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減少內心沖突和焦慮,我們每個人都在使用著防御機制。
許又新教授在《心理治療基礎》一書中寫到:防御機制若能恰當使用,有助于適應社會生活,維持相對健康的心理,也可以促進成長甚至發揮潛力。但是,若使用不當或過分,便會妨礙人際交往,甚至破壞人際關系,導致精神癥狀,因而成為病理的。
防御機制人人都有,但每個人所常用的防御機制和使用方式各不相同。
你經常使用的防御機制有哪些? 是否有使用不當之處呢?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幾個常用的防御機制。
壓抑——防御機制的核心
壓抑是把令人痛苦或困擾的問題(如欲望、情感、心理沖突等)逐出意識之外的心理過程。弗洛伊德認為,夢是很重要的釋放壓抑的途徑。
壓抑是一切防御的核心和基礎,每個人都在使用壓抑這一防御機制。沒有壓抑就沒有文明,文明是對野蠻的壓抑;沒有壓抑就沒有成長,延遲滿足是對即時享樂的壓抑;沒有壓抑就沒有社會化,社會化是對非社會化的壓抑。
生活中,我們時常會使用壓抑這一防御機制。“車到山前必有路”、“吉人自有天相”、“天塌下來,還有高個頂著”等自我勸解和勸解別人的話,都有著對焦慮進行壓抑的成份。甚至“梅花香自苦寒來”中也隱隱有對即時享樂這一欲望的壓抑。
人生在世脫離不開壓抑,正所謂“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但是過分的壓抑則會導致心理問題。
許又新教授在《心理治療基礎》一書中,對過分壓抑和適應性壓抑進行了以下闡述:
沒有過分的壓抑,就不會有神經癥性心理沖突。一旦對情欲取否定的評價和抹殺的態度,壓抑就趨于過分,而過分壓抑必然導致情欲反抗的加強,這就會導致神經癥性心理沖突。不僅如此,過分的壓抑使我們對自己的情欲缺乏了解。對自己缺乏了解,當然找不到滿足需要的途徑。
適應性壓抑只是推遲情欲的表現和滿足,它并不企圖消滅情欲,而是肯定它們合情合理的存在,也就不致引起它們強烈的反抗。由于壓抑不過分,各種情欲不時在意識里出現,健康人視此為人性的自然顯現,對它們采取接受與寬容的態度,也就是對人性的弱點有了自知之明,能夠自我接受,也能夠接受和寬容別人。
投射——己所不欲,施之于人
投射是指把自己不愿承認的情感、意圖和觀點等歸于別人。正所謂“己所不欲,施之于人”。
有一位40多歲的男士,一直懷疑自己的老婆出軌,雖然事實并非如此,他自己有時也會認為自己疑心太重,但是卻無法控制這種疑心,令自己苦惱不已。經過進一步了解發現,這位男士自己曾出過軌,并且對自己的行為一直不能諒解和接受,為了減少焦慮,便使用了投射這一防御機制,把自己的出軌行為歸于老婆。
把自認不好的觀念和態度硬栽給別人頭上,是投射最常見的形式。如曹操對他的下屬猜疑心極重,這種猜疑正是曹操本人不忠之心的投射。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也是一種投射。我們在反映客觀存在時,把情感、觀點和價值觀投射到了客觀事物上,這屬于廣義上的投射。
這種廣義的投射無處不在。當我們心情愉快的時候,會感覺“花兒在對我微笑,鳥兒在對我歡唱”,而心情郁悶時,會覺得“天地都失去了色彩”;當我們說著“我認為”時,投射的是自己的觀念;當我們對人和事做出評判時,是我們價值觀的投射。
許又新教授在《心理治療基礎》一書中,對健康的投射和病態的投射進行了以下闡釋:
健康的投射具有這樣的特點:當事人知道(尤其是當他冷靜下來的時候),我們總是帶著一定的情感和價值觀去看世界,使世界染上了主觀的色彩。
如果當事人不知道或不承認自己在投射,認為客觀世界就是主觀上所渲染的那樣;并且,投射不但不創造任何社會價值,還妨礙或破壞了人際關系時,這樣的投射就是不健康的,甚至是病態的。
許教授還寫到:自卑是自己看不起自己,但自卑的人很容易認為別人看不起他,而他卻舉不出任何證據,這種“認為別人看不起他”便是自卑的投射。愛說別人自高自大而本人骨子里卻自大得嚴重,經常罵周圍人自私自利的人恰好本人很自私。
壓抑和投射是兩種常用的防御機制,不妨觀察一下,你身邊的人是如何使用壓抑和投射的,你自己又是如何使用這兩種防御機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