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如夢令》到《夏日絕句》——淺析李清照詞風由婉約派向豪放派的轉變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今山東濟南章丘)人。

1155年5月12日,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凄涼中,悄然辭世,享年73歲。

李清照作為一代女詞人,婉約詞派的杰出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以其文學成就而論,李清照被后世公認為古代四大才女{卓文君,蔡文姬,上官婉兒,李清照}之首,可謂實至名歸。

可以說能稱得上“千古第一才女”的也只有李清照了,被譽為“詞國皇后”,“詞壓江南,文蓋塞北”。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天才女作家,一生的詞作無數,詩詞伴隨了她一生,也記錄了她的一生。

李清照的文學生涯大致可以劃為三個時期,分別為少女時期,少婦時期,南渡后的孀居時期。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作品和風格,如少女時代的《如夢令》,少婦時期的《一剪梅》,以及南渡之后的《聲聲慢》等,都分別反映了她不一樣的人格與風格。

人格特點與人生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就使得她的作品有著鮮明的風格。前期風格活潑清新、細膩婉轉,后期詞風則轉向沉郁憂傷、蒼涼凄楚。

草根以為李清照前期的詞風可歸入婉約派,而后期詞風在經歷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生活之后,明顯擺脫了這一風格特點,向豪放派轉變,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就有《夏日絕句》,《題八詠樓》等。

因為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兩宋之交的女詞人。時代的動蕩,個人生活經歷的改變,使得她的詞作以南渡為界,分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時期。

前期作品風格細膩婉轉,后期作品風格沉郁憂傷、蒼涼凄楚。這一點在她留下來的大量作品中體現得十分鮮明。

公元1126年,北宋為金所滅,史稱“靖康之變”。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歡樂,因此詞作內容多表現自己的個人生活,詞風活潑清新、細膩婉轉,后期詞作因丈夫的離世和顛沛流離的生活,詞風則轉向沉郁憂傷、蒼涼凄楚。

李清照前期(多指少女時期)風格明快單純,有很多詩詞讀起來讓人不禁會心一笑,一個可愛少女的形象躍然紙上。李清照的少女時代究竟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可以從她這一時期的作品中中窺一窺那個太過美好的年歲。

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輕快、明麗,充滿了生活情趣。她聰慧率真,不拘于庭院生活,其中最著名的《如夢令》正是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生活狀況。

一般認為,《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處女作,寫下這首詞的時候,李清照大抵也就16歲左右年紀的青春年少。就讓草根帶大家一起欣賞堪稱李清照的成名之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詞雖說是一首憶昔的作品,但卻是她早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寥寥數語,成就一幅極有生活情趣的圖景。開頭一句點明時間、地點、事情,作者和伙伴們在郊外的“溪亭”上飲酒,一直到日暮,想回家時卻連回去的路都不知道了,李清照不單單是因為喝酒喝多了不知回路,我想更是大自然的風光沉醉了她。

興盡了,天黑了,該回了,不想卻“誤入藕花深處”!這句詞行文流暢自然,無斧鑿痕跡,與“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李清照的忘情心態。正因為如此,驚動了正在棲息的水鳥們,這是一幅多么和諧的自然畫面,讓人看見了一個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少女形象。這時的李清照感情單純,心境開闊,作品風格清新自然,對生活未來都充滿了憧憬。

李清照出生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里,父親李格非是著名的學者,她受家學熏陶,從小就才華過人,一首《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驚艷了當時不知多少文人雅士。

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于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后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意境清幽,少女活潑可愛的情態躍然紙上,但想想她后來所經歷的一切,便覺得一切都似夢一般。“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她所有的詞中記得最深的便是這一句了,許是因為這樣的年歲太過美好?

諸如此類的詞還很多,很多作品中的女孩形象其實就是李清照本人的各個時期、不同側面、不同性格的寫照。

《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中那個的多情卻又不能很好掩飾自己的女孩;那個唱著“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的快樂女孩,無一不在顯示出她率真,爽快而多情的個性,婚前的她就是一個快樂女孩。

李清照在這個時期的作品語言大多清新優美。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細節,用白描的手法來抒寫自己的心情,卻情真意切、形象逼真,使人倍感親切。

《浣溪沙》——李清照

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當時的李清照正處于少女年紀,對愛情充滿了向往。萬千羞澀,盡在眼波之中;無限情意,唯于香腮之上。詞中的少女清純活潑,羞澀可愛。

“月移花影約重來”,少女回書心上人邀約再見?!霸乱苹ㄓ啊彼淖?,不僅約會的時間地點都齊全,那月圓花好暗香疏影美不勝收的氛圍也被勾勒了出來,構成了一幅情趣盎然柔情似水的愛情畫卷。

