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認為文人該是園里的一棵樹,天生在那里,根深蒂固,越往上長,眼界越寬,看得更遠,要往別處發展,也未嘗不可以,風吹了種子,播送到遠方,另生出一棵樹,可是那到底是艱難的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張愛玲《寫什么》
張愛玲的 一生注定是孤獨的,大部分的時光是一個人獨自走過的。
從張愛玲身上能看到她的痛苦和孤獨!
張愛玲,出生于1920年9月30日,上海。家庭的不幸給張愛玲的童年帶來了痛苦和陰影。張愛玲的父親張志沂(號廷重,1896-----1953)是一個舊思想的人,基本延續了父親后半生的落寞守城、碌碌無為。
張廷重因為父母老夫少婦的婚姻關系,7歲便失去了父親,母親李菊耦嚴守詩書世家的傳統,這個年輕寡居的世家小姐立志,要把早亡的、有才的、未及施展平生抱負的遺志及早傳給兒子,于是望子成龍,督促兒子背書,背不出就打、罰跪。厚重成功的家庭背景成為張廷重一生穩妥的靠山,也成為了他難以擺脫的巨大繩索,綁縛著他的生活、思想、婚姻、情感與事業,他走不出這道坎兒。
張愛玲的母親黃素瓊,是清末南京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黃宗炎的女兒。思想開化,渴望能與一個志同道合、民主新潮的伴侶共同營建一個完全不同于祖輩 的新世界。可是兩個人的結合,婚后的生活讓黃素瓊很失望,一個舊思想,一個新民主、新思想,爭吵是不可避免的。這段婚姻延續了沒多長時間就結束了,對了,張廷重還有一個妹妹。兩個人離婚后,把兩個孩子留給了張廷重,黃素瓊與張廷重的妹妹出了國。
在失去母親的時光里,張愛玲的生活充滿了痛苦和不快樂,被后媽的欺負,以及父親對他的毆打等等,給她的人生帶來了陰影。張愛玲在小時候就被發現有寫作的才華,后來去香港讀大學,也寫了很多的作品,在大學期間,他苦學英文,為他以后的出國奠定了基礎。在大學期間,張愛玲還收獲了一份友誼,一生的友誼,就是她的好朋友炎櫻,也見證了她后來的人生中兩次重要的時刻,兩次婚姻。
在張愛玲的一生中,有三段幸福的時刻,一是在港大讀書的三年;二就是認識了胡蘭成,并結婚了,他們在一起了大概三年時間,最終還是以分手結束;三是在美國與賴斯的婚姻,這可能是張愛玲最幸福的時刻,也是最快樂的時光,和賴斯在一起七八年的時間,知道賴斯去世,這是一段美好的黃昏戀。也是她人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至從賴斯離開人世,張愛玲的人生最后的時光都是一個人默默的生活,獨自一個人去創作,一個人在美國生活長達43年,而一個人的時光就有30多年。直到1995年9月8日,才被人發現她已經默默的離開了人間,走的時候都是一個人靜靜的離開的,誰也沒有告訴,也沒有人知道。直到她離開人間好幾天才被鄰居們發現,走的很安然,很坦然。生命就這樣悄無聲息的遠離了人世。
我覺得張愛玲的一生是曲折的,一生都在尋找自己,一生都在于舊的思想在作斗爭,在他的作品中,大部分的不幸婚姻都有就思想舊家族勢力的強迫,這與她的經歷也有關系。從張愛玲的人生經歷來看,她堅強的走出來舊家族的籠罩,為自己的人生做主,找到了自己的愛情雨婚姻,寫出來很多經典的作品,也反應了現實的殘酷。她的作品值得我們深思。
張愛玲的人生既有痛苦,也有快樂,但更多的是承受了孤獨與寂寞。30多年一個人走的人生路,想想都是凄涼的,而且還是在晚年的生活,她能堅強的默默的承受,給后人留下了很多經典的作品,值得稱贊。
她在作品中寫到:人生是殘酷的,看到我們縮小又縮小的、怯怯的愿望,我總覺得有無限的悲傷。
人世間最誠摯的愛也改變不了生死輪回的自然規律。
許多年前,張愛玲借她的小說中的主人公說出了這樣的話:“《詩經》上最悲哀的一首詩是: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悲哀,肯定,鐘情,像銀白的月光,清爽可又有幾多凄切。”
張愛玲1952年離開上海,此番魂魄歸來,已時隔43年。真是“生也漂泊,死也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