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較短的時間100%努力的刻意練習的效果要遠遠勝于較長時間70%的練習效果,因為只有專注的刻意練習才可以重塑大腦回路。
在生活和工作中,盡量運用刻意練習,這是發展出優異技能的唯一途徑。
為了達到更好地練習效果,需明確如下幾點:首先,能識別哪些是杰出人物;然后,細致地觀察、猜想、推測和驗證他們杰出的因素;最后,總結出他們成功的方法并運用到自己身上從而也使自己變牛。
優秀教練和導師的重要性
俗話說,名師出高徒。足以看出教練和導師對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吳軍在談到自己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讀博時,導師在讀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包括思維方式、科研態度和方法等方面。其中一個方向就是科研方向的選擇,由于在專業經驗和見識上的局限,學生有可能選擇一個根本沒什么前途的方向來作為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這樣就會讀了幾年博就做了數年的無用功,浪費青春,這時有一位優秀的導師能正確把握好學生的方向是多少的重要。
知識淵博的導師可以帶著學生奠定扎實的基礎,然后漸漸創造在那一領域中期望的技能。例如,在學習彈鋼琴的過程中,學生必須從一開始就把手指放在正確的位置,因為盡管手指沒有放在理想的位置,也可以彈出簡單地曲目,但要演奏復雜一些的曲子,學生需要從一開始就養成正確的習慣。經驗豐富的導師明白這一點:如果換成學生自己,不論是哪個學生,也不論他有多么強烈的動機,幾乎不可能憑借自己的力量琢磨透這一點。
最后,從優秀導師那里得到的反饋也是高質量的,便于學生少走很多彎路,提升練習效率。
三種普遍的錯誤思想
一、認為我們的能力主要受到基因的限制
不可否認,有許多運動對人的體型是有要求的。比如,又矮又狀且手臂短的人適合舉重運動,像菲爾普斯那種上身長下身短手大的人更適合游泳項目,而籃球項目又適合高個子。從《人類簡史》中,知道人作為一個地球上的物種是從哪兒來的,雖說作為一個人類理論需要進一步驗證,但生物基因工程已經明確表明,人類的基因其實是差不多的,智力發展水平差異其實并不大,在任何一個領域,人人都可以通過正確的訓練來幫助自己大幅度地提高。
二、如果你做某事足夠長的時間,那就一定會更擅長。
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復地做某件事,并不能使這方面的技能得到提高,它會使人們停下前進的腳步,水平緩慢地下滑。
大多數人以為,只要持續打網球,日積月累地練習,網球水平應該會得到提高,但是,現實卻與之相反,通常情況下,人們不會因為只去打比賽而變得更優秀,實際上他們的水平常常反而更差了。
醫生與休閑期間打網球的人之間的這種相似性,在2005年的一項研究中得到了展示,當時,哈佛大學醫學院的一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份廣泛的研究救過評審報告,關注了隨著時間的推移,醫生們所提供的護理質量將怎樣變化。如果說年復一年的練習使醫生更有優勢,那么,隨著他們積累更豐富的經驗,他們提供的護理質量也應當提高。但現實完全相反。在評審包含的20多項研究之中,幾乎每一項研究顯示醫生的績效都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差,或者說,最多也只是保持不變。
三、要想提高,只需要努力
只努力和練習,不一定會提高技能,除非運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刻意練習,否則,即使加倍努力,也無法保證你的技能得到提高。如果你沒有進步,并不是因為你缺少天賦,而是因為你沒有用正確的方法練習。
知識與技能的區別
知識是對某個主題確信的認識,并且這些認識擁有潛在的能力為特定目的而使用。意指透過經驗或聯想,而能夠熟悉進而了解某件事情;這種事實或狀態就成為知識,其包括認識或了解某種科學、藝術或技巧。此外,亦指通過研究、調查、觀察或經驗而獲得的一整套知識或一系列咨詢。
技能,泛指有別于天賦,必須耗費學習、訓練或工作經驗,才能獲得的能力。通常也會將技術涵蓋在“專業技能”之內。
從上面的定義可以看出,知識是懂,技能是做。知識面向事實,技能面向結果。
一直以來,人們的關注焦點幾乎總是知識。即使當最終結果是能夠做某件事,傳統的方法也一直是險找出關于正確方法的信息,然后很大程度上讓學生運用那些知識。刻意練習則完全相反,它只聚焦于績效和表現,以及怎樣提高績效和表現。
在職業領域和商業世界中如何接受訓練以及普通中小學、高校教育中可以看出一個事實:不重視技能,過于重視知識。主要原因是:向一大群人介紹知識,比起創造條件讓人們可以通過練習來提升技能,要容易的多。教育界有這樣的共識:能夠大規模的讓人從知識的生產流水線上走出來,比起“因材施教”的個性化教學不知高效多少倍。
有一個詞稱為“高分低能”,形容一個人很會考試,但啥事都不會做。這就是典型的重知識輕技能帶來的結果。與在學校不同的是,社會往往需要有技能的人而非有知識的人。知識往往更隱性,技能往往更顯性。這也是普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率要遠遠低于藍翔技校畢業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