再如《點絳唇·蹴罷秋千》,也是李清照少女時期的作品。

《點絳唇》——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也是李清照少女時代的作品,詞中刻畫了一個少女,玩秋千時發現心上人來了害羞的往屋里跑,慌亂中頭上的金釵都滑落了。偷偷靠在門邊回頭看,順手拉過一枝青梅聞著,來掩蓋自己的慌亂。一個細微的動作,便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一片少女情懷,既興奮又羞澀、既欣喜又緊張。

每每讀起這首詩,總覺得,她和趙明誠一早便相識:易安是那“蹴秋千罷”的妙齡女,德甫是那“有客入來”的公子郞??v使庭院深深,也擋不住“眼波才動被人猜”這般旖旎的心事。

李清照在十八歲的時候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也是個有著很高文化修養的人。婚后的生活美滿而和諧,但是在那個時代,男人們都是要走仕途的,為此趙明誠外出。兩地分離,相思是難免的。這時的李清照寫了不少思念丈夫的作品,這些作品同樣也是她自己的親身感受和內心的體驗,因此是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

在這些作品中那個活潑可愛、不知憂慮的女孩子不見了,而是成了思情悠悠、愁腸綿綿的思婦。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用細膩的筆法寫出來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一剪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一剪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子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此詞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當作于婚后不久。

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后伉儷之情甚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這首詞是李清照為思念初婚不久就離家遠行的丈夫趙明誠而作的,它集中抒發了李清照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樣是乘舟,卻不再是“興盡晚歸”,“誤入藕花深處”,因爭渡而驚起鷗鷺的歡快心情了,而是“獨上蘭舟”,等待錦書來,顯得多么惆悵和憂郁。希望雁回錦書來,“花自飄零水自流”是不可抗拒的。李清照思念丈夫,而丈夫也一定在思念著她,這種無法排遣的相思之情,卻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表現了李清照那種揮之不去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意境優美,借景抒懷,李清照把她的離別情書寫的淋漓盡致,也同時把她和丈夫之間真誠的感情表現出來。

丈夫的遠行增添了李清照的寂寞情懷,她把這種情懷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寄托她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節日的時候。如《醉花陰》。

《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

這是李清照在重陽佳節所寫的一首抒發她寂寞、相思情懷的詞,她用細膩委婉的文筆,塑造出她多愁善感的形象?!氨§F濃云”罩滿了心頭,她心中充滿了愁苦,“佳節又重陽”點明了時間,是“每逢佳節倍思親”,那趙明誠可是“獨在異鄉為異客”,在這深秋的佳節里,能不想念嗎?正是這種折磨人的相思,使得我們的女詞人“人比黃花瘦”了。一個佇立在秋風中,映著比菊花還瘦的人兒,讓人憐惜。“瘦”字充分形象地寫出了詞人的憔悴和凄苦。通篇沒有一個“思”字,但思念之情卻處處都充溢在字里行間。

我們不難看出在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總體上是婚前清新明快,爽朗歡快;婚后離愁別緒增多,文筆清婉細膩,纏綿婉轉,雅而不俗。這些與她濃厚的家庭氛圍,安逸的生活,婚后生活美滿以及婚后小別生活的歷程是分不開的。

李清照南渡后的詞和前期相比便出現了迥然不同的風格。在經歷了國破家亡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變,是宋王朝的轉折點,也是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上的轉折點。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李清照夫婦的幸福生活就此畫上句號。

南渡后,因國破家亡、尤其是丈夫突然病故,一方面是個人的悲痛,另一個方面更是對故國舊家淪陷的感慨,因此對故國舊家的思念就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主題,如《永遇樂》。

《永遇樂》——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是她流寓臨安時所作,元宵之夜,臨安城到處張燈結彩,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繁榮”景象,而作者卻有著難言的痛苦,她拒絕好友的邀請,因為她此刻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及時行樂,不能醉生夢死于此景,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她由眼前的所謂美景想起了“中州盛日”,勾起了她對故國家園的深深思念,那時的國家安定、生活安逸,而如今卻流落異鄉,面目憔悴、兩鬢花白,故鄉在哪兒呢?可卻不能忘卻,“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边@首詞運用今昔對照的手法,將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躍然紙上。面對國破家亡,思念舊國,思念家人,再加上孤身飄零,“愁”字是避免不了的。但這時李清照的“愁”與前期的愁是大不一樣了,思想深度,內容都有顯著的不同,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了,也不是傷春悲秋,離愁別緒以致“人比黃花瘦”中的愁了,更多是身世之愁,家國之愁,孤獨之愁。再看《聲聲慢》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都凝聚在了一首詞之中。

這首詞通過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情,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起首的七組十四個疊字,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一個傷心至極的人在低聲訴說,但她未曾開口已經讓我們感覺到她的憂愁,這十四個疊字看似平平淡淡、信手拈來,卻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學功底,被譽為“詞采第一”。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字字是愁,聲聲是愁,營造出一種凄清的場面。正是生活的不同、心境不同,而“舊時相識”更是引起了對以前生活的思念,如今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獨自怎生得黑”,充分表現出作者寂寞難耐,度日如年,守著窗兒,觸景

