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教養的責任便落在爸爸身上,因為這時候孩子要學習成為成人,不能再依賴媽媽的保護了。對媽媽而言,這無異于進入第二次的陣痛。
??臺灣家扶公益基金會每年都會邀請我向一些弱勢團體授課,有一年,我授課的對象是一群高危險群家庭。
美如拄著拐杖,四十五歲仍嬌小瘦弱的她一拐一拐地走到我身邊。待她坐定后,我緩緩看了她一會兒,才慢慢地開始說話。
??“你的腳怎么了?”
??美如皮笑肉不笑地說:“本來沒有什么,后來就慢慢彎,慢慢萎縮。”
“已經多久了?”?
??美如并未回答,卻兩眼垂視前方,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接著,她忽然情緒涌起,雖然試著以手捂住口鼻,努力地想把情緒壓下去,但最后仍控制不了地開始哽咽,紅紅的眼眶已堆滿了淚水。
“如果,我們一直抓著過去的一些事……”我輕聲地說。?
美如吸了一口氣,用力地說:“有時候我很生氣,壓力太重,很想打人,或者,或者想要自己去死。我,實在感覺受不了了。”?“所以你一直抓著的過去是什么?心里一直抓著的是什么呢?”我再一次問。?
??美如把眼神移向他方,不愿直接回答,只是不確定地說:“是不是我先生把我的房子抵押給地下錢莊,我就沒有房子可以住?”
??“是不是這個原因,當然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的孩子幾歲了?’’
??“一個十八,一個十九……咦?還是一個二十歲了?”
美如支支吾吾地說不清楚。?
連自己孩子幾歲都不清楚,顯而易見的是,她生活停滯的情況有多嚴重,生命停擺也不知有多久了。
“你一直沒有看到現在,一直活在過去,沒有向前走。”?
美如苦著臉,回想著十年前的畫面,當初以為遇見真愛,誰知竟是負心漢,讓她幸福不再。她好不容易把兩個孩子拉扯長大,怎料不愿上學念書的孩子反而讓人更加傷心與擔憂,再加上兩年前的跌跤,才導致腳部嚴重萎縮。?
??她嘆了口氣,終于把故事說出來了,但這番坦白傾訴卻沒有讓她輕松一點,反而讓她重溫當年的憤怒。
“十年了,先生的錯讓你自己一直受苦,也許十年不算久,但很快又要十年過去了。你希望自己可以有些什么不一樣嗎?”
“老二他不聽話,我問一句,他就回好幾句,蹺課,不讀書……”美如帶著情緒,滔滔不絕地說著兒子的狀況。?
我把美如、孩子與前夫排列出來。透過排列,當場揭露出一個令美如震驚的事實:孩子與前夫的狀況有許多相似之處。?
“現在你看到孩子心理的深層需要了,每個孩子都需要與爸爸有所連接,你越是否認孩子的爸爸,孩子就越會像他。”?
美如用力喘著氣,有些緊張,更有憤怒。她又想起當年一心體諒丈夫,自己出外工作養家,哪里知道丈夫竟迷上賭博,最后還造成家庭破裂的悲劇。十年來,美如和孩子們絕口不提“爸爸”兩個字,即使孩子心里渴望父愛,即使美如對他還有許多尚未宣泄的情緒。?
“他們從沒有提到爸爸的事,我也沒有提到他們爸爸的事,他們心里在想什么我也不知道。我要求他們要獨立,可是有時候老二什么都不告訴我一聲,人就突然不見了……他覺得我比較疼老大,以前我去工作時,爸爸常跟他在一起,我跟他的距離非常遠,也不知道……”?
“美如,我看過很多家庭,如果夫妻離婚或爭吵未和解,老大會想幫媽媽,而老二就會跟爸爸一樣,離開這個家。”?
美如的眼神開始關注當下所呈現出的情況。?
的確,如同場中擔任代表的兩個人,兒子雖然和父親保持距離,但事實上腳步一直跟隨著父親的背影移動。?
