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育率和結婚率的同時下降,年輕人脫單已經成了社會問題。“單身是狗”這樣虐心的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春晚的舞臺,最近兩會委員也建議高校將婚戀教育設置為必修課,可見國家已經著急了。
戀愛本是人類的本能,為何到了需要國家“催婚”的程度?清醒觀察采訪了幾名適婚年輕人,以及相親派對創始人和婚戀專家,他們分別從當事人和研究者的角度,解釋了當前“脫單難”的問題。
文 | 張葉玲? 琳琳
編輯?| 李翹
“找紅娘花了4萬,打了水漂”
阿倩,31歲,北京普通職員
曾經我很相信緣分靠“等”,相信總有一天那個合適的人會來到我面前的。這種想法從中學持續到大學,那些年,我從不會對任何男生主動,男生主動找我,我也“很靦腆”地擺架子,最后男生無趣地離開了。
直到有一天,我忽然覺得不對勁,為啥這個人遲遲等不來呢?是不是“等”的思路根本就是錯的?
從封建時代起,社會就教育女性順從、不張揚。進入現代社會,到了我們父母那一輩找對象也不需要主動,靠親友、同事互相介紹就可以了。但是現在不一樣了,我們讀了大學,離開家,沒有了親戚介紹,我們必須主動出擊了。
于是大四時,我主動交往了兩個男朋友,然而他們一個中途劈腿,跟新女友去了深圳,另一個畢業后就回了老家。
后來我到北京工作,情況也差不多,換公司、換住處,有的同事工作幾年后去了另一個城市,有同事考研走了。
我又意識到,“人員流動性強”也是找對象的大敵。父母一輩子都生活在封閉的小城市,在固定的單位工作,適合的人早晚會碰到一起的,哪里像我們現在在各個城市間顛沛流離。
為了對抗這種“流動性”,我必須大撒網。我告訴身邊所有朋友同事,讓他們幫我留心找對象,還參加各種相親活動。
同事們都吐槽說“怎么都是女生讓我找對象啊,男生這么稀罕嗎?”,還有相親活動,幾乎每次都是女多男少,而且女生都是27-32歲左右比較優秀的,男生水平就差多了,年齡還偏大。
那次好容易遇到一個彼此心儀的男生,我跟他聊了幾周,忽然有一天他變得很冷淡。再三追問之下他才說,他又遇到一個小我5歲的澳洲留學回來的女孩。
不得不承認,北上廣這種一線城市,優秀的未婚女孩實在太多了,競爭非常激烈。
一個人搞不定,我去了某相親公司,咬咬牙花了四萬塊找了一對一的紅娘服務。
紅娘告訴我,一對一相親的男生都很優質,有房是必須,學歷本科起步。紅娘帶我見過不少男生,但是每次都沒下文了,我開始自我懷疑。直到有一天,我在一個論壇吐槽自己的遭遇,有個好心人表示自己在這種公司工作過,她說那些男生都是公司的“門面”,就那么幾個,每天被公司拉著見不同的女孩,怎么會輕易讓他們定下來呢。她還說有房的男生在北上廣基本不需要去相親公司。
我真的氣壞了,但是服務我的紅娘死活不承認這些,后來才發現這是相親公司的潛規則。
大齡女孩面臨的壓力已經夠大了,這些公司還騙我們的錢,真是太過分了!
“辦相親派對8年仍單身”
梁哲,36歲,上海創業者
我今年36歲,曾經辦過整整8年的相親派對,現在已經停辦了2年,而我依舊單身。
碩士畢業不久,我就跟朋友在上海合伙開了一家軟件公司。2011年春天,我偶爾聽說“八分鐘約會”的相親方式很流行,加上我自己也想找對象,天性喜歡新奇和熱鬧,就在業余時間辦起了相親派對。
所謂“八分鐘約會”,是組織相同數量的單身男女,一般是各10名,用編號取代姓名,男女兩兩聊天交談8分鐘,時間一到,男士就離開尋找下一位女士。互動結束后,主辦方統計彼此同時選中對方的男女,讓雙方進一步聯系交往。這種相親模式,直到現在在北上廣仍非常流行。
八分鐘約會的約會成功率,一年大概是20%,這是我剛開始辦派對時的統計,現在低了很多,可能90后越來越挑了。想參加一兩次派對就找到結婚對象不太現實。
很多人問我,作為主辦方,近水樓臺先得月,為何自己沒有找到對象?