生情,睹物思人,備感凄涼,而梧桐細雨的滴打聲,更是一聲聲地打在她的心上,所有的這一切浸滿了作者凄苦的哀愁。全文以“愁”字結束,也正是把壓抑在詞人內心悲切激憤的感情表達了出來。

經歷了一連串的不幸變故后,李清照的作品中已經失去了曾經歡快明朗的調子,有的只是無邊的、深深的憂愁。這可以從她對前后同一事物不同地描寫中可以看出,同樣是大雁,以往是“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而如今卻是“雁過也,正傷心”;菊花以前雖說是“人比黃花瘦”,但只是對丈夫思念而致,而“如今滿地黃花損,有誰堪摘”,是對生命即將逝去的悲哀。這些都是她生活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李清照南渡后的生活經歷,使得她的作品風格有了明顯的變化,明麗輕快變成了灰暗愁苦;也使得她的作品有了多元化的風格。她所生長的環境、家庭氛圍造就了她的才情;而社會的變化、生活的變遷,使得她的創作風格也有所不同。前期生活安逸,婚姻美滿,因此筆調輕快明朗;后期生活孤苦、流離,筆調深沉、悲切,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被稱為“易安體”,把婉約詞推向了高峰。

她的作品烙著她的生活、時代的特征。創作源自生活,離不開心靈的痕跡。她的作品中的意蘊、思想高度,對當時及后來詞作家的創作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金華期間,李清照還曾作《武陵春》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

《武陵春》——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動人,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采用了類似后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郁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凄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李清照的一生,演繹了幸福的少女時期,她也有浪漫的愛情,但是同時她又經歷了婚姻的痛苦,顛沛流離的生活,喪夫失國的孤苦,她熱愛國家,卻又不得不看著它衰落,她飽讀詩書,才情無人能及,卻又被時代禁錮,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澆筑在了她的一生里,孕育出了這一代“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最豪邁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絕唱,豪氣不輸蘇軾辛棄疾

李清照是“婉約詞宗”,但她也有豪放的一面,后世之人發現,李清照的詞中有丈夫氣,有人稱她是閨閣中的蘇軾、辛棄疾,這種豪放的特質,在她的詩中更明顯。比如她的五絕:《夏日絕句》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中的英雄之氣,令很多男人都為之汗顏,豪氣完全不輸蘇軾、陸游辛棄疾。這首《夏日絕句》開創了李清照豪放詞風之先河,一洗前期婉約派詞風婉轉離愁的特點,堪稱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鮮為人知的是,李清照的這首《夏日絕句》,看似詠史懷古,實則借古諷今,表面上是在頌揚項羽的鐵骨錚錚,實際上卻是在暗諷南宋王朝的當權者以及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這首詞作于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宋徽宗、欽宗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

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這首詩很明顯是在暗諷南宋王朝只求自保軟弱無能和自己丈夫貪生怕死毫無骨氣之意。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二年,金兵攻入中原,俘虜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遷,趙構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權。當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任建康知府,據說當時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居然臨陣脫逃,李清照深感恥辱,因為南宋的軟弱,也是因為丈夫的軟弱,所以在路過烏江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詠懷項羽的悲壯之作!

首二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了生當為豪杰,為國立業,報效國家,死,也應該是鬼中的英雄,這樣,方才不愧于男子漢大丈夫的身份。這種深刻的愛國情懷和高亢氣魄,震撼人心,這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更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李清照以一個女流之輩,尚且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反觀南宋和自己的丈夫,卻畏縮不前,當真是令人鄙視!

后面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懦弱行為。只有像項羽這樣的英雄,才無愧于七尺男兒之身,這一個“不肯”,當真是極具神韻,有一種“士可殺不可辱”的英雄豪氣!

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李清照的浩然正氣和凜然風骨,她以嬌弱的身軀,卻發出了這樣的吶喊,筆鋒剛勁雄渾,氣勢之大,又有幾個男兒能夠匹敵?

