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你的生活中是否常有這樣的畫面發生:
孩子:爸爸/媽媽回來啦?。ê⒆娱_心地問到)
父母:回來了!做作業了嘛?
孩子:做了!
父母:做完了嘛?
孩子:做完了!
父母:做得怎么樣?
孩子:(先是一愣,其實不太明白大人這個問題的目的)還可以! 挺好的!
父母:拿過來讓我看看吧。
孩子:哦。。。。。
父母:怎么搞得,這種題怎么又錯了?
孩子:我。。。
父母:你、你、你、你什么?能不能認真點兒,仔細地檢查一下作業,把題做對就那么難嘛?你這樣馬馬虎虎能做好什么事情?
孩子:(很不情愿地做回到桌前,修改錯誤。)
父母:你看看你那個樣子,做錯了你還有理了?
孩子:(已經很難控制自己的眼淚/開始生氣)別說了,我不是在改嘛?
父母:你做錯了,還不能說了?。。。。。。
孩子:(家長喋喋不休,孩子大哭/生氣鬧情緒不再做作業)
事情愈演愈烈,大家吃了一頓很不開心的晚餐。但是這樣的畫面隔一段時間就會時不時出現在你的生活里,尤其是考試前或考試后。
這樣的對話,到底哪里出了問題?看起來父母沒有說任何罵人的話,但是孩子怎么就有了那樣強烈的情緒反應呢?
父母:怎么搞得,這種題怎么又錯了?(問題:責備)
孩子:我。。。
父母:你、你、你、你什么?(問題:1、不允許孩子申辯)能不能認真點兒,仔細地檢查一下作業,做對就那么難嘛?(2、認定孩子學習態度有問題)你這樣馬馬虎虎能做好什么事情?( 3、評價孩子因馬虎而一無是處)
孩子:(很不情愿地做回到桌前,修改錯誤。)
父母:你看看你那個樣子,做錯了你還有理了?(問題:沒意識到自己的惱火已經發展到羞辱孩子的程度)
孩子:(已經很難控制自己的眼淚/開始生氣)別說了,我不是在改嘛?
父母:你做錯了,還不能說了?。。。。。。(問題:犯錯的人,無權申辯?!J知錯誤’)
孩子:(家長喋喋不休,孩子大哭/生氣鬧情緒不再做作業)
如果此時,由于父母自己的情緒也沖突到極點,而采用打罵的懲罰行為,那對孩子的影響更是難以挽回的。
打罵不僅僅會帶來生理創傷,而且也會帶來很多心理影響。幼兒的神經系統十分脆弱,粗暴的態度及打罵恐嚇,都會使他的精神高度緊張、恐懼,甚至引發心里障礙。如:軀體不適、遺棄感、恐懼感、自暴自棄、逆反心理強、暴力性、說謊行為、以及仇恨心理等。
作為一種懲罰方式,打罵孩子只能將錯誤行為變成“地下行為”:孩子在父母面前裝作很聽話,再背后行事。因此,打罵孩子不會產生任何積極的效果。
暴力,通常分為兩類,一類是打人、鞭撻、殺人以及戰爭等帶來的“身體暴力”,很容易視覺化。另一類是羞辱、冷漠、忽視、沉默、和他人比較、嘲諷等精神傷害的“隱蔽性暴力”。而后者的傷害性雖然不能“一眼就看出來”,但危害性更大。長時間處于“隱蔽性暴力”中,會激怒受害者,并可能使其做出暴力的反抗。這樣的例子在新聞媒體中屢見不鮮。
嬰幼兒社交互動試驗(視頻,點擊查看)
視頻中媽媽的冷漠、忽視和沉默,讓嬰兒感到不安,甚至帶來很大的心里壓力,孩子會完全的陷入一種負面的情緒里。如果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也一樣會對外界的反應是遲鈍和冷漠的,甚至會表現的很冷血。許多影視作品里的冷血殺手不乏出生和成長在這樣的家庭中。冷漠、忽視和沉默隔離的不是你心里的感受,隔離的是一個人能正常感知七情六欲的能力。
別人家的孩子
當你在用“別人家的孩子”作參考的時候,不知道是否意識到我們到底在比較什么?丹*格林伯格(Dan Greenberg)在所著的《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詼諧地剖析了比較對我們的影響。無論是教育子女,還是自我管理,“進行比較”都是在不斷營造如何用別人的優勢摧毀自己自尊的氛圍,這樣的環境里,無論如何不可能培養出發憤圖強、出人頭地的個體,即便有特例,也是帶著憤怒希望用“優秀的結果”獲取父母的關愛,當因無法做“常勝將軍”而希望落空時,孩子的自尊便當然無存,甚至做出讓人大跌眼鏡的行為。成龍私生女的成長經歷便是最好的例子。
語言的羞辱和嘲諷,馬加爵的案例已經被太多的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作為典型的案例來提請人們意識到:語言暴力帶來的殺傷力。如果人長期處于語言暴力環境里,如:被父母諷刺挖苦、被老師不恰當的語言批評、被同學孤立、被有攻擊性或貶義性的起外號、被父母頻繁的認定在某一或某些方面有品格問題、被人拿外貌或缺陷進行取笑、被父母或其他人完美化、被父母忽略、被父母過分關注等等。這些行為都會給孩子在人格自尊度的建立過程中,帶來傷害性的影響。
打罵真得管用嗎?