說實話我也不知道啊,我自認為個子挺高,外形也過得去,而且我有個經營良好的公司,為何碰不到合適的女生?也許因為我心里還沒長大吧。我平時喜歡開玩笑,雖然年紀不小了,但心態仍像個剛畢業的男生,公司的員工也都喜歡跟我開玩笑。
找個合適的對象太難了,剛做活動時,一開始我還希望從參會者里找對象,但是發現姑娘們要么不夠漂亮,要么性格不是很活潑,要么工作很一般,起碼有一樣看不中。當然啦,也有時候也是姑娘看不中我。后來我就有點疲了,也沒想著從里面找對象了,就當個兼職,賺點外快吧,反正還挺好玩的。
做了8年后,我們公司的業務變得繁忙,我就把相親派對停掉了。
我是上海本地人,雖然自己有房子,但仍然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跟父母住在一起多幸福啊,好吃的好喝有人給做,還不用做家務。有女生覺得我這么大了還讓父母照顧不太好,但是我覺得沒啥。
那次一個同事給我介紹了個同樣名校碩士畢業的漂亮女孩,但是后來女孩說我太沒大沒小了,一點成熟男人的樣子都沒有,最后不理我了。我實在不明白,難道非得天天端著才是成熟男人嗎?
單身生活讓我有更多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又入股了兩家公司,開了8年相親派對,閑暇時海內外到處旅游。
脫單難嗎?也許我心底根本不想脫單吧。
“相親,愛情與現實因素的雙重抉擇”
劉先生,31歲,上海相親平臺“相遇貓”創始人
我在日本留學時,接觸過日本當地的婚戀市場,回國后我就創辦了一個相親派對平臺“相遇貓”,不僅自己舉辦相親派對,還幫越來越多的相親派對運營方解決獲客難題。從2015年到現在已經經營了5年,可以說對目前國內婚戀市場上的問題已經看得很透。
我覺得目前日本、韓國婚戀市場的情況,很像中國未來二三十年的樣子。
目前日本、韓國面臨非常嚴重終身不婚、少子化、老齡化等問題,現在國內年輕人的婚姻觀,價值觀也逐漸在向這個方向靠近,比如日本流行“草食男女”一詞,跟現在國內的“佛系”很像。低欲望社會,會間接導致婚姻變成一件越來越困難的事情。
脫單難是社會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也未必完全是一件壞事,因為說明年輕人對婚姻的選擇越來越慎重。對于一線城市來說,年輕人對伴侶的精神需求越來越強烈,因為目前相親的都是80、90后,獨生子女相對比較多,個人自我意識比較強烈,兩人相處時一旦產生的沖突,往往都不愿意妥協。
其次,以我們父母輩都是介紹相親,結婚會更多被社會傳統觀念影響,但現在我們很多人都獨自在外工作,一切按自己的喜好來,個人主觀意愿越來越強烈。
另外過去女性經濟地位低,婚姻后也更傾向于為了家庭犧牲自己,現代社會男女地位趨于平等,女性越來越經濟獨立,很多事有自己的判斷。
但是,女性擇偶傾向卻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還是更愿意選擇比自己經濟條件強的男性結婚,就會導致符合條件的男性越來越少。
最后就是科技和經濟的發展,使人們即使獨自生活也能滿足物質和精神的需求,戀愛的權重就降低了。
當然也少不了現實原因,婚姻涉及養家、養育孩子,成本太高。如今北京和上海一套房子上千萬,男性背負的責任和家庭經濟壓力很大,這都會影響到他們結婚的意愿。
所以脫單難其實是一個全方位的問題,如何在個人對情感的需求與社會發展中取得良好的平衡,是一個社會需要深刻思考的課題。
相遇貓目前有兩種活動方式,一種是見面談話式,組織室內活動一起交流,跟“八分鐘約會”類似。一種是通過爬山、打球等休閑活動讓大家自然地認識、交往。
雖然大家都覺得第一種目的性太強了,第二種更自然,但就現狀來說,談話式的相親方式仍然占70%以上,因為許多相親的人都比較著急結婚,直奔主題的交談效率更高。
對于一樁婚姻來說,最完美的是既有愛情又有經濟基礎,然而,越接近婚姻階段的人對現實層面的因素考慮的就越多。