李清照還有一首詩《題八詠樓》,開篇便是千古絕唱,是她豪放詩風的代表之作。

李清照

題八詠樓——李清照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題八詠樓》是李清照南渡后所做的一首詩。詩中李清照用典精準,借八詠樓、十四州兩個典故。除了對古人沈約和貫休進行歌頌,更是對割地賠款、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庭的諷刺。

李清照在詩中極大的抒發了她心憂國事,對收復失地的渴望,哀嘆宋室之不振。其中“江山留與后人愁”一句是流傳很廣的名句。

這首詩寫于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此時的李清照,經歷了宋室南渡,趙明誠亡故,再嫁張汝舟,離異入獄等人生種種艱難,孤苦無依的李清照,投奔趙明誠的妹婿李擢,居住在金華酒坊巷陳氏第,在金華期間,寫下這首堪稱千古絕唱的七絕:《題八詠樓》。

八詠樓

八詠樓,原名玄暢樓,始建于南朝,位于浙江金華市 。八詠樓是歷代文人登樓賦詩的勝地,南朝梁人沈約曾在這里寫下了《八詠詩》一詩。

《八詠詩》——(梁)沈約


登臺望秋月,會圃臨春風。

歲幕愍衰草,霜來悲落桐。

夕行風衣鶴,晨征聽曉鴻。

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東。

沈約寫完此詩,意猶未盡,又以此詩中的每句詩為題,寫下了八首詩,成為當然的杰作。所以從唐代起遂以詩名改玄暢樓為八詠樓,從此即成為歷代詩人登臨吟詩之處,留下了不少經典的抒情詩篇,此中最為經典的,就是李清照《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

詩的開篇,便驚艷世人。八詠樓上,千秋歲月,多少風流雅士,登樓賦詩,留下了讓人神往的風流余韻,八詠樓外,便是無限江山,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變換,到李清照登上八詠樓時,樓外江山,已一半陷落,這“江山留與后人愁”,不僅是讓人無從《如夢令》到《夏日絕句》——淺析李清照詞風由婉約派向豪放派的轉變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今山東濟南章丘)人。

1155年5月12日,李清照懷著對死去親人的綿綿思念和對故土難歸的無限失望,在極度孤苦、凄涼中,悄然辭世,享年73歲。

李清照作為一代女詞人,婉約詞派的杰出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以其文學成就而論,李清照被后世公認為古代四大才女{卓文君,蔡文姬,上官婉兒,李清照}之首,可謂實至名歸。

可以說能稱得上“千古第一才女”的也只有李清照了,被譽為“詞國皇后”,“詞壓江南,文蓋塞北”。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天才女作家,一生的詞作無數,詩詞伴隨了她一生,也記錄了她的一生。

李清照的文學生涯大致可以劃為三個時期,分別為少女時期,少婦時期,南渡后的孀居時期。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作品和風格,如少女時代的《如夢令》,少婦時期的《一剪梅》,以及南渡之后的《聲聲慢》等,都分別反映了她不一樣的人格與風格。

人格特點與人生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也就使得她的作品有著鮮明的風格。前期風格活潑清新、細膩婉轉,后期詞風則轉向沉郁憂傷、蒼涼凄楚。

草根以為李清照前期的詞風可歸入婉約派,而后期詞風在經歷了國破家亡,顛沛流離的生活之后,明顯擺脫了這一風格特點,向豪放派轉變,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就有《夏日絕句》,《題八詠樓》等。

因為李清照是一位生活在兩宋之交的女詞人。時代的動蕩,個人生活經歷的改變,使得她的詞作以南渡為界,分前后兩個截然不同的歷史時期。

前期作品風格細膩婉轉,后期作品風格沉郁憂傷、蒼涼凄楚。這一點在她留下來的大量作品中體現得十分鮮明。

公元1126年,北宋為金所滅,史稱“靖康之變”。南渡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浪漫歡樂,因此詞作內容多表現自己的個人生活,詞風活潑清新、細膩婉轉,后期詞作因丈夫的離世和顛沛流離的生活,詞風則轉向沉郁憂傷、蒼涼凄楚。

李清照前期(多指少女時期)風格明快單純,有很多詩詞讀起來讓人不禁會心一笑,一個可愛少女的形象躍然紙上。李清照的少女時代究竟是什么樣的呢?我們可以從她這一時期的作品中中窺一窺那個太過美好的年歲。

這個時期的作品大多輕快、明麗,充滿了生活情趣。她聰慧率真,不拘于庭院生活,其中最著名的《如夢令》正是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生活狀況。

一般認為,《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是李清照的處女作,寫下這首詞的時候,李清照大抵也就16歲左右年紀的青春年少。就讓草根帶大家一起欣賞堪稱李清照的成名之作——《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

《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李清照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此詞雖說是一首憶昔的作品,但卻是她早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寥寥數語,成就一幅極有生活情趣的圖景。開頭一句點明時間、地點、事情,作者和伙伴們在郊外的“溪亭”上飲酒,一直到日暮,想回家時卻連回去的路都不知道了,李清照不單單是因為喝酒喝多了不知回路,我想更是大自然的風光沉醉了她。

興盡了,天黑了,該回了,不想卻“誤入藕花深處”!這句詞行文流暢自然,無斧鑿痕跡,與“不知歸路”相呼應,顯示了李清照的忘情心態。正因為如此,驚動了正在棲息的水鳥們,這是一幅多么和諧的自然畫面,讓人看見了一個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少女形象。這時的李清照感情單純,心境開闊,作品風格清新自然,對生活未來都充滿了憧憬。

