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百度上看過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有一頭驢子外出覓食,發現兩堆相距不遠的草料。
東邊是一大堆干草料,西邊是一小堆新鮮的嫩草。
驢子很高興,跑到大堆的干草料處剛要吃,突然想,西邊那堆草料那么新鮮,肯定好吃,此時不去可能會被別的驢子吃掉,于是它就跑到嫩草堆前。
剛要吃,它又想,這堆草雖然很嫩,可別的驢子把那一大堆干草料吃光的話自己就要餓肚子了,還是回去吃干草吧!
就這樣,一會兒考慮數量,一會兒考慮質量,一會兒分析顏色,一會兒分析新鮮度,猶猶豫豫,來來回回。
這只可憐的驢子,最后餓死在兩堆草的中間路上。
這讓我想起一句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但凡驢子的目標明確一點,就不會出現“選擇A,擔心失去B;選擇B,卻又擔心失去A”這種舉棋不定的心理,導致自己陷入絕境。
正如《福格行為模型》這本書上有句話說得好:
“愿望是改變人生的絕佳起點,但無論你想進行何種改變,為自己匹配‘對’的行為都是改善生活的關鍵。”
簡而言之:持久改變的關鍵,在于為自己匹配真正想做的行為。
驢子如果在外出覓食前就確定自己的目標——吃干草還是嫩草,行動時就不會那么糾結了!
1、行動和目標匹配
什么樣的行動讓我們不會偏航呢?
《福格行為模型》有個標準,稱之為“黃金行為”:
①這個行為能讓你實現愿望(影響);
②我想做出這個行為(動機);
③我可以做到這個行為(能力)。
把我們想做的和我們能做的行動匹配到一處,清晰而具體,就相當于種下了優質的種子,它們最終能開花結果。
舉個例子: 我的大門牙蛀了兩顆,但我一直拖著沒看牙醫。
為什么呢?我害怕拔牙。
看完《福格行為模型》后,我就問自己:
你想笑起來露出一口大白牙嗎?——目標
你想去看牙醫嗎?——動機
你能和牙醫預約一下時間嗎?——能力
答案是肯定的,那么為了實現這個小目標,我要怎么行動呢?
《認知覺醒》這本書告訴我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
寫下來!
我把預約牙醫這件事寫在行動清單上,然后就很容易做到了。
最后的結果是牙醫把我的大門牙補好了,我笑起來的樣子挺美!(目標實現)
這段經歷用《認知覺醒》書上的“匹配”原則來講,就是我的目標和行動之間的難易程度匹配得恰到好處,所以最后才有了我想要的結果出現。
學會匹配后,搞定一切如此簡單!
2、學習和難度匹配
周嶺老師在《認知覺醒》書上提到過一個“舒適區邊緣”理論:
最佳的學習區域在拉伸區內、舒適區邊緣,在這個區域,我們既有成就又有挑戰,進步最快。
其實,它也是難易匹配的意思:既不要太難,也不要太容易,難易適中的地帶才是學習的心流通道。
讀者“Amy曹”曾向周嶺老師反饋過她學英語的經歷:
“原來每天學習一小時我會煩躁,但現在改為每天學習30分鐘,時間一到就不學了。這樣,我反而可以堅持每天學,不厭倦。”
“以前一直以為多花時間才能學好、才能達到效果,其實那是因為自己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見效,反而不容易堅持。現在降低了難度和標準,我的行動力反而能持續增強。”
“Amy曹”的經歷告訴我,學習需要循序漸進,讓學習的難度在自己能力的最佳承受范圍內,往往取得最佳效果。
該怎么做呢?以我寫作為例(學習同理),方法很簡單:
“刻意練習的四要素看上去各自獨立,實際上環環相扣、互聯互通,而且它們最終都指向匹配。”(《認知覺醒》)
①目標
把大目標拆分成小目標,比如我把每天寫作拆成寫一段話,哪怕只有50個字。
如果目標過于簡單,就意味著自己停留在舒適區內不動腦筋地重復。
跳出舒適區的最好辦法,就是去收集和發現行動中的要點,即《認知覺醒》書上提到的那些“會做但特別容易錯或不會做但稍微努力就能懂的內容。”