延續了上千年的“門當戶對”觀念并不是完全沒有道理,婚姻是兩個人相處一生的選擇,現實理性考慮也是無法忽視的。目前的“985相親局”就是門當戶對的某種體現,我們也盡量讓相同類型的人一起交流。
現在我們的活動還僅局限在北上廣深、蘇州、杭州等一二線城市,但是未來也會向三四線城市發展,因為每個地區都會將來都面臨相同的問題。
做婚戀其實挺不容易的,90后年輕人口數量的下降是必須面對的問題,相親派對組織與獲客成本很高,客單價較低,利潤空間并不高,如果持續沒有回饋,積極性就會收到打擊,我身邊也有做了一兩年就不干了的。
但是,這些機構又是社會上必不可缺的一部分,因為很多年輕人壓根不知道去哪里認識異性,而那些大的婚戀機構,又主要提供昂貴的一對一服務。
我覺得國家下一步應該給民間相親機構一些政策紅利,畢竟我們也是在做一件造福未來的事。
“感情就是一場價值交換”
賴德倫,34歲,北京情感咨詢師
我做情感咨詢已經5年了,咨詢了不下大幾百人,最多的還是20多歲到30出頭年輕男女的戀愛問題。
這些問題中,我總結出一點就是“價值”,你能否跟另一個人在一起,關鍵看你是否具備對方需要的“價值”。這樣說好像很世俗和殘忍,但是感情其實就是一場價值交換。
價值包括硬價值,比如你的家境、長相、身高、學歷等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還有軟價值,可以說成是情緒價值,比如多數男生喜歡溫柔體貼又不粘人的女孩,多數女孩喜歡霸道總裁又細心周到的男生。幽默無論對于男女都是個加分項。
來咨詢的人中,女性比較多,其實男性的問題也很多,但他們可能更會選擇一些自己的方式去蠻干,而不會去尋求援助。
每個人剛來找我的時候,都沒有主心骨,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比如最近有個男生來找我,他家境、學歷和工作都很一般,但是個暖男,追求一個家境良好的名校女生。這個女生很享受他的照顧,但一直不對外公開他倆的關系,男生很困惑。
其實男生和女生之間的價值是非常不匹配的,這個女生有點拜金,又舍不得他的好,他必須先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才可能真正打動這個女生。
還有個案例是一個開工廠的32歲女性,沒有讀過大學,但生意做的很好,跟一個做國學教培機構創始人戀愛,男生一直不冷不熱。我看了他們的聊天記錄發現,男生其實一直對女生內涵不夠而耿耿于懷。后來女孩開始讀書學習,沉淀自己的內涵,男孩慢慢接受了她。
咨詢中遇到最多的,就是女生嫌男生不夠在乎自己,而再三“作鬧”,男生不懂女孩的心思而逃避,甚至去找別的女孩。
今年春天疫情期間,很多情侶被關在家里,有人會覺得這是個好好相處的時機,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懂得怎么去跟對方溝通,表面上在一起了,說的卻只是自己想說的話,對方根本聽不進去,這其實很尷尬。
這其實都是雙方過于自我的表現,這些在90后群體里體現的非常明顯。90后雖然物質條件好了,但是急需情感教育,最近兩會有代表提出情感教育進高校,我是非常贊同的。
如果90后甚至00后能及早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我們做咨詢師的也省力多了。現在我們輔導起來非常累,要不停地糾正客戶過于自我的不良認知,讓ta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上看問題,考慮對方的需要,然后在此基礎上做出改變。
這是個非常磨人甚至虐心的過程,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是二三十年固定下來的,想改變實在太難。往往是我要手把手地教ta調整一段時間,同時讓ta自己學習和思考,之后自己就可以處理一些矛盾了,也能夠有一些成長,但是這個過程會比較漫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