李清照出生在文學氛圍十分濃厚的家庭里,父親李格非是著名的學者,她受家學熏陶,從小就才華過人,一首《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驚艷了當時不知多少文人雅士。

李清照的少年時代隨父親生活于汴京,優雅的生活環境,特別是京都的繁華景象,激發了李清照的創作熱情,除了作詩之外,開始在詞壇上嶄露頭角,寫出了為后世廣為傳誦的著名詞章《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此詞一問世,便轟動了整個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稱賞,未有能道之者”。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這首詞意境清幽,少女活潑可愛的情態躍然紙上,但想想她后來所經歷的一切,便覺得一切都似夢一般?!盃幎?,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她所有的詞中記得最深的便是這一句了,許是因為這樣的年歲太過美好?

諸如此類的詞還很多,很多作品中的女孩形象其實就是李清照本人的各個時期、不同側面、不同性格的寫照。

如《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中那個的多情卻又不能很好掩飾自己的女孩;那個唱著“水光山色與人親,說不盡無窮好”的快樂女孩,無一不在顯示出她率真,爽快而多情的個性,婚前的她就是一個快樂女孩。

李清照在這個時期的作品語言大多清新優美。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細節,用白描的手法來抒寫自己的心情,卻情真意切、形象逼真,使人倍感親切。

《浣溪沙》——李清照

繡幕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當時的李清照正處于少女年紀,對愛情充滿了向往。萬千羞澀,盡在眼波之中;無限情意,唯于香腮之上。詞中的少女清純活潑,羞澀可愛。

“月移花影約重來”,少女回書心上人邀約再見。“月移花影”四字,不僅約會的時間地點都齊全,那月圓花好暗香疏影美不勝收的氛圍也被勾勒了出來,構成了一幅情趣盎然柔情似水的愛情畫卷。

再如《點絳唇·蹴罷秋千》,也是李清照少女時期的作品。

《點絳唇》——李清照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

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這也是李清照少女時代的作品,詞中刻畫了一個少女,玩秋千時發現心上人來了害羞的往屋里跑,慌亂中頭上的金釵都滑落了。偷偷靠在門邊回頭看,順手拉過一枝青梅聞著,來掩蓋自己的慌亂。一個細微的動作,便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一片少女情懷,既興奮又羞澀、既欣喜又緊張。

每每讀起這首詩,總覺得,她和趙明誠一早便相識:易安是那“蹴秋千罷”的妙齡女,德甫是那“有客入來”的公子郞??v使庭院深深,也擋不住“眼波才動被人猜”這般旖旎的心事。

李清照在十八歲的時候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趙明誠也是個有著很高文化修養的人。婚后的生活美滿而和諧,但是在那個時代,男人們都是要走仕途的,為此趙明誠外出。兩地分離,相思是難免的。這時的李清照寫了不少思念丈夫的作品,這些作品同樣也是她自己的親身感受和內心的體驗,因此是格外真摯細膩,委婉動人。

在這些作品中那個活潑可愛、不知憂慮的女孩子不見了,而是成了思情悠悠、愁腸綿綿的思婦。她從女性的心理出發,用細膩的筆法寫出來一部部膾炙人口的作品,《一剪梅》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一剪梅——李清照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子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此詞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當作于婚后不久。

李清照嫁與趙明誠,婚后伉儷之情甚篤,有共同的興趣愛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黨爭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連,被迫還鄉,與丈夫時有別離。這不免勾起她的許多思念之情,寫下了多首詞篇,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

這首詞是李清照為思念初婚不久就離家遠行的丈夫趙明誠而作的,它集中抒發了李清照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同樣是乘舟,卻不再是“興盡晚歸”,“誤入藕花深處”,因爭渡而驚起鷗鷺的歡快心情了,而是“獨上蘭舟”,等待錦書來,顯得多么惆悵和憂郁。希望雁回錦書來,“花自飄零水自流”是不可抗拒的。李清照思念丈夫,而丈夫也一定在思念著她,這種無法排遣的相思之情,卻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表現了李清照那種揮之不去的思念之情。

這首詞意境優美,借景抒懷,李清照把她的離別情書寫的淋漓盡致,也同時把她和丈夫之間真誠的感情表現出來。

丈夫的遠行增添了李清照的寂寞情懷,她把這種情懷用文字記錄下來,以寄托她的思念之情,尤其是在節日的時候。如《醉花陰》。

《醉花陰》——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人比黃花瘦。

這是李清照在重陽佳節所寫的一首抒發她寂寞、相思情懷的詞,她用細膩委婉的文筆,塑造出她多愁善感的形象?!氨§F濃云”罩滿了心頭,她心中充滿了愁苦,“佳節又重陽”點明了時間,是“每逢佳節倍思親”,那趙明誠可是“獨在異鄉為異客”,在這深秋的佳節里,能不想念嗎?正是這種折磨人的相思,使得我們的女詞人“人比黃花瘦”了。一個佇立在秋風中,映著比菊花還瘦的人兒,讓人憐惜?!笆荨弊殖浞中蜗蟮貙懗隽嗽~人的憔悴和凄苦。通篇沒有一個“思”字,但思念之情卻處處都充溢在字里行間。

