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博仁老師,大愛擔當的志愿者老師們,以及43期誠意班第七小組陪伴我一起學習的家人們,大家當下好!
我是來自濟南的素兮,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年女性,一次偶然的機會,我有幸成為一名孤困兒童幫扶志愿者,在志愿者團隊我了解到很多志愿者家人都在學習致良知,志愿者團隊是一個特別有大愛,特別有正能量的群體,我想,能讓這么多志愿者認可的學習也一定是優秀的課程。
出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也是出于對陽明心學的一份好奇,在志愿者家人趙秋華老師的感召下,我與今年10月16號報名了43期誠意班,于11月6號正式開啟了我的致良知之路。
一轉眼,35天誠意班的課程就要結束了,老師要求每個人寫一封家書作為畢業作業。一說家書,仿佛又回到互聯網還未普及的上個世紀,那時候,人們沒有手機,通訊工具主要以書信為主,一封家書包含了親朋摯友間一份濃濃的情意。
我想,這其實是想給每個參加致良知學習的學員一次表達心情的機會吧,簡單的一個動作卻表現了致良知平臺在傳承一種“重情義、懂感恩”的理念。當今社會,“利”字當先,有多少人為了一己私利蒙蔽了良知?能做到重情重義是多么的難能可貴!
先說一下我的報名經過吧。這次學習我是和女兒一起報名參加的。最初孩子并不接受,在她眼里,這樣的學習很low,而且也很無聊,但我想讓她來學習是有目的的。
女兒現在正處于青春期,我明顯感覺自己的教育理念跟不上她成長的速度,彼此觀念不同,爭執在所難免,母女間也會時不時上演雞飛狗跳的事件,我們誰也不服誰,都覺得委屈,讓她一起學習,我是想借助圣賢思想助力我教育中的無力感。
既然她不喜歡,我就不能給她壓力,否則會激起她的逆反心,不僅不來學可能又會是一次母女沖突。于是,我放低要求,只是讓她先報名來了解一下,感興趣就跟下去,不感興趣就放棄,了解一下于她也沒什么妨礙。我的理由是如果不來了解就拒絕,萬一是好機會不就錯過了嗎?
沒想到她真的答應了,而且越學越有興趣,小組群第一天要求寫家書,她第一天就完成了,為了升班,她自己竟也感召了兩個名額來平臺學習。可見,陽明先生的智慧真的吸引到她了。
說到學習收獲,《寄諸弟書》中提到了“改過”,女兒有一次在作業中反思自己有了過錯做不到及時改過,就算意識到了自己不對,因為愛面子也不愿意馬上改過,怕被人知道后指責嘲笑。當她明白“人孰無過,改之為貴”,圣賢都會犯錯。何況普通人呢?她開始正確看待過錯,她說,犯錯并不可恥,而犯了錯及時改正才是最可貴的品質。
當我看到女兒這樣的作業,我的內心是感動的。孩子所說的我又何嘗沒犯過?做錯了事情會找各種理由和原因,反正就不是自己有錯,總想把自己打造成一個無所不能的完美人設。這樣的想法背后其實是藏著虛榮與傲慢。
孩子身上的缺點不也正是父母性格不足的縮影嗎?意識到這些后,內心是慚愧的,暗下決心一定改掉,不能讓孩子受到家長的錯誤影響。
感恩圣賢文化,感恩致良知教育研究院提供這樣有能量的學習平臺,孩子正處在青春期,與家長之間難免會有摩擦,而圣賢文化教會孩子正視自身不足,勇敢地去修正、完善自己,孩子進步了,親子關系改善了,家庭幸福指數也提升了。
在潛移默化中,圣賢思想也漸漸成了自己言行的標尺,我也會不時反思自己。去覺察哪些念頭是私欲,哪些念頭需需要堅定不移地去堅持。孩子說,自從我學習致良知后脾氣變好了,包容心強了,其實,是陽明先生教會了我遇到問題不能光指責抱怨,而是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想到這些,內心滿滿的感動,更感動的是負責我們小組的王君愛老師、王志娟老師還有王剛老師,他們的負責擔當精神令人敬佩,尤其是君愛老師。
君愛老師一個年輕的八零后,兩個孩子的寶媽,自己的日常也是各種忙碌,但卻把小組的事放在第一位,有段時間小組成員作業完成率不高,君愛老師特別自責,總覺得是自己原因,但有一天全員提前完成作業,君愛老師像個孩子一樣喜極而泣,和志娟老師、王剛老師在群里歡呼雀躍,讓作為學員的我們感動不已,感動他們的真誠,他們那份無私奉獻的大愛精神。
感恩大愛的博仁老師,感恩無私付出勇于擔當的志愿者老師們。是您們打造了這樣一個充滿能量的學習平臺讓圣賢文化得以發揚,讓更多人受益于致良知這一偉大智慧。
誠意班畢業后,期待我們7小組全員升班,讓我們再做同修,在致良知這條光明大道上,彼此相攜相伴,學圣賢文化,為幸福加分;以良知為尺,過圓滿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