粘合劑等。

方法/步驟

準備好做風箏的物品,把細棍子搭建成一個風箏的輪廓。注意接口處用線綁牢。細棍上也可以包裹一層紙,方便一會兒貼封面。

為風箏貼封面。

為風箏做三條尾巴,先貼還是不貼,看飛的時候的實際情況。

除了三角形,還可以做成菱形的,方法差不多,只是形狀稍有變化。

為風箏綁線和試飛,線最好用牢固一點的,飛高了好收回來。綁線的位置可能會影響風箏起飛,所以要注意

調整。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xiàn)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533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xù)發(fā)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xiàn)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fā)現(xiàn)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55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365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61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46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fā)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89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78評論 3 439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18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shù)厝嗽跇淞掷锇l(fā)現(xiàn)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37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8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fā)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39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46評論 5 35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fā)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huán)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80評論 3 34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62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jiān)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19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47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02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