我們不難看出在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總體上是婚前清新明快,爽朗歡快;婚后離愁別緒增多,文筆清婉細膩,纏綿婉轉,雅而不俗。這些與她濃厚的家庭氛圍,安逸的生活,婚后生活美滿以及婚后小別生活的歷程是分不開的。

李清照南渡后的詞和前期相比便出現了迥然不同的風格。在經歷了國破家亡和個人生活的種種悲慘遭遇,使她的精神很痛苦,因而她的詞作一變早年的清麗、明快,而充滿了凄涼、低沉之音,主要是抒發傷時念舊和懷鄉悼亡的情感。

公元1127年的靖康之變,是宋王朝的轉折點,也是李清照的人生道路上的轉折點。金兵攻陷汴京,北宋滅亡,李清照夫婦的幸福生活就此畫上句號。

南渡后,因國破家亡、尤其是丈夫突然病故,一方面是個人的悲痛,另一個方面更是對故國舊家淪陷的感慨,因此對故國舊家的思念就是李清照后期作品的主題,如《永遇樂》。

《永遇樂》——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處?染柳煙濃,吹梅笛怨,春意知幾許?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來相召,香車寶馬,謝他酒朋詩侶。

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捻金雪柳,簇帶爭濟楚。如今憔悴,風鬟霧鬢,怕見夜間出去。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

這是她流寓臨安時所作,元宵之夜,臨安城到處張燈結彩,一片歌舞升平的“太平繁榮”景象,而作者卻有著難言的痛苦,她拒絕好友的邀請,因為她此刻想到的不是個人的及時行樂,不能醉生夢死于此景,是“眾人皆醉我獨醒”,她由眼前的所謂美景想起了“中州盛日”,勾起了她對故國家園的深深思念,那時的國家安定、生活安逸,而如今卻流落異鄉,面目憔悴、兩鬢花白,故鄉在哪兒呢?可卻不能忘卻,“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這首詞運用今昔對照的手法,將濃厚的今昔盛衰之感和個人身世之悲躍然紙上。面對國破家亡,思念舊國,思念家人,再加上孤身飄零,“愁”字是避免不了的。但這時李清照的“愁”與前期的愁是大不一樣了,思想深度,內容都有顯著的不同,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了,也不是傷春悲秋,離愁別緒以致“人比黃花瘦”中的愁了,更多是身世之愁,家國之愁,孤獨之愁。再看《聲聲慢》

《聲聲慢》——李清照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都凝聚在了一首詞之中。

這首詞通過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自己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情,一改前期詞作的開朗明快。起首的七組十四個疊字,徘徊低迷、婉轉凄楚,有如一個傷心至極的人在低聲訴說,但她未曾開口已經讓我們感覺到她的憂愁,這十四個疊字看似平平淡淡、信手拈來,卻顯示了作者高超的文學功底,被譽為“詞采第一”。十四個字無一愁字,卻字字是愁,聲聲是愁,營造出一種凄清的場面。正是生活的不同、心境不同,而“舊時相識”更是引起了對以前生活的思念,如今是“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獨自怎生得黑”,充分表現出作者寂寞難耐,度日如年,守著窗兒,觸景

生情,睹物思人,備感凄涼,而梧桐細雨的滴打聲,更是一聲聲地打在她的心上,所有的這一切浸滿了作者凄苦的哀愁。全文以“愁”字結束,也正是把壓抑在詞人內心悲切激憤的感情表達了出來。

經歷了一連串的不幸變故后,李清照的作品中已經失去了曾經歡快明朗的調子,有的只是無邊的、深深的憂愁。這可以從她對前后同一事物不同地描寫中可以看出,同樣是大雁,以往是“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而如今卻是“雁過也,正傷心”;菊花以前雖說是“人比黃花瘦”,但只是對丈夫思念而致,而“如今滿地黃花損,有誰堪摘”,是對生命即將逝去的悲哀。這些都是她生活情感歷程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

李清照南渡后的生活經歷,使得她的作品風格有了明顯的變化,明麗輕快變成了灰暗愁苦;也使得她的作品有了多元化的風格。她所生長的環境、家庭氛圍造就了她的才情;而社會的變化、生活的變遷,使得她的創作風格也有所不同。前期生活安逸,婚姻美滿,因此筆調輕快明朗;后期生活孤苦、流離,筆調深沉、悲切,在兩宋詞壇上獨樹一幟,被稱為“易安體”,把婉約詞推向了高峰。