中國人傳統上認為“不打不成器”,教育孩子時,一旦犯錯,打罵是非常常用的懲罰手段。哈佛醫學院兒童心理學家及麻省總醫院兒科專家:羅斯*格林博士研究發現:獎勵與懲罰措施無法培養孩子發展出執行技能、語言處理技能、情緒管理技能、認知靈活性技能以及社交技能。也就是說你無法通過在墻上貼小紅花或罰站的方式培養出前面所列的各項技能。羅斯*格林博士專注研究暴脾氣的孩子30多年,非常推薦在情緒爆發前,使用“積極合作式問題解決法(SPCP)”。
一般家長常用的會有
方案A:強制型解決方案,即如果孩子未能滿足父母的期望,父母便會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
方案C:放棄型解決方案,即暫時或永久性地全盤放棄對孩子的某種期望。
而方案B:積極合作式解決方案,即針對導致孩子(以及你自己)采取非適應性行為的問題進行討論,并用雙方滿意的辦法解決。
方案B包括3個執行步驟。
步驟一:將心比心。
步驟二:界定問題所在。
步驟三:邀請
以前面的對話為例:
父母:怎么同樣的題又錯了?
孩子:我是會的,就是當時。。。,所以寫錯了。
父母:你的意思是:做錯了,你也挺遺憾的?(將心比心)注:注意自己表達的語氣,不是用反問的方式指責孩子。而是你確實能明白孩子遺憾的心理。
孩子:嗯,我也不知道為什么總是錯?
父母:我能說說我覺得有可能的問題嘛?(界定問題所在)
孩子:好啊。
父母:讀題和看題不仔細,容易出錯,或者是上課時沒有完全聽懂,容易錯。(界定問題所在)
孩子:是讀題不仔細。
父母:那我們一起看看有什么解決的好辦法。(邀請)
孩子:想不出來。
父母:我覺得你可以的,上次。。。方法就是你想出來的。你好好開動腦筋。(繼續邀請)
孩子:我可以多讀兩遍,還可以用鉛筆把重點詞劃出來,這個方法以前老師教過。
多多練習這個方法不僅能幫助孩子,也可以在父母情緒激動的時候,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解決分歧和協調不同意見的能力要比盲目服從權威的能力重要得多。
如何教養孩子,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主張和方法,但回歸孩子的本性,就是愛。愛是教養孩子的基礎,也是穩固家庭的力量。蓋瑞*查普曼博士發現,人們在表達與接受愛時,基本上有五種愛的表達方式:肯定的言辭,精心的時刻,接受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每個人表達愛的方式都會有所不同。在孩子的教養過程中,孩子會主動教給你他需要什么方式。如果在和孩子發生沖突后,最終孩子總會說:媽媽/爸爸,能抱我一下嘛?這樣的孩子大多屬于用身體接觸表達愛。這個時候,無論你是否還在生氣,都請給孩子一個真誠的擁抱,孩子獲得了父母的認同,自尊度、自信心都會慢慢的越來越有力量。
放下比較,就事論事,控制情緒,理解性地教養孩子,他們也會慢慢地成長為你希望他成為的那種人。
生活和職業永遠無法一分為二,那就讓我們把生活和職業融合成你想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