“爸爸有自己的生命經驗,借錢、賭博輸了,都是他的生命經驗,他不希望看到兒子發生相同的經驗,你兒子得要他爸爸把生命經驗傳授給他。你越是想把他抓在身邊保護他,以他現在的年齡,他越會以叛逆的方式把媽媽推開。因為,如果你繼續對他好,他就沒辦法進入成長的下一個階段,現在,他最需要的是爸爸。”
美如吐出長長的一口氣后,終于肯對前夫說:“你的兒子需要你,他現在十九歲了,他需要你的經驗,讓他可以看清楚自己的路。”?
語畢,兒子不再對爸爸亦步亦趨地移動,而是慢慢低頭;美如的前夫則看著兒子與前妻。?
美如邊說邊哭:“請你幫助你的孩子,我能夠做的,只能到這里。”?
“是的,所有媽媽能做的,只有到這里了,接下來要交給爸爸,或交給學校,如果媽媽可以體認到孩子也需要跟爸爸有所連接,就知道怎么幫孩子了。”?
??“但是爸爸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所以你要學習用一種特別的方式讓孩子跟爸爸連接,即使前夫不在孩子身邊。昨天我在課堂上不是有教大家嗎?我們要稱贊孩子像爸爸什么地方?”
??“像爸爸的優點?”美如點頭笑了。
??“對!孩子的爸爸有哪些優點呢?”
??“嗯,人緣兒很好、朋友很多……?”
??“那你要怎樣跟孩子說呢?練習一下。”
??“志育,你像爸爸一樣,在外面人緣兒很好。”
??“很好,美如,但是你要更發自內心。多練習一下,孩子聽到會很開心,即使孩子不一定會與爸爸碰到面,但這能幫助孩子用一個好的方式與他的爸爸連接。好,你再練習看看。”
??“志育,你好棒,跟你爸爸一樣,朋友好多。”美如笑笑地說。
??“很好,再來!”
??“志育,你好棒,跟你爸爸一樣,很會幫助人。”美如越說越順。
“太好了!回去有機會就開始這樣做,而且你一定要發自真心,孩子絕對可以感受到;然后,只要有機會,就讓孩子和爸爸互動,不管他從爸爸那邊學到什 么,只要有機會互動,他就有機會從爸爸的經驗里學到一些功課。”?
只見美如臉上的僵硬消失了,她終于能微笑地看著我。?
??隔天上課時,大家紛紛討論起回去做“稱贊孩子像爸爸的優點”練習時的發現,其中一位太太興奮地抓著麥克風說:“老師,真神奇耶!我回去稱贊我兒子像他爸爸一樣很善良,結果你猜發生什么事?兒子竟然主動幫我曬衣服呢!”大家七嘴八舌地分組分享自己的發現,就連下課時,美如也帶著微笑跑來感謝我。
放下過去,與自己和解?
前面兩則案例中的劉芳與美如,她們的勇氣令人贊賞,要放下過去的確不容易,但為了孩子,即使心中對前夫還有憤怒,她們還是愿意幫助孩子與父親連接,愿意努力去看見前夫的好,并且學習去了解青春期孩子的需要。如此一來,不但讓孩子的渴望有所歸屬,更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多年的沖突也在潛意識里開始得到和解,因為,當我們放下過去,同時也代表著放過自己。是以就算夫妻分開了,兩人仍要讓孩子知道:“所有大人間的事都是大人的事,與你們無關。你的爸爸永遠是你的爸爸,如果你愛他、你像他,或者你想要找他,我都同意。”這時候,孩子內在的渴望就能達成而非分裂。?
事實法則:請不要否定孩子父母的身份?