她的作品烙著她的生活、時代的特征。創作源自生活,離不開心靈的痕跡。她的作品中的意蘊、思想高度,對當時及后來詞作家的創作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金華期間,李清照還曾作《武陵春》詞,感嘆輾轉漂泊、無家可歸的悲慘身世,表達對國破家亡和嫠婦生活的愁苦。

《武陵春》——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李清照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長三嘆,語言優美,意境動人,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

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采用了類似后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郁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凄涼環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煉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李清照的一生,演繹了幸福的少女時期,她也有浪漫的愛情,但是同時她又經歷了婚姻的痛苦,顛沛流離的生活,喪夫失國的孤苦,她熱愛國家,卻又不得不看著它衰落,她飽讀詩書,才情無人能及,卻又被時代禁錮,人生的酸甜苦辣都澆筑在了她的一生里,孕育出了這一代“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最豪邁的一首詩,開篇便是千古絕唱,豪氣不輸蘇軾辛棄疾

李清照是“婉約詞宗”,但她也有豪放的一面,后世之人發現,李清照的詞中有丈夫氣,有人稱她是閨閣中的蘇軾、辛棄疾,這種豪放的特質,在她的詩中更明顯。比如她的五絕:《夏日絕句》

《夏日絕句》——李清照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詩中的英雄之氣,令很多男人都為之汗顏,豪氣完全不輸蘇軾、陸游辛棄疾。這首《夏日絕句》開創了李清照豪放詞風之先河,一洗前期婉約派詞風婉轉離愁的特點,堪稱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作品之一。

鮮為人知的是,李清照的這首《夏日絕句》,看似詠史懷古,實則借古諷今,表面上是在頌揚項羽的鐵骨錚錚,實際上卻是在暗諷南宋王朝的當權者以及自己的丈夫趙明誠。

這首詞作于靖康二年(1127),金兵入侵中原,砸爛宋王朝的瓊樓玉苑,擄走宋徽宗、欽宗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逃。李清照之夫趙明誠出任建康知府。

一天夜里,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不思平叛,反而臨陣脫逃。李清照為國為夫感到恥辱,在路過烏江時,有感于項羽的悲壯,創作此詩,這首詩很明顯是在暗諷南宋王朝只求自保軟弱無能和自己丈夫貪生怕死毫無骨氣之意。

這是一首借古諷今,抒發悲憤的懷古詩。公元1127年,也就是靖康二年,金兵攻入中原,俘虜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被迫南遷,趙構在南方建立了南宋政權。當時,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任建康知府,據說當時城中爆發叛亂,趙明誠居然臨陣脫逃,李清照深感恥辱,因為南宋的軟弱,也是因為丈夫的軟弱,所以在路過烏江的時候,寫下了這首詠懷項羽的悲壯之作!

首二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了生當為豪杰,為國立業,報效國家,死,也應該是鬼中的英雄,這樣,方才不愧于男子漢大丈夫的身份。這種深刻的愛國情懷和高亢氣魄,震撼人心,這是一種精髓的凝練,是一種氣魄的承載,更是一種所向無懼的人生姿態。李清照以一個女流之輩,尚且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反觀南宋和自己的丈夫,卻畏縮不前,當真是令人鄙視!

后面兩句“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通過歌頌項羽的悲壯之舉,來諷刺南宋當權者不思進取,茍且偷生的無恥、懦弱行為。只有像項羽這樣的英雄,才無愧于七尺男兒之身,這一個“不肯”,當真是極具神韻,有一種“士可殺不可辱”的英雄豪氣!

透過這首詩,我們可以看到李清照的浩然正氣和凜然風骨,她以嬌弱的身軀,卻發出了這樣的吶喊,筆鋒剛勁雄渾,氣勢之大,又有幾個男兒能夠匹敵?

李清照還有一首詩《題八詠樓》,開篇便是千古絕唱,是她豪放詩風的代表之作。

李清照

題八詠樓——李清照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題八詠樓》是李清照南渡后所做的一首詩。詩中李清照用典精準,借八詠樓、十四州兩個典故。除了對古人沈約和貫休進行歌頌,更是對割地賠款、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庭的諷刺。

李清照在詩中極大的抒發了她心憂國事,對收復失地的渴望,哀嘆宋室之不振。其中“江山留與后人愁”一句是流傳很廣的名句。

這首詩寫于紹興四年(1134年)九月,此時的李清照,經歷了宋室南渡,趙明誠亡故,再嫁張汝舟,離異入獄等人生種種艱難,孤苦無依的李清照,投奔趙明誠的妹婿李擢,居住在金華酒坊巷陳氏第,在金華期間,寫下這首堪稱千古絕唱的七絕:《題八詠樓》。