比如我發現寫作時取標題時常不得要領,我就在一段時間內把它拎出來,作為重點加以練習。
②專注
當目標清晰之后,極度專注也就自然能做到。
寫作本身就是專注的最佳過程,因為它讓我主動思考如何用輸出倒逼輸入,做到知識之間的深度縫接。
③反饋
公開輸出是獲得反饋的最佳選擇,我來到簡書,不斷寫作與友友們互動、尋求反饋,而后自行解決問題。
④匹配
保證自己始終在拉伸區練習,既不太難又感到有些困難,比如我寫作要求自己把知識和行動匹配起來打通“知行合一”,這個狀態讓我始終處于拉伸區,每次我的輸出都要預先花很多時間整理相關內容,既有挑戰性又有成就感,難度適中讓我一直處于心流狀態。
好的狀態是讓自己始終游走在舒適區邊緣,用難度匹配為學習“減負”!
3、情緒與視角匹配
生活中,有很多真實的場景讓我們啟動本能反應,進而陷入情緒的“旋渦”不能自拔,比如:
孩子不聽話時,我們的第一反應通常是生氣責罵,而不是耐心地讓孩子說出真實想法;
同事沒做好工作時,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責備推諉,而不是心平氣和地溝通真實原因;
工作之余明明想看書學習,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安慰自己:拿起手機刷會兒視頻、玩會兒游戲,結果“牽出一根繩子,卻拉出一頭大象”,不知不覺幾個小時過去了,事后又焦慮不已……
這些狀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認知覺醒》書上有個“相機視角”的觀點,或許提供了一種參考答案:
“遇到煩心事時,我們會習慣性地啟動情緒上的防御模式,習慣于用原始的單一視角看問題,抓著第一判斷死死不放”。
雖然我們都知道不良情緒對于事情的解決沒有絲毫用處。
解決辦法在哪里?
答案是讓自己走出單一視角的局限性,讓自己這臺“落后的相機”學會從多視角觀察——換位思考時,就能避免產生負面情緒,變得更加平和包容。
讓情緒和視角匹配!
比如面對孩子的不聽話,我們可以理解孩子的“相機”和大人不同,很容易明白他們其實并非存心淘氣犯錯,我們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引導孩子表達真實想法,讓孩子自己想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比如面對同事出現的錯誤,我們可以理解:
每個人帶著自己的“相機”對待同一件事,因為各自的鏡頭、像素或焦點不匹配,自然看到的視角只能處于各自的特定范圍之內。
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和同事確認事實而不是抱怨情緒,協商一致、采取行動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比如下班后玩手機的習慣,我們也可以自我接納,換個視角重新匹配這個問題:
這是大腦發出的信號,它喜歡簡單舒適的生活狀態,所以娛樂是最佳選擇!
但我可以和它進行對話:“該玩的一點兒也不會少,只是不是現在享受,而是在完成重要的事情之后。”
如果做不到,我們也不必糾結自責,只要堅持自我心理暗示:
“只是暫時忍耐一會兒,先做重要的事情,之后會有半小時或一小時的時間專門玩手機,想怎么玩都行。”
讓大腦放棄享受是不可能,但把即時滿足和完成目標后的延時滿足匹配起來,它是能接受的!
這個方法我親測有效,比如當我寫完這篇長文后,就心安理得地刷視頻追劇去了!
因為這是我和大腦的約定,重復的次數多了之后,它每次都很愉快地配合我先完成需要深度思考的事兒——寫作!
一句話總結:當情緒和視角匹配后,人生從此進入自我“減負”的快車道!
相信我們的狀態也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