孩子的一半來自父親,一半來自母親,否認孩子父母親的其中一方,等于無意識里也否認了孩子的一半;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細胞結合而來,因此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都希望爸媽是結合的。然而,夫妻能夠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況期待每對夫妻都能白頭偕老?因此夫妻離異時有所聞,重點是當夫妻分開時,我們要如何幫助孩子面對?我們是否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呢?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研究,當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也就是吃飽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愛與歸屬感,它們像心靈的食物,若是得不到,會令人感到空虛沮喪。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過什么方式與父母連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為透過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覺“我們是同一國的”,這就是歸屬感的需求。因此,孩子不會去管所做的內容是什么,有時甚至是觸法也不管,因為強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饑餓時只要能吃飽,去搶劫食物也可以。
因此,我們要了解孩子深層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須與父母雙方都有所連接,這樣才能滿足心中的歸屬感需求。如果孩子對其中一方的連接有所缺乏,將會讓孩子感到空虛遺憾,而最令孩子難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內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樣,結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媽媽常說爸爸不好、不認同爸爸,孩子為了能和爸爸連接,會采取強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發生相同的事。但因為這不被媽媽允許,所以孩子表面上會聽媽媽,然而私底下會像爸爸,甚至在潛意識里跟隨著爸爸的命運而不自知。
當我們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時,我們正在給孩子什么樣的信息?
“你爸爸是懶惰、不負責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樣!”
“你爸爸愛賭博,你不可以像他一樣愛賭博!”
“你爸爸愛亂搞女人,你以后千萬不可以像他一樣!”
“你媽媽死愛錢,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樣!”
“你媽媽愛嘮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樣嘮叨!”
“你媽媽都不顧家,你以后千萬不可以像她一樣!
我保證,這樣的孩子長大后肯定會出現這些行為:懶惰、不負責、愛賭博、亂搞女人;或是死愛錢、愛嘮叨、不顧家。為什么?因為他心里強烈需要和他的父母連接,但有關他爸爸/媽媽的信息卻全是負面信息,他當然只能跟這些信息連接,做出相同的行為來滿足與爸媽連接的歸屬感。
當懶惰、不負責、愛賭博、亂搞女人、死愛錢、愛嘮叨、不顧家等信息充滿孩子的世界,孩子還能有其他的選擇嗎?
有人說,我只放在心里沒說出來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覺無比敏銳,就算表面上沒說,如果你心中有這些信息,一定會在無意識里顯露出來,而你的孩子一定會感受到。當夫妻因為對方的行為而否定他/她身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會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為模式。簡單地說就是,當你越不尊重對方,孩子就會越像他/她。
那我們該怎么辦呢?
既然與父母連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來滿足孩子連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樣真聰明!”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樣講義氣!”
“孩子你好捧,你和你爸爸一樣人緣兒很好!”
“孩子你好棒,你和你爸爸一樣很孝順!”
“孩子你好棒,你跟你媽媽一樣很善良!”
“孩子你好棒,你跟你媽媽一樣很有愛心!”
“孩子你好棒,你跟你媽媽一樣喜歡學習!”
“孩子你好棒,你跟你媽媽一樣做事很認真!”
聰明、講義氣、人緣兒好、孝順;善良、有愛心、喜歡學習、做事認真……
如果這些信息充滿孩子的世界,孩子會朝向什么方向發展呢?
因此,光稱贊孩子是不夠的,我們要學習真心稱贊孩子身上像對方的優點,不只是稱贊孩子,重點是稱贊孩子“像爸爸”/“像媽媽”的地方,透過這種方式,孩子會朝好的信息方向與爸媽連接,心中對歸屬感的渴望也會得到滿足。
總結上述所說,孩子就像家庭的鏡子,我們要怎么教育、引導和支持他們成長呢?首先,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媽媽,并允許孩子和他/她連接:“如果你像你 爸爸,我會很高興。”“如果你像你媽媽,我會很高興。”當孩子連接的渴望被允許了,就不會那么強烈地在暗地里連接那些被否認的缺點。尤其是離婚的父母若能這樣做,孩子必能有好的發展,他們會學到大人有時候會吵架,夫妻有可能會分開,但是他們卻能承認彼此的位置,也承認對方的父母身份,這對于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請記住,千萬不要因為另一半的行為,否定他們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為事實不會因為隱瞞而改變,否認或隱瞞只會令孩子在無意識里被否認。