八詠樓

八詠樓,原名玄暢樓,始建于南朝,位于浙江金華市 。八詠樓是歷代文人登樓賦詩的勝地,南朝梁人沈約曾在這里寫下了《八詠詩》一詩。

《八詠詩》——(梁)沈約

登臺望秋月,會圃臨春風。

歲幕愍衰草,霜來悲落桐。

夕行風衣鶴,晨征聽曉鴻。

解佩去朝市,被褐守山東。

沈約寫完此詩,意猶未盡,又以此詩中的每句詩為題,寫下了八首詩,成為當然的杰作。所以從唐代起遂以詩名改玄暢樓為八詠樓,從此即成為歷代詩人登臨吟詩之處,留下了不少經典的抒情詩篇,此中最為經典的,就是李清照《題八詠樓》。

千古風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

詩的開篇,便驚艷世人。八詠樓上,千秋歲月,多少風流雅士,登樓賦詩,留下了讓人神往的風流余韻,八詠樓外,便是無限江山,在歷史的洪流中不斷變換,到李清照登上八詠樓時,樓外江山,已一半陷落,這“江山留與后人愁”,不僅是讓人無限感慨歷史興亡,更是無比沉痛的現實。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最后兩句,以雄邁的筆調寫金華之地的重要戰略地位,這里的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戰略地位足以影響江南十四州的存亡。“氣壓江南十四州”從貫休詩“一劍霜寒十四州”中來。

李清照的這首詩,豪放無比,但豪放中又有著沉雄的底氣,她寫“江山留與后人愁”,便是對現實中宋室南渡的無比沉痛之感,她寫金華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但是提醒朝廷不可再失江山,在她豪邁沉雄的詩筆背后,是她的家國興亡的關心。在這首詩中,我們讀到了李清照非同一般女子的胸襟,讀到了她那大丈夫的英雄氣概。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歷史的角度李清照的愛國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一個側面,讓后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李清照還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后世留下了一個女性愛國的光輝典范,特別是現代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現實的角度認識李清照的愛國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以及社會進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這對于在弘揚愛國主義,高舉愛國大旗,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振興中華時充分發揮婦女的社會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隨筆

限感慨歷史興亡,更是無比沉痛的現實。

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

最后兩句,以雄邁的筆調寫金華之地的重要戰略地位,這里的水道密集可以深入江南三千多里,戰略地位足以影響江南十四州的存亡?!皻鈮航鲜闹荨睆呢炐菰姟耙粍λ闹荨敝衼怼?/p>

李清照的這首詩,豪放無比,但豪放中又有著沉雄的底氣,她寫“江山留與后人愁”,便是對現實中宋室南渡的無比沉痛之感,她寫金華戰略地位的重要性,但是提醒朝廷不可再失江山,在她豪邁沉雄的詩筆背后,是她的家國興亡的關心。在這首詩中,我們讀到了李清照非同一般女子的胸襟,讀到了她那大丈夫的英雄氣概。

李清照作為中國古代文學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體現的愛國思想,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

歷史的角度李清照的愛國思想,代表了中國古代廣大婦女追求男女平等、關心國事、熱愛祖國的一個側面,讓后人從中看到了中國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另一面。而且,她還在眾多愛國作家中為女性爭得了一席之地。不僅如此,李清照還開創了女作家愛國主義創作的先河,為后世留下了一個女性愛國的光輝典范,特別是現代女性文學的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現實的角度認識李清照的愛國思想,能感受到女性在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以及社會進步等方面的巨大作用。這對于在弘揚愛國主義,高舉愛國大旗,促進民族團結、國家統一和振興中華時充分發揮婦女的社會作用,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197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415評論 3 415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104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884評論 1 309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647評論 6 40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130評論 1 323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08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366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887評論 1 334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37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39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478評論 5 35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174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586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827評論 1 283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08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14評論 2 372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吳小如先生說:“至于我本人,無論是在課堂上分析作品或寫賞析文章,一直給自己立下幾條規矩。一曰通訓詁,二曰明典故,三...
    十九姨閱讀 2,203評論 1 7
  • ??打開中華詩集詩篇這扇大門,你能感受到的不只是中華文化的魅力,還有它的宏偉,它的包容;你能汲 取的也不只是中華文...
    三苗同學閱讀 2,003評論 0 0
  • 《如夢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初識李清...
    zy復制小魚閱讀 6,272評論 0 3
  • 我們心中的李清照,似乎只是一個婉約的女子:李清照,她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的詞多寫其悠閑生活,多描寫愛情...
    風文閱讀 1,078評論 1 3
  • 久違的晴天,家長會。 家長大會開好到教室時,離放學已經沒多少時間了。班主任說已經安排了三個家長分享經驗。 放學鈴聲...
    飄雪兒5閱讀 7,